
有些東西好像就是註定好的,緣份有趣的地方在於往往不僅僅侷限在人跟人上面
緣份有時候可以經歷近27個年頭,橫跨了萬千里以及在另一個國度裡頭,跟他相遇
27年前,AERODYNAMIC誕生在義大利南方的一個叫做TORINO的小鎮
27年前,我,出生在台北市
27年裡,AERODYNAMIC去了法國跟了一個攝影師,去了波蘭一個二手車商,去了德國一個收藏家
27年以後的今天,他在距離家鄉外遙遠的一個亞洲小島,跟我相遇,然後我希望能繼續他下一個世紀的里程
(全文照片採用同樣27年的NIKON FM2+85/f1.4拍攝)
-------------------------------------------------------------------------------------------------------------------------
關於車架的二三事

AERO(簡稱)這台車是GIOS首度使用COLUMBUS AIR(台灣通稱為"風切管")的車架
因為組裝之前沒有先測量過,但是參考國外網站相同車架測量數字車架是1820g,前叉是690g
單就重量上來看,其實沒有比一般鋼管車架輕多少,不過特殊的點在於前叉與後叉的壓縮管設計
造型上是圓管漸變到扁管的變形設計,在迎面風向來說,前後叉會有類似風切的原理以降低風阻
當然這是當就造型上的推估,也沒有實際評測,不過我想實際作用跟目的應該是八九不離十
AERO是GIOS歷史中相當有意思的一台車架,因為他只有短短的出現一段時間
比起同品牌內的其他支線產品(SUPER RECORD或是COMPACT PRO)來說,他是曇花一現的亮相而已
事實上AERO相關考究的資料與文獻也相當的少,僅在國外的GIOS俱樂部短暫看過圖面
若以這個角度來說,AERO比起傳奇的SUPER RECORD或許更多了一分傳奇的色彩
------------------------------------------------------------------------------------------------------------------------
關於組車的二三事

AERO車架有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特徵,就是下管的變速撥桿的安裝位置
一般鋼管車架,甚至是新車架;都會在下管前端處左右各有一個突起讓你安裝左右的撥桿
新改裝的鋼管車架通常會將變速線的張力調整鈕安裝在這個位置,所以就算是舊車架安裝新式變速系統也沒問題
不過AERO可能是為了求最低風阻,所以捨棄了這個慣用的想法,而設計了一個金屬座
透過這個特製的金屬座,安裝左右撥桿的位置則變成了幾乎是立在下管上緣的造型
但是就是因為這個設計讓組車的師父調整到快要抓狂,因為這個金屬座的很窄,很難裝張力調整器
雞飛狗跳的幾經測試,最後還是成功裝上了CAMPAGNOLO原廠的張力調整器,但是真的裝的很憋也很勉強
基本上現在這個緊繃的程度,左右那兩個張力的調整幾乎是沒辦法轉,一轉可能就刮到下管的面漆了
原本有想過安裝一種舊式的金屬束管,讓變速線穿過就好,但是除了無法調整張力以外,外觀更是大敗筆
因為拆掉金屬座以後的AERO下管後露出一個很醜的穿孔,幾經討論最後還是保留原方案安裝
-------------------------------------------------------------------------------------------------------------------------
關於輪組的二三事

按照當初德國賣家給我的資料,這支車架後叉應該是130mm,而我甫收到當初游標卡呎實測也是130
但是正式開始組車已經是約莫半年以後的事情,上安裝台時卻發現:後叉無法固定,發現後叉竟然是126mm?
為什麼後叉會神奇的自己縮水?自己想像可能原因是:原本是126mm的後叉當初是被硬撐到130mm安裝
或許是隨著時間靜置,也或許是金屬的特性使然,總之過了一陣子竟然漸漸的又變回到原本126mm的寬度
以上雖然是自己不負責任的臆測,不過說真的除了這個可能我還真想不到怎麼會自己縮水
126mm的後叉要裝130mm的花鼓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可以撐開,但是如果是13-29的飛輪問題就很大
如何避免13的齒片去摩擦到後叉內側,以及正常變速,這部份是除了上面提到金屬座以外第二個大難題
幸好在安裝角度的拿捏以及師傅的巧手下,最後還是有驚無險的以4mm多的裕度閃過,變速也沒有問題
但是這邊還是要提醒:硬扳開的方法安裝126mm車架的手法,我個人其實並不贊同
東西被設計有他的原因,任意去挑戰或是變更設計初衷的方法都有相對衍生的問題跟變數
只能說這個變因是在我正式開始組裝才始料未及的大問題,箭在弦上只能硬著頭皮就硬裝了
如果當初我買之前就知道他是126mm可能我就不會買了吧?
------------------------------------------------------------------------------------------------------------------------
關於整理車架的二三事

其實除了AERO以外,我還有另一支GIOS傳奇的車架就是GIOS SUPER RECORD78(金色紀念幣版本)
當初的目標原本也是要組那台車架,不過考量實用性(我一直認知AERO是比較好裝的130mm後叉)才選擇AERO
AERO的GIOS貼紙是目前我認知中唯一的特別款式,跟其他任何就算是現在的GIOS也完全不同的版本
AERO的GIOS TORINO字樣貼紙底部是帶點銀色,在陽光照射下會有點閃銀的效果
比起一般白底的版本這是非常少見的樣式,找了整整九個月我也不曾在任何管道看過有在販賣
除此之外的一些特徵不贅述,但是可以確定這支車架是原漆沒錯,也因為如此我不考慮重工
畢竟以將近30年的車架來說,這支車架的面漆或是GIOS頭徽,幾乎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完整
-------------------------------------------------------------------------------------------------------------------------
最後完工的二三事

在漫長的13個月的等待以後,我終於組起來了一台屬於我自己的GIOS
要是現在你問我 組車最難的地方是什麼?是預算控制?還是騎乘感受??我會很衷心的跟你說:
組車最難的,在於你怎麼把一台車組出靈魂?組出他的性格跟生命?因為車子是死的,人的感受卻是活的
組車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最貴的就是最好的,組出你想要騎的車子,才是我心中的組車高手
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去張羅以及蒐集零件,因為我花了九個月去研究,去比較我真正想要的組合
因為這樣的堅持,這車小到坐管螺絲大到輪組花鼓,我當初列了一份完整的零件清單
每一個零件都有三種備案,如果在時間內或是預算內我無法買到,我就退而求其次的購買備案的零件
每一個被案跟備案間的搭配狀況我通通都用合成照片模擬過,盡可能的去縮小實際組起來跟想像的落差
所以真正上路的那天,我只覺得比我想像的更棒更美,到不會有什麼跟我想像的不同的地方
最後特別感謝
張大哥,謝謝您,全程無私的建議跟分享,更謝謝您一路給我的幫助
潘大哥,謝謝您,給我您當初組GIOS SR的清單資料參考,很受用,您組車的見解也點醒我很多
c6852281站友前輩,謝謝您,您對GIOS乃至於鋼管車架歷史的淵博給了我很多辨別零件的方法
印地安車店的大家,很不好意思凹你們那麼多,但是你們真的把我的車組的超乎我想像的棒!!
最感謝我的女王,謝謝你願意幫我完成我的夢想,這是屬於我們兩個人的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