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新手想買公路車,請務必做好簡易Fitting!內文頗長請見諒!

前言:
雖然自己也只是個騎了幾個月公路車的新手,但因深感買錯車架尺寸產生不少問題的困擾,

而導致後來需多花錢換車架的不甘心(該處不甘心指的是自己在買公路車之前沒做足功課),所以

希望藉此文章讓其他正決定要加入公路車世界的新手們能了解事前fitting的重要性

事由:
在幾個月前,當小弟我決定要買部公路車來騎乘後,心情就再也停不下那股興奮感,不僅在

版上到處蒐尋前輩們的建議與心得,也專程在書店翻閱書籍來增加對於公路車的認識,但公

路車不比一般腳踏車,不管是車架、龍頭、把手、座墊、曲柄等零組件,或是不同廠牌不同等級零件的

差別都有許許多多的學問,而雖然討論文章看了不少,書也翻了好幾本,但都不敵一股腦等不及想買新

車的澎湃心情,因此這些重要知識都被拋在腦後了,心裡的只想趕快找台喜歡的成車和價

錢公道的店家後,就帶著許多"小朋友"前往:然而到了店裡告知老闆要買車,他當然相當熱情的幫顧客介

紹,而在鎖定車款後,首先得要看看店裡有沒有合適的車架尺寸,只記得老闆大致問了我的身高,就說

我大概需要怎樣的尺寸,至於跨高呢?剛好店裡有部差不多適合我的成車,老闆也只要我跨在上管上看看

距離如何(沒量跨高,憑感覺),在覺得適中後就決定是它了,而確定要購買後,老闆稍稍調整了

座墊高度(憑感覺),坐墊設定是否需後退前進也沒調,便要我到路上兜幾圈,老實說當下實在感覺不出

,直覺可能因為第一次騎公路車,所以身體還不太習慣,而且先前從書籍看來的相關注意事項

老早都不知藏在腦袋何處了,最後當然是開心的牽著新車回家了囉!!

爾後,只要看天氣沒下雨都會到河濱腳踏車道練騎,想當然剛騎公路車都不太能適應,加上很久沒

運動,一趟騎乘下來真是腰酸背痛累翻了,而為了讓自己騎乘更加有效率,回到家後仍持續觀看

版上的討論,並多注意在騎乘姿勢和如何提高踩踏效率等等,而在知道網路上有fitting網站可供參

考後,理所當然替自己量了一下身體各部位的長度寬度(我說的是軀幹四肢),並參考fitting後的數據,

從座墊高度,座墊前後,龍頭高度、把手角度,座墊和龍頭的落差......等等都有稍作調整;在後續上路

騎乘後,確實有一定的幫助,不過由於小弟我身體感受較為敏銳,因此仍是覺得不妥,為了長遠的騎乘

著想和擔心不良姿勢可能延伸的傷害,索性看了版上前輩的推薦,找了專業fitting工作室作了

一次完整的fitting,才發覺自己在家作的測量幾乎是瞎作,跨高差很大,而小弟我手臂長也較一般

平均值高出許多,因此原本的車架的確太小,導致軀幹伸展不足,就算坐墊已退到底外加長龍頭也只是

治標不治本,因此毅然決然要更換車架,小弟我只好展開一場尋找車架之旅

感想:
最後,我認為為了長期的騎乘(我想大家都是有心騎車的),千萬別忽視fitting的重要性,而

自己在家不專業的測量(尤其沒有旁人協助),也可能不會有太大幫助,另外,網路上有許多詢問該購買

何種車架尺寸的討論,都是以身高和跨高來作初步依據,這其實真的不是很正確,例如沒去過fitting的

一定不清楚跨高是如何測量,也決不是找個桿子輕輕跨在上面而已,而是要模擬實際作在座墊上的緊

度,這樣測量下來其實就差很多了,不僅如此,軀幹長度也是很重要的依據,例如有些人身高不高但是手長高於平均值,那所需要的上管就得再長一些,另外,長有人說買小尺寸的車總比買大尺寸的車來的

保險,但我想說的是這都不是好方法,而是依照身型買到適當的車才是正確的觀念,當然還有許許多多該注意的,因為小弟也不是專業fitting技師,所以沒能說很多,總之身體尺寸和車架可說是牽一髮動全

身的關係,當然也許會有人反映說又不是要訂做車架,何必搞得這麼複雜呢?但我想就算是成車,你仍是

需要找到最接近適合自己身型的尺寸,且既然車友們已決定要轉戰公路車,那就一定要了解公路車不像

過往所騎乘的車種一樣,在舒適性方面當然不如有避震的車好,且長途騎乘不適合的車架也會讓身體疲

倦感和不適快速浮現,而如果想以休閒騎乘為目的也行,但選錯尺寸只會讓休閒變的不自在。總結來

說,對於還未選擇車子的車友,我建議一定要找有簡易fitting器材的商家或是更專業一點有全套設備

fitting的更好(現在有許多只賣車,卻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店家...,小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量身

過後再選擇車架尺寸,這樣不僅才能真正體會到騎乘公路車的樂趣,也可大大降低買錯車架尺寸,又得

要花費一筆更換車架的不甘心(小弟我又是個活生生荷包大失血的例子),不過要是有大大已經買

了車子,但卻跟我一樣怎麼調都不對,且對車架尺寸有懷疑者,其實也有兩個解決方法,第一請完全忘

記我的文章,繼續快樂的騎車,第二去作完整fitting,但要有更換車架的心理準備,且要記得是"車架

要適合人,而不是人要適合車架"。其實我的新車架雖已選好,但由於還沒組裝完成,所以無法得知到

底有多少差異,但最近好像很多人想換公路車,我實在忍不住想要提醒還沒買車的大大們多注意一下,

才上來寫這篇文章,當然我還有許多相關知識不熟悉, 或是文章內容有誤,也希望能有更懂得公路車的

前輩能給予指導。[加油

]ps:雖然換車架荷包大失血,但是幾乎也等於換了一台新車,心裡的仍是非常雀躍呀!耶!,等車子組好後再來分享心得吧,看看有沒有附帶開箱文。
2009-06-15 13:33 發佈
很良心的建議....

車架是配合 人 而生產,
不是 人 去配合 車架。

我正打算去做完整的FITTING....
但並不會換車,
先試著調整看看,
若有需要再看 如何整治 愛車吧!
重點是很多老闆是國手的車店也都是這樣賣車,真不知道他自己騎車也是這樣隨便嗎?
店裡也有賣很多價值不斐的車,他們也都是這樣買嗎?真的是很想知道別人是怎麼買車的。
我自己的看法是
1.正確的量身很重要
2.網路的數據是參考值不是絕對值,只是沒有參考值,會變成不著邊際的調整
3.有預算組車最好,買成車要有會花錢改些零件的可能的認知
4.FITTING設備是龐大成本,花的人力成本也很可觀,請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不然沒有店家願意進設備,也沒有店家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幫消費者坐
5.最佳化的設定不會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6.半科學半經驗的東西,不要不信,也不要迷信。
尊重彼此的價值觀
隨著騎乘里程數的增加,越來越不敢幫車友建議車架大小及座艙位置。因為,fitting是會一直變動的,三個月會變,3小時也會變。
去上模擬車取得的資料是以什麼為準,及時POWER大小嗎 ? 一分鐘的最大輸出嗎? 哪一家有提供長時間多次的測試?
我想不出來如何得到最佳的fitting,不同的路況,不同的需求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塔塔加登山賽跟300K設定就會不一樣吧!

所以,樓主今天騎車幾個月的狀態下去做fitting,或許只是適應現在的你。

我覺得不能太要求車店,他若依原廠建議,依身高賣你車就算是仁至義盡了,該撻伐的是只顧推銷庫存的車店。
若有車店說 : 我來幫你做專業fitting,上模擬車量量看,要收你2千多元。
你要嗎 ?

我不要,我會選擇最便宜價格的車店。
我認為只有專業的教練搭配功率計才可以得出數種適合的fitting。
話說回來,一開始去做fitting是有用的,但只有一開始。
hirosue1017 wrote:
我自己的看法是1.正...(恕刪)

我很贊成大大的分析!
我也是覺得fitting的設定只是一個通則,人體變數才是重點!
店家為消費者仔細的fitting是一種行銷服務,
而那些國手教練也是依據經驗法則在設定!
只是車架選的太大太小都會沒有調整空間!!
大家好!

我騎故我在 wrote:
隨著騎乘里程數的增加...(恕刪)


的確我也同意你的看法,也許當下做的fitting只適合當下的自己,

但除非騎車的人正在轉大人(台語),有可能過不久身形會差異很大

要不然身體在平時走路、運動或做伸展本來就會有讓身體有磨損,誤差那小小的幾公分

但應該不會有人騎完車突然長高或變矮幾十公分或手變長變短很多

另外騎乘型態和路況的不同,對車子做調整是一定的,但那又是較為專業的領域啦

所以剛買車做fitting有其必要性,不過就您所說的不是每一家店都願意這樣做(但是可以找一下,有些會多收一點點錢,有些會佛心來的作免費),但總比fitting沒作好,隨便量量隨便買錯車要來的好啦!希望大家都不會買錯車!
我自己有9、10、11三種尺寸的龍頭

我的前叉留有一定的長度未裁~~方便我依照自己的需求調整落差

我的椅墊的坐弓上有三組記號,讓我可以準確的設定三種SEAT BACK

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設定~~如果要講究到這種程度~當然還是要靠自己

所以我認為更好的FITTING服務是教會消費者自己釣魚~而不是給他魚吃

至少至少~可以幫消費者開啟一扇窗~~讓他知道如何去看窗外的風景

我自己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嘗試不同的設定~這個真的要靠自己

不過就像我所說的~網站建議的數值是參考值不是絕對值~

至少我的嘗試~~還是依據這個值來開始調整的

PS.功率計輪組POWERTAP也快要編好了

不敢妄言最佳化~~只是想追求效率較佳化的設定~~

真要這麼講究~還是要靠自己花時間花金錢

朋友笑我說我又不是職業選手幹麻這樣搞~我只能說只是部分基於自己的求知慾

虛榮心!!??唉~~我這很難否認
尊重彼此的價值觀
我跟樓主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到最後也是找專業工作室做了一次fitting,做了些調整,可能是第一台公路車吧,fitting完後第一次的100km腰酸到不行;前50km還ok,過了以後腰就開始酸了,現在還在努力調適中.
Fitting這種是沒有一定,可能一開始你還沒習慣公路車的騎法
所以才會腰酸背痛,但等你肌力夠以後
可能就沒差了

所以還是選對的車架,其他都還好吧
新手所做的Fitting,其實也只是適合他當下肌力
但以後還是要改的…

基本上還是參考網站的數據
然後慢慢騎,慢慢設定就對了!

底下是我之前量的Fitting
最後我選The Competitive Fit那個
車架上管57 立管58 龍頭11cm,就差不多照他設定
一開始也感覺很難過,感覺龍頭很遠,又低…
騎了二個多月就習慣了,之後還把龍頭調更低
底下這兩張圖,就看出上面那張有比較低了




Measurements
-------------------------------------------
Inseam: 87
Trunk: 67
Forearm: 35
Arm: 69.5
Thigh: 59
Lower Leg: 57
Sternal Notch: 149
Total Body Height: 182.5


The Competitive Fit (cm)
-------------------------------------------
Seat tube range c-c: 56.4 - 56.9
Seat tube range c-t: 58.1 - 58.6
Top tube length: 57.0 - 57.4
Stem Length: 11.7 - 12.3
BB-Saddle Position: 82.3 - 84.3
Saddle-Handlebar: 55.5 - 56.1
Saddle Setback: 4.6 - 5.0


The Eddy Fit (cm)
-------------------------------------------
Seat tube range c-c: 57.6 - 58.1
Seat tube range c-t: 59.3 - 59.8
Top tube length: 57.0 - 57.4
Stem Length: 10.6 - 11.2
BB-Saddle Position: 81.5 - 83.5
Saddle-Handlebar: 56.3 - 56.9
Saddle Setback: 5.8 - 6.2


The French Fit (cm)
-------------------------------------------
Seat tube range c-c: 59.3 - 59.8
Seat tube range c-t: 61.0 - 61.5
Top tube length: 58.2 - 58.6
Stem Length: 10.8 - 11.4
BB-Saddle Position: 79.8 - 81.8
Saddle-Handlebar: 58.0 - 58.6
Saddle Setback: 5.3 - 5.7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