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壓縮車架的好處?


givemelightbike wrote: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頭管長、虛擬上管長、FC、RC、BB高度、頭管角、立管角都不變,只是把水平車架的上半部向下壓縮,縮短立管,上管下斜,後上叉角度也往下移,就是一支"尺寸上等效"的壓縮車架了。當然,要這麼做就只能custom了,以管對管搭接工法做的碳纖訂製車就可以達到上述的要求,也不會有抽管厚度和管型不一樣無從比較的問題。我會猜最明顯的感受是因為座桿伸出的部分變長導致吸震的效果變大了,車架的剛性也許用機器測會有幾個百分點的提升,但以人類的感官能不能查覺那微小的形變量就另當別論了。


OK
這樣前後三角都變小
無庸置疑地是車架剛性提升了
座管露出來理論上吸震力好
其實也表示坐姿的能量損耗大
所以表示壓縮車架只有在站姿有明顯的優勢

但是實際上壓縮車架都會做的頭管長一點
所以這假設不成立
我個人偏好長頭管多一點
說真的
是有多少人把前叉切到底還不夠
非得用-17度龍頭這類的設定的?
iwasafool wrote:
OK
這樣前後三角都...(恕刪)


踩踏力量並不會由座墊及座桿傳到車架,所以座桿伸長會消耗能量的想法是多慮了,可以想像看看,騎公路車時是不是踩踏力量越大,座墊的受力就越小,坐姿重踩時臀部甚至是浮在座墊上的? 這表示座桿並沒有傳遞踩踏能量的功能,座桿在強度足夠並且前後擺動的幅度不會誇張到影響踩踏角度的前提下,事實上也可以設計成具有很好的彈性,變成微型的避震器,例如Look的E-post、Specialized的Cobl-Gobl-R(這個名稱實在蠻可笑的...)、Cannondale的SAVE、Canyon的VCLS等座桿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要減震,倒沒聽說過會損耗踩踏能量的。如果座桿會消耗踩踏能量,那更有彈性的座墊怎麼辦? 還好我不用為了追求踩踏效率而換成完全無彈性的碳纖座墊,甚至把車褲的墊子也拿掉...
我用過的水平車架是Fuji Roubaix 58cm、Felt V煞公路車架 59cm, 壓縮車架用過鋁的TCR(L)、TCR composite(M/L,2007)、OCR(M)以及無牌的50cm鋁架,其中TCR composite M/L的虛擬上管長和Fuji 58cm一樣是570mm,頭管長差不多,前者170mm對後者164mm,立管角和頭管角皆相差0.5度,以座艙設定的觀點來看,這兩支車架是很接近的,事實上我也把兩台車的座艙設定的一模一樣(座高、setback、把手距離、高度落差等等),不過畢竟配的零件完全不同,車重也差了2kg,我的感覺就是Fuji穩重而TCR靈活,但這只是整車重量反映出來的必然結果,Fuji的軸距長了一點可能也有關係(995.5 vs TCR的992)。若要說壓縮車架對我有幫助的話,大概就是膝蓋比較不會去碰到車架吧!
你提到頭管太長而要用17度龍頭的情形也並非沒有,如果屬於腿短上半身長的身材比例,在座高較低的情況下,把手也要順勢降低,若在不換車架的前提下就得用大角度龍頭了。
Ryder Hesjedal 表示,-17度不算什麼,他希望3T能推出-30度的龍頭:
Ryder Hesjedal's Garmin-Sharp Cervélo R5ca


givemelightbike wrote:
踩踏力量並不會由座墊及座桿傳到車架,所以座桿伸長會消耗能量的想法是多慮了,可以想像看看,騎公路車時是不是踩踏力量越大,座墊的受力就越小,坐姿重踩時臀部甚至是浮在座墊上的? 這表示座桿並沒有傳遞踩踏能量的功能,座桿在強度足夠並且前後擺動的幅度不會誇張到影響踩踏角度的前提下,事實上也可以設計成具有很好的彈性,變成微型的避震器,例如Look的E-post、Specialized的Cobl-Gobl-R(這個名稱實在蠻可笑的...)、Cannondale的SAVE、Canyon的VCLS等座桿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要減震,倒沒聽說過會損耗踩踏能量的。如果座桿會消耗踩踏能量,那更有彈性的座墊怎麼辦? 還好我不用為了追求踩踏效率而換成完全無彈性的碳纖座墊,甚至把車褲的墊子也拿掉...


不管迴轉能力再好
坐姿踏的時候屁股一定會在座墊上微小地跳動
坐姿爬坡更是明顯
要不然也不必無聊到出那種硬到爆的座墊了
你講這些怪座桿我也知道
但是個人覺得那是因為古典賽實在太顛頗才用得著
至於爬坡會不會有能量損耗
古典賽選手幾乎抽到底 根本無所謂

至於坐姿爬坡屁股是浮在上面歐....
說真的是有多少車友是這樣爬坡
能做到的人是一大堆啦
不過搞不好只能持續十幾分鐘,幾分鐘或者更慘
那我只好修正我的講法了

龜爬型車友們爬長坡時屁股搞不好有一大時間是粘在坐墊上
迴轉功力也低落
所以壓縮車架突出一大截的座桿勢必是會造成能量的損耗

這正好也說明了現在競技車架都是不同程度的壓縮
反正上面講的龜爬肯定不會發生在選手身上的


givemelightbike wrote:
你提到頭管太長而要用17度龍頭的情形也並非沒有,如果屬於腿短上半身長的身材比例,在座高較低的情況下,把手也要順勢降低,若在不換車架的前提下就得用大角度龍頭了。
Ryder Hesjedal 表示,-17度不算什麼,他希望3T能推出-30度的龍頭:
Ryder Hesjedal's Garmin-Sharp Cervélo R5ca


我說...
iwasafool wrote:
說真的
是有多少人把前叉切到底還不夠
非得用-17度龍頭這類的設定的?


不管多少人
反正就是有人
五個有一個也是有 十個有一個五十個有一個都是有
但是無論如何肯定是少數人啊....
再怎樣不會是兩個人有一個或者三個人有一個吧....
iwasafool wrote:
不管迴轉能力再好
坐姿踏的時候屁股一定會在座墊上微小地跳動
坐姿爬坡更是明顯
要不然也不必無聊到出那種硬到爆的座墊了
你講這些怪座桿我也知道
但是個人覺得那是因為古典賽實在太顛頗才用得著
至於爬坡會不會有能量損耗
古典賽選手幾乎抽到底 根本無所謂


碳纖座墊的硬是為了輕量化而拿掉緩衝材料的"結果",而不是設計的"目的",價位便宜的碳座墊多半是死硬,事實上碳座墊也可以又輕又有彈性如Tune、Ax-Lightness、Dash等級數的座墊。您似乎認為座墊和座桿是越硬越有效率,那為什麼最重視輸出功率的計時賽中沒有看到清一色的碳座墊,反而比較常見鼻端加厚的TT專用座墊? 至於classics比賽,就算是短陡坡也少有人是全程站著抽上去的,況且200多公里的賽程大部份還是平路及緩坡,大部份時間還是坐著的,那麼裝了減震座桿不就吃了大虧了...

就算是用登山車的避震座桿,坐姿還是有效率多了,避震器的阻尼吃掉的能量和站立抽車浪費的能量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

請看2010年Cancellara在Tour of Flanders的最後一段爬坡用坐姿巴掉Tom Boonen的英姿,彷彿在嘲笑站起來狂抽還是只能在後頭吃灰的Boonen,我想坎爺可不會覺得座墊和座桿對他的輸出功率有什麼影響吧
2:40

壓縮車架的始作俑者G牌的美國官網對TCR ADV SL車架的介紹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台灣的官網真是有夠陽春了,對該車架的介紹只有兩行字,完全沒提到ISP車架的此一"賣點"):...The integrated seatpost saves 45 grams, improves aerodynamics and produces a more compliant ride... <整合式座桿減輕45克,改善空力效果並且造就更有彈性(更柔順)的騎乘感...>
各廠對於提升公路車架的舒適性應該是有共識的,就是靠座支叉和座桿(傳統式或ISP)來減震,就算是一級車款也是要加入一定程度的吸震性,比起對大多數人而言沒什麼用處的aero車架,公路車架的減震設計才是對普羅大眾比較有實用價值的技術吧!

givemelightbike wrote:
為什麼最重視輸出功率的計時賽中沒有看到清一色的碳座墊,反而比較常見鼻端加厚的TT專用座墊?


因為他們可不像我
屁股黏住座墊的時間長
迴轉超不順...


givemelightbike wrote:
至於classics比賽,就算是短陡坡也少有人是全程站著抽上去的,況且200多公里的賽程大部份還是平路及緩坡,大部份時間還是坐著的,那麼裝了減震座桿不就吃了大虧了...

givemelightbike wrote:

請看2010年Cancellara在Tour of Flanders的最後一段爬坡用坐姿巴掉Tom Boonen的英姿,彷彿在嘲笑站起來狂抽還是只能在後頭吃灰的Boonen,我想坎爺可不會覺得座墊和座桿對他的輸出功率有什麼影響吧
2:40


我剛剛想了想specialized的座桿
他其實是向後坐才有減震
抱歉我得到知識這樣

iwasafool wrote:
我根本搞不清這是真不...(恕刪)


大師您說一半~請講清楚想聽你的高見~@@
youngmth wrote:
可是兩位的車都是壓縮...(恕刪)


抱歉我的照片車是最小支尺寸52外銷版鋁合金三抽三鐵車~因該沒有壓縮車架~!!
個人剛好有2台公路車
尺寸都50 52,但是一台頭管超長
個人感覺,頭管長的就是穩定,
在操控上甚至可以說呆板,穩到什麼程度?
龍頭9或10都可以放雙手騎而不亂晃
有時候,靈活一點的操控還是比較有趣
https://vanson03086.wixsite.com/website
token0417 wrote:
大師您說一半~請講清楚想聽你的高見~@@


抱歉 我剛剛才注意到這樓還有回應
但是搞不清哪裡說到一半
我觀其座管構造
和動態展示
其效果應該是這樣吧?
iwasafool wrote:
我剛剛想了想specialized的座桿
他其實是向後坐才有減震

vanson5917 wrote:
個人剛好有2台公路車
尺寸都50 52,但是一台頭管超長
個人感覺,頭管長的就是穩定,
在操控上甚至可以說呆板,穩到什麼程度?
龍頭9或10都可以放雙手騎而不亂晃
有時候,靈活一點的操控還是比較有趣


尺寸都50.52
一台頭管長
這講法有點不懂
是說立管c-c相同
有效上管c-c相同
但是頭管不同嗎?

個人認為這裡忘記考量一些因素
頭管角
鍊支長
前叉直或彎
彎的角度
前叉rake
座艙設定
ps你固定其他數據,座艙設定固定,但是陡立管角+大後移座管vs後傾立管角+小後移座管...其實又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BB高度...

而且假設把上述因素都固定的話

立管c-c相同
有效上管c-c相同
頭管不同
ps又會因為頭碗有差別
其實實際上那台頭管比較長的
是比較大一點....
比較大一點的車架在固定上述變因的前提下
當然軸距較長

因為有效上管是這樣的
由頭管上緣中心的垂直線
和立管上緣的垂直線取得的水平距離
視為有效上管
實務上尺碼要看得細是不能只看上管
但是現在主流車尺碼都很粗
才不需要看那麼仔細....

巴拉巴拉
我講那麼多
就是想說操縱性和頭管長沒有絕對關係
但是大體上
量產車架都是設計成頭管長的操縱穩
頭管短反之
這是事實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