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melightbike wrote: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頭管長、虛擬上管長、FC、RC、BB高度、頭管角、立管角都不變,只是把水平車架的上半部向下壓縮,縮短立管,上管下斜,後上叉角度也往下移,就是一支"尺寸上等效"的壓縮車架了。當然,要這麼做就只能custom了,以管對管搭接工法做的碳纖訂製車就可以達到上述的要求,也不會有抽管厚度和管型不一樣無從比較的問題。我會猜最明顯的感受是因為座桿伸出的部分變長導致吸震的效果變大了,車架的剛性也許用機器測會有幾個百分點的提升,但以人類的感官能不能查覺那微小的形變量就另當別論了。
OK
這樣前後三角都變小
無庸置疑地是車架剛性提升了
座管露出來理論上吸震力好
其實也表示坐姿的能量損耗大
所以表示壓縮車架只有在站姿有明顯的優勢
但是實際上壓縮車架都會做的頭管長一點
所以這假設不成立
我個人偏好長頭管多一點
說真的
是有多少人把前叉切到底還不夠
非得用-17度龍頭這類的設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