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相對剛性」和「絕對剛性」,「剛性」和「強度」

所以呢?然後呢?怪我嗎?可以請您說明白些嗎?

或者是我哪裡說錯了煩請指正,小弟會虛心檢討

謝謝!




怪我囉?怪我囉?怪我囉?怪我囉?怪我囉?

造句:

「我覺得Litespeed有不錯的相對剛性。」

「身為BMC的頂級戰馬,SLR01具有優越的絕對剛性」




我還真參不透我剛剛造了啥…(拖走)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車架剛性"這個指標,
事實上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

首先,車架剛性部分,就分成很多測試部位。
比較常見的有,五通剛性,頭管剛性。

五通剛性,
當騎士施力時希望五通型變越小越好。
五通有型變,
表示騎士用力不是100%用在傳動上,浪費在型變上面。

頭管剛性,
這個主要的影響是在下坡與抽車時,
頭管是否能抵抗騎士的力量。(這個還要和前叉一起看)
尤其是在高速下坡過灣與煞車時,
這很考驗投管剛性,剛性好,操控穩定度才會好。

而事實上,剛性只要夠就好,並不一定要非常高。

舉個例子來說。
平均輸出功率200W,像我一樣的假日騎士。
平均輸出功率400W,精英組的高手騎士。
這兩種朋友騎同一台車,剛性的感覺可能會大不相同。

輸出功率高,或是體重有份量,
自然對車子的剛性要求就高。
輸出功率200W,或是體重只有50kg。
這種朋友說車架剛性好.....事實上沒有啥說服力。

但是平均輸出功率400W,或是體重破百的車友,
他們說車子剛性好.....就比較有說服力。

瞧,一切都是比較or相對的。
沒有啥絕對的。
絕對剛性.....
我只能說發明這個名詞的朋友,真的屌勒~
世事無絕對~!

之前參加過VANDEN的公路車講座。
http://vanden-lab.com/
VANDEN收集了很多國外的測試數據,
講座中,在剛性上有很多的著墨。
以德國的TOUR雜誌來說,
都會交代很詳細的實驗方法,這樣的數據真的客觀許多。

這世界上只有"自己的感覺"是絕對的,
當自我感覺良好,什麼車騎起來都超快樂的。
可是既然要提"剛性",
要談科學,麻煩就不要搞絕對了。


ddar白馬 wrote:
"車架剛性"這個指標...(恕刪)


人的感覺差異太大,心情爽都會覺得車子變好騎咧。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豪 凡 wrote:
你忘記把簧上質量跟簧下質量給列入考量
機車的簧上質量 比腳踏車+人還重 彈簧當然可以用高一點的磅數 跟高一點的阻尼
腳踏車的簧上質量比較輕 彈簧太硬 還沒吸震就先把騎士給打浮了 怎麼騎?
(恕刪)


未必是你想的這樣!
多連桿機構設計的好
可以用長行程來克服一定要用高係數的阻尼與彈簧系數
越野型的機車的後懸的行程可很大
汽機車有的是複雜的多連桿設計
但牽就於"一人力"的動力
複雜的機構與一些電腦輔助
一人力的動力無法承擔!

懸吊系統不僅是m,c,k的問題
還有機構的問題

當然公路車與越野車的環境不同
要分開來看!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相對與絕對
都是形容詞

形容詞是比較級
不能單獨出現
在學術論文中
出現形容詞是大忌

研究要客觀
是要讓數據直接出來說話
而不是用形容詞來代表

若是投期刊論文出現形容詞
很容易被referee修理!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多連桿機構設計的好
可以用長行程來克服一定要用高係數的阻尼與彈簧系數(恕刪)


一樣的單車


車架材料相同 一樣的重量下 做成多連桿跟單搖臂

應該不必我說 那個可以做的比較厚實吧?


你說多連桿做好一點 相對的你材料增加了 重量會變重

彈簧硬一點 你材質不變的情況下

你也只能增加他的厚度或是改變材質來增加他的剛性跟強度

不然彈簧未到壓縮力量的情況下 連桿自己推不動彈簧先自我斷裂?



很多國外的FR 他們大多設計的非常簡單 都很接近單搖臂形式

相對的他可以拿多連桿那些的材料

全部拿去增加到原本的單搖臂結構上

一來重量不變的情況下 增加強度跟剛性


我不相信物理可以無限制去輕量化卻可以達到更高的強度跟剛性

我也見解過很多開發的 他們都說 (重量) 跟 (強度和剛性) 是 成正比的

越輕的腳踏車 他必定犧牲掉剛性跟強度 只是他製程中損失的剛性跟強度有多少 大家在那邊抓極限


最後還不是由騎乘者當白老鼠.....



你真的要把避震器跟車架給算的那麼剛好

每個騎乘者體重都不一樣 我到覺得 技術佔比較大的比例


而且 機車的避震行程比腳踏車的還長

腳踏車行程做太長反而也不好騎

要不然馬索奇那那隻300mm跳樓叉就不會到現在連市場都見不到 買的人也沒幾個

現在市場賣的前叉一直維持在行程200mm上下


行程就輸機車了 怎麼比? 根本就不能比 所以請不要再拿機車那套來套在腳踏車上面

那你怎麼不說說 WRC 飛土坡落地有沒有4輪都觸底?

我看幾乎都硬吃的 = =...... 要貼地的穩定行駛 要強硬吸收落差衝擊 這.....

不過他們開爆避震器倒是家常便飯......

要挑戰一件事就不能選擇有利 輕鬆的方式來挑戰 不然就失去挑戰他的意義 不然那種挑戰成功了也沒什麼意思

豪 凡 wrote:
一樣的單車
車架材料相同 一樣的重量下 做成多連桿跟單搖臂
應該不必我說 那個可以做的比較厚實吧?
你說多連桿做好一點 相對的你材料增加了 重量會變重
彈簧硬一點 你材質不變的情況下
你也只能增加他的厚度或是改變材質來增加他的剛性跟強度
不然彈簧未到壓縮力量的情況下 連桿自己推不動彈簧先自我斷裂?
......(恕刪)


多連桿的設計就是不用硬一點的彈簧!
我之前有說過
受限於一人力
設計只能簡單

豪 凡 wrote:
我不相信物理可以無限制去輕量化卻可以達到更高的強度跟剛性
我也見解過很多開發的 他們都說 (重量) 跟 (強度和剛性) 是 成正比的
越輕的腳踏車 他必定犧牲掉剛性跟強度 只是他製程中損失的剛性跟強度有多少 大家在那邊抓極限
最後還不是由騎乘者當白老鼠.....
......(恕刪)


強度與剛性不一定成正比
剛性可以由增加幾何形狀來克服
當然
我之前有說過
受限於一人力
設計只能簡單
極簡

豪 凡 wrote:
要不然馬索奇那那隻300mm跳樓叉就不會到現在連市場都見不到 買的人也沒幾個
現在市場賣的前叉一直維持在行程200mm上下
......(恕刪)

多連桿機構就是不用大行程的跳樓叉

豪 凡 wrote:
那你怎麼不說說 WRC 飛土坡落地有沒有4輪都觸底?
我看幾乎都硬吃的 = =...... 要貼地的穩定行駛 要強硬吸收落差衝擊 這.....
不過他們開爆避震器倒是家常便飯......(恕刪)


WRC只要撐完比賽就夠了
與一般車的考量差太多!

比賽用車
撐完一場就好了
設計理念自然不同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Lionlin wrote:
怪我囉?怪我囉?怪我囉?怪我囉?怪我囉?

Lionlin wrote:
我還真參不透我剛剛造了啥…(拖走)


囧~~樓主提了很棒的問題跟開始~~讓小弟見到01許多達人的專業~~
可是看到這回~~讓小弟迷惘了@@
化繁為簡

chun7114 wrote:
囧~~樓主提了很棒的...(恕刪)


不瞞你說,後面那兩位討論的東西我也看不懂,裡面牽涉的變因太多了。
登山車我騎的不太好,沒啥相關經驗。

這篇的東西只要有大致的理解就可以。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