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BIKE FITTING是從角度還是長度切入?

jolihi2007 wrote:
我剛好是那700分之...(恕刪)


Me 2, 但我得到是 - 我已經知道的事, 我在google可以找到的事,以及我在網站上可以輸入自己測量的資料後得到的fitting資料.


fitting 當然是以人為切入點啊,要談到角度還是長度,那不就也要量測fitting後的輸出功率的改變?或是有其他數據能支持其論述?且其數據之量測亦需包含於fitting report中. 否則也是空談,不是嗎? 舒大
怪不得 單車fit在台灣一直不叫好,還一度被稱為是玄學
市場機制 就像學繪圖一樣.
可以花少一點錢 請一個沒有任何證照,多經驗的人來幫繪圖
也可以花多一點錢 請一個專業甲級的來,價錢是四倍

所以咧,誰畫的比較好是老闆自己決定
在好市多咬一口西瓜 一個星期還可以拿去無條件退貨
fit不好咧 自認理賠


一年半的服務得到700多個寶貴經驗 生意真好
這一篇漸漸浮出真相,我不再回文

作人處事-你講夠多了

你的fitting理論工序-至目前我沒看到

你起的頭,你得收好
aquarous wrote:
這一篇漸漸浮出真相,...(恕刪)


咦~

看懂的人不是都早已走光了
你怎麼還在這流連忘返
大樓蓋的真快,蓋大樓的人都撤出了.

講到fitting,大家都是大濕自賣自誇,誰也不服誰,但是fitting根據得是甚麼,追根究底,就是人體工學,騎單車的姿勢本來就不是舒服的姿勢,還要講求效率,所以單車出現後大家開始有各種奇形怪狀的姿勢或單車出現,要舒服,要快速(或是效率),發展到目前是700C在一個平衡點上,所以就出現人體工學這名詞.

人體工學的發展跟醫學類似,就是實驗,抓一堆白老鼠來開刀餵藥實驗,再進行人體實驗,人體工學也是因為長期累積了龐大的資料庫來取得相近值或平均值,生物根據地球環境的發展,才生出適應各地生活環境的人類,身高四肢比例也跟著環境在變,營養越來越好,或是喜歡運動與不喜歡運動的人分支發展,百年後又出現幾套資料庫.

各位大師都有自己的一套,那大家又根據甚麼,各位大師也不過是一個人,能試驗的也是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大師又騎過幾台車,又各位大師看不起這幾個fitting網站,那這幾個fitting網站早就被全球騎士打槍了.相信各位大濕也在這些網站研究許久,可能是這些公式先隔空抓藥,抓對50%(前提是骨架測量正確),再經過各位大師的經驗多加個10%,其他要根據個人的身體來反應調整,入門者當然要熟悉fitting的人協助測量,才能達到這50%,其他要各位車友告知要達到的目標來修改,要效率競賽還是要舒服運動養身,身體是自己的,自己該知道要甚麼.

為啥各位大濕都不服其他大濕,因為國內沒有專門研究單車人體工學的機構,大濕中有專業醫生,有前國手,有號稱fitting證照的,有土砲的,有的靠經驗,有的靠測量台,都不是研究人體工學專科班出身的,因為這門學問以前不賺錢,以後還是難賺錢,所以還是要醫學院來開這門課,甚至發展成獨立的學位.在真正的專業大師出現前,各位車友自求多福.好在大家重視fitting了,大濕互砲,互相比較求進步,就等於開始往對的方向前進.
就 fitting 而言,我較務實,當遇到問題時,偏向找一個豐富經驗的選手調教
不過,我對花錢請人作也不排斥
所以對眾大師們在 01 作廣告覺得是還好,畢竟能學到一點理論性的東西
所謂 "真金不怕火煉",既然要做廣告,就要有接受挑戰的心理準備
否則就不要上來,圍個部落格,劃地為王就好了

耳聞坊間對眾大師們的評論,就是這些大師騎車通常都是吃喝玩樂的休閒一族,腳下功夫不怎麼樣,卻嘴巴功夫了得,而以台北的有錢人尤甚。
台北某家車店的技師甚至當面對我說:總有一天要讓某搞 fitting 的達人身敗名裂。而這些大師在對付某一大師時,也是用不會騎車的理由來鬥爭他,咬得不亦樂乎!

這戲碼,真是精采可期,期待中!

很多人都會說,很多人都不會做。

我也是700裡面的其中一個,你問覺得的好不好?我只能跟你說,我接受。

有人覺得花個2500,就只是去量一量身體的Size然後Key進去,再依出來的數據調整到車上 ..
你大可花個四倍以上的錢去找更專業的店家做Fitting,但不認為多花四倍,同一段路你騎乘時間會變四分之一。
我並沒有說更專業的不好,但我想我用不到,不是不想,是沒必要。

花那個2500我不認為是大家所謂的[Fitting],而是基本設置。
使用者付費,人家幫你量,幫你調整,付點工資我想是很合理的,只是價錢能不能接受就是看個人了。

身體的反應還是比較真實的。

有一幅畫,標價10萬元,掛了好久乏人問津;擁有者決定要把那幅畫賣掉,把標價改成30萬,馬上就有人買走了。
funnyfoyou wrote:
大家都說那麼複雜,這...(恕刪)


買合身的衣服只是最基本的

如果我們兩個身體數據完全一樣,那車就長的一樣嗎?

這時把肌肉組成、騎車風格(有些人一要騎200km就興奮,有些人要抓對廝殺才爽快)這幾個參數代進來,即便我們身材一樣,但需求不同最終結果也不會一樣。我認為fitting數據套在車上只能算60分,如何細部微調到能滿足騎車者本身的需要,才是真功夫。

我覺得fitting這行,經驗真的很重要,數據庫的建立靠的不只是單向的施作,應該還要加上騎者的反饋,問題是騎者連自己的問題都搞不清楚的時候,反饋回來的訊息正確性有多高?數據庫如果有很多高手、老手、國手一起建立,那就很強大了。
剛剛才上線,說實在還是失望,只因為本來還是有所指望。
指望這位fitting賣家還願意說真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而不是拿新手望之彌高的語言與稱謂,包裝自己的文章,唬弄消費者。
正如我在前兩篇回文裡說的,很多人講話就是2分真話搭上8分虛言,就可以把人唬得一愣一愣。
但現在電視台賣藥請博士、拿專利證明出來宣傳,至少也是攤在那給你檢證。
舒迷大呢?一堆高手「似乎」幫他辯清了一開始資料出處的問題,
但自己有提出什麼明確的資料或證據嗎?有自己正面回應任何人嗎?我沒有看到。
或許我不值得他回應,不過是逛了幾個月各大部落格、網站論壇的新手。
但我還是要呼籲,請你拿出點證據與論點,明確地說明你的fitting作法與如此作法根據的論點,
並且澄清你文章中可能為不實的部份,(就是我一直質疑的「運動生理學博士」),否則豈不成不實的廣告文?

小弟即便才入門5個月不滿,但也希望國內自行車與各項運動的知識與表現都能不斷前進。
在這條道路上,有人自稱已經做出一些微薄的貢獻。假如為真,我們確實應該給予掌聲。
但假如微薄的「貢獻」之中夾雜了許多為了多賺幾分錢而做出刻意矇騙、製造出資訊不對等與市場的混亂。
那麼這種「貢獻」反而阻礙了真正的進步,也絕不是前文有人提到的「自由市場」應該發生與容忍的。
開放社會與自由市場追求真知與進步,那就應該容許檢證,而不是任由懷疑、盲昧與虛無繼續滋長。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