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sue wrote:車胎愈寬愈重,胎壓愈低,滾動起來真圓度愈低,對速度跟省力來說絕對不是好事 不過寬胎低壓提供較好的舒適度,可減緩疲勞讓車手保留更多體力去對抗路面狀況,此外行駛時車身更加穩定,車手更有信心提高速度,所以除非比短距離衝刺,否則對一般騎寬胎的最終表現不見得較差。(有誤請更正)不要說我在推寬胎,我自己用26c算偏細胎吧。(更正: 剛才看了一下是28c,自己掌嘴)
怨念聚合體 wrote:事實上從公路車胎進入(恕刪) 以前19c 21c年代還不是同一套邏輯,也沒多久就10年前用25c 28T飛輪還被投以看到菜鳥的眼光,可是現在25c 28T以下基本上絕種了然後絕大部份25c實際量起來都28mm起跳
反正主題就是源起於youtube影片,也貼個我比較讚同的關於碟剎的使用成本***以下計算結果會因為零件價錢和等級以及使用里程等因素會有非常大出入***我體重81kg,使用shimano 上代DA碟盤跟resin來令片通常前後一拼更換,以我的紀錄平均一對來令片用3~4000km,3套來令片後換一套碟盤假設重度車友一年騎個12000km,一年使用成本是:來令片$500x2片x3對碟盤$1900x2片總數$6800老實說也不算少錢,用個好幾年也是能買組中價位碳輪,就如影片所說真是單車界的吉列刀片,片主peak troque說他平均一年花費400美元/~$12000,比起他用了約5年50000km里程的某寶C剎輪組是貴得嚇人但假如改用UT甚至再低等級卻耐用的零件,碟剎的使用成本會大幅度的降低
不要說環賽拉 那不是我們的世界以運動健身來說在純爬坡路段 輕量細胎當然有優勢其餘部分 寬框寬胎在全方位有輾壓性的優勢如果覺得32c太誇張 可以試試28c 就很有感了還有寬胎低壓 重踩會浪費體力 這能引導騎士往高迴轉踩這是不可多得的好禮物
記得之前有網友說過,碟煞的需求,有一部分是爲了解決新手想要上競賽型公路車卻沒有控車技術、趴不下去大部分時間握上把的問題;所以用碟煞的制動力彌補這些不足其實如果買平把車、舒適性車架這些容錯率比較高的車種可能根本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大部分的人沒在比賽沒有競速需求。。。(競賽型公路車也給 bike fitting 帶來不少生意。。。)不過不可否認競賽型公路車的外型是比較帥啦 其他問題都次要,用錢解決就好 碟煞還可以很安心的上很帥的碳板 所以我是覺得拿安全來討論沒有意義,拿外觀來討論比較有意義畢竟安全跟外觀、速度、舒適等等很多東西都是有衝突的前面講了寬胎(寬胎的安全和舒適性不可否認吧?),我覺得公路車還應該裝後視鏡呢!汽機車不止用碟煞寬胎,也裝後視鏡。。。而且是真的有用,尤其在專注高速下坡的時候,不用回頭瞄一下就知道後面有沒有車。但真的很醜!
cyprid wrote 也裝後視鏡。。。而且是真的有用,尤其在專注高速下坡的時候,不用回頭瞄一下就知道後面有沒有車。但真的很醜!...(恕刪) 討論安全沒有意義?自己煞住避免撞車摔車,然後被後面車輾過機率=N,N<100% ,車禍肇責0沒煞住正面撞上機率=100%,車禍肇責=/=0這樣混為一談,你要不要補充一下正面一個對撞氣球,後面一台大卡車來壓啊?還是路上都是酒駕的別出門啊?這種想法才真的是沒有意義類似情境騎摩托車,開車,遇到你也是做0秒選擇,怎麼騎腳踏車就腦波不一樣寧願給人撞呢⋯⋯很醜在哪? 我裝了你有裝嗎?
我用過20C、23C、25C、26C、28C曾經弄到一組32C,但後來沒裝上就歸還了目前主要是23C跟25C交換著用以前用20C的時候確實是被驚豔到把原本第一代建大K925 23C換下來 (210g)換上第一代建大K925 20C,重量只有185g然後去爬新店>北宜海倫咖啡測試有感,增加的傳動效率幾乎是可以升一檔的程度比如你原本要用50-19爬的坡,現在只需要用50-17僅僅兩輪總合50g的差異就這麼巨大,幾乎媲美車上或身上負載1公斤的重量後來我也測試過把內胎換成輕量的,一輪減少50g也是得到可以升一檔的傳動效率28C的體驗就很慘烈,軟綿綿不管怎麼出力,加速都軟綿綿完全不像23C跟20C那種踩下去動力隨傳隨到,沒有任何DELAY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競速選手不願意使用更寬的胎就算我不是競速選手,我也不想用,騎乘體驗太爛了以往選手都是視路況而定,能用多窄就用多窄即便車胎進入寬世代,也是如此只要能用25C,就沒人會去用28C世界三大賽,從進入寬世代開始到現在就沒一個站上凸台的選手是使用28C胎包含總冠軍、單站冠軍、衝刺王、爬坡王,一個都沒有事實就是如此殘酷不過這個殘酷事實也告訴我們等你老的時候靠體能爬坡贏不了年輕人,還是可以用器材幹掉他對方騎入門車,你就騎一級車+800g頂級碳輪組 (大概能升六七檔...)讓那個年輕人體會一下器材組的鞭打有多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