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2016 Giant TCR M號與S號 尺寸差異?

jamesol wrote:
請教01先進,我是...如下圖。(強者好友畫的)(恕刪)


這個圖是錯的,effective top tube length請用S/M各別不同的seat tube centerline去畫,
而且標示長度的箭頭請標準。

請你的強者好友修改一下。


jamesol wrote:
請教01先進,我是已...至於上管,應該只有約9mm(reach)的差異,而且M還高了1.6mm。(恕刪)


你既然這麽確認(virtual horizontal) effective top tube length只有9mm的差異,

何不自己到G店量一下就最清楚呢?



PS.1: 那是G牌的USA網站,如果535/555是造假數據,應被告到賠不完囉!

PS.2: 等S/M的saddle各別拉到同一個BB-Saddle高度(且saddle標準置中),
M的total reach (overall total reach,effective reach)又會多出一些了。
以 Giant TCR 的幾何為例,S 號與 M 號的 wheel base 只差 6mm。

以 M 號來說吧,這 6mm 很有可能會被錯誤的曲柄長度(例如 171cm 一開始會建議用 165mm 卻硬上 172.5mm)、錯誤的卡鞋型號(例如明明要穿合腳的寬楦鞋,結果為了潮硬穿大一到二號的窄楦版卡鞋)及不理想的扣片位置加成上去而吃掉了,前輪照樣打腳。

時代的演進,很多是因為科學的研究、理解了更多的東西,才會去改變,而不是盲目的去用「感覺」變。

如您舉例,胎寬會有變化,主要是因為研究發現滾動阻力(滾動方向的接地面積窄輪比寬輪還大,故窄輪有較大的滾動阻力),以及空氣力學設計連帶的影響(輪胎與寬框要平滑,寬框+窄輪 vs 寬框 + 寬輪,後者會有較佳的空氣力學效應)才慢慢發現寬胎的好處,最怕就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進而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給害了還不死心繼續靠感覺下去橋最後無限輪迴,那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傷港人 wrote:
轉彎踢到前輪正正是XS, S的專利
M 踢到前輪機會極小
而冠軍也是這設定.我更没能力反駁他是錯
有那一天它可能會成主流
另外
我指的是不同年代有不同標準
正如現在的論說
都說28c/25c比 23c好(以前可是17/23的天下)
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好例子

jamesol wrote:
我這身高騎M的我還...不過我這篇的重點在透過reach與stack的數據,M跟S沒差到上管標示的差距20mm那麼多,僅止於此,其他當然是選擇問題,你的身高騎S,(恕刪)


你既然這麽確認(virtual horizontal) effective top tube length沒有20mm的差異,

何不自己到G店量一下就最清楚呢?
nan0827 wrote:
小弟又反覆的爬了有...去日月潭租車後才似乎有一點點領悟到..

趴有兩種,一種是向下趴(S),一種是向前趴(M)
(恕刪)



很不錯的領悟,都(較中長程)試過就懂。



nan0827 wrote:
小弟又反覆的爬了有關...因為對小弟來說,我不太清楚長頸鹿的標準是什麼..(恕刪)


國外專業車店的專家說法:
Some bikes’ handlebars sit very low – just above the frame. Others’ are raised 2-4 centimeters above the frame, with “spacers” inserted between the frame and the stem.


這是handlebar 的 X(stem length & angle))/Y(spacer) 的fitting配法問題,

不想長頸鹿(長spacer),也沒人要短脖子(短stem),更不想saddle推太前面or太後面的醜樣!





El Guapo wrote:
以 Giant TCR...(恕刪)


大大的發言都是有運動學理的依據,適用幾乎所有的人。


有些(職業選手、不同的比賽)為了特別目的/目標,所做的特別設定,真的會誤導了新手。


其實正確的細部設定,也不一定適用剛第一次接觸公路車的人,
(所以會留些餘地,例如保留些steerer tube長度)

但選對車架大小卻是錯不得!騎到特定程度自己會去做細部微調。

jamesol wrote:
請教01先進,我是...兩支車架的stack與reach(恕刪)


這個reach,不是effective reach。

主要目的:To standardize frame comparisons, most fitters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anufacturers) now rely on STACK and REACH dimensions.

STACK and REACH 比光提供"size"更具體化,
也是比較〝同牌同型或不同型〞(e.g., TCR/Defy)、或〝不同品牌〞,
他們的frame (車架)(不管size),
其屬性是a more “aggressive” geometry 或 a more “relaxed” geometry 用的。


但結論是:
Unfortunately, even stack and reach don’t tell the entire story of a bike’s geometry, or how it will fit YOUR body.

The entire story 細節無非就是:
1.seat or saddle setback (由seat tube angle and seat height決定)
(當然你可以說把saddle往前推 or 往後推就一樣,問題是:推太多能看嗎?!)
2.另一個就是上面回文有提過的handlebar X/Y。
趴有兩種,一種是向下趴(S),一種是向前趴(M),,,,,,,,,,,,

還有一點想提出來說, 腰圍有點水桶或是救生圈, 通常向前趴會比較容易適應, 向下趴會有點壓迫,
因為騎車出門難免吃吃喝喝,,,,,,,,,,,,,,,


我是認爲公佈的座管角度看看就好,應該不是準確的數字,上管長度應該比較準確可信,所以S換M號座墊不大可能只前挪4mm...
jamesol wrote:
請教01先進,我是.

私以為選錯尺寸的遺憾
多半來自於車店方資訊不對稱的對待
多數店家其實都是抱持把車賣出去就好的心態
他不會多嘴很多事
建議客人選M,不換龍頭,客人會抱怨離握把很遠
選S,客人覺得對了,跟之前騎平把的感覺很類似
其實是因為前叉還沒裁切,墊圈還留很多個
但是為了美觀以及安全性考量,前叉早晚要裁短

然而,這部分廠商也有責任
為什麼世界第一大自行車廠商,出貨卻是無法選擇尺寸
像是龍頭長度、彎把寬度、曲柄長度
有人若說廠商有困難,
那Giant自己做了一個Right Ride System
豈不是自打臉?

新年度的車昨天出爐了
要挑新車的車友請不要客氣去玩Giant的Fitting車
購車預算請適時追加龍頭和彎把這兩項

(恕刪)


Mark!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