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66 碟煞公路車組好了,用 105 變速套件、 Ultegra SL 大盤、TRP Spyre 夾器,
以及 DA-7900-c24-CL 自己改的碟煞輪組。


Lionlin wrote:
油壓C夾是為了應付計時車超爛的走線設計(走線?那是什麼好吃嗎?)
並且同時滿足現有規則的解決方案,並不是有什麼特異功能的設計。
3.是否是購買時機
以Shimano的系統來看,卡鉗直接沿用XT等級,我是不太擔心耐用問題,
要擔心的應該是輪組規格,更嚴密來說,快拆規格。
現在除了9mm快拆跟前15mm後12mm貫通軸外,還有後叉寬135mm、142mm,
還在亂戰中,我個人是建議稍微再觀望一下,現有的輪組選擇限制比較大。...(恕刪)
ETK wrote:
細讀了bikeradar 的文章後, 難怪目前用 Shimano 785 的車種都是類似 Defy 系列的.
"On a race bike with short chainstays, simply widening the hub would cause shifting issues to the point that Shimano and SRAM recommend chainstays of at least 420mm."
這 420mm 後下叉的長度是 Shimano 建議的, 所以以剛性爬坡導向的 TCR / Tarmac .. 這些後下叉只有 405mm 的車種要放入碟煞系統, 要自己想辦法. 這就是 Specialized 的功夫啦....(恕刪)
deanet wrote:
理論上是後三角是需要特別加強以應付碟煞的扭力
通常後差太短 碟煞卡鉗會很不好塞 除非設計在外側 (聽說高級車都在內側)...(恕刪)
Lionlin wrote:
設計在內部應該還有一個原因是「輕量」。
因為要有那個POST mount,為了要承受煞車的力道,
在外側的話,大概就是要很大的後勾爪(重),
或是加強後上叉(重)。
加上現在後上叉為了路感大家又是能削減就削減,
把POST mount放在後下叉會是比較經濟的作法之一,
缺點是安裝調整會比較麻煩一點...(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