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壓縮車架的好處?

出TCX的那年....我就期待下一代TCR會不會水平....沒想到更壓縮@@

hirosue1019 wrote:
出TCX的那年....我就期待下一代TCR會不會水平....沒想到更壓縮@@


TCX是cyclocross車種
cyclocross車種用水平上管有它的理由
因為賽中會有可能要扛車跑,超陡坡,爛泥,路上丟幾個樹幹....
甚至有時候出現樓梯,強迫你扛車跑
水平上管好扛
甚至許多車種乾脆把上管後段作出扁平狀方便扛車

所以我想因為TCX而去期待捷安特出水平RB這想法不大對...
CaseyChao wrote:
基本上我喜歡壓縮車架...(恕刪)


分享一下樓上所談到的壓縮車架與水平車架...
停紅綠燈坐在上管的影響...
現代的車種上管要載人或坐...
基本上需考慮了解一件事...
車會越來越輕有一基本要素...
是在同樣的條件下有更薄的管身...
比較粗的管徑...
所以代表一件事...
以前的車上管可以載人並不表示現代的車可以載人...
端看車架管身的單一的強度...

管身握起來會有彈性的...
基本上最好是不要載人或坐...
一般原廠也會要求不可以...

了解自己本身的車架後...
要坐也要坐在兩端不要坐在中央...
不要把全部的力量放上...

之前參加東石瘋兩百公里時...
停路口紅綠燈坐在上管後端時...
剛好路口右轉引導志工前來拍照...

停紅綠燈時間長時會坐上管...
基本上是一種習慣...
就算是騎雙避震大壓縮登山車一樣也是坐...
這其中的影響不在於上管的水平或壓縮...
而是坐墊...
我用的短鼻減壓坐墊好處之一...
就是可以加大上管操作空間...
我坐上管時一定是臀部後方緊貼坐管...
半邊臀部落在上管與坐管接合前方...
這有一個好處背重一點的背包時...
可以順勢讓背包落在坐墊上...
緩和雙肩及背部的壓力...
以此上管與坐墊的高度空間不可過小...

壓縮的車架基本上這空間...
也會比較適中好用...
因而壓縮車架及短鼻減壓坐墊...
是我騎乘的首選...

CaseyChao wrote:
在同樣拉把的狀態下...
於平路起步衝刺加速抽車...
或上坡抽車...
壓縮車架的影響為何?
騎過大壓縮登山車架就很容易了解...


登山車和公路車的幾何角度差遠了,拿登山車來比較似乎沒有意義...
水平/壓縮的問題似乎永遠也吵不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任何一種車架設計有"絕對"的特性,譬如說壓縮車架剛性一定比較好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試問一支用T-1000碳纖、管材要粗有多粗、管壁疊層很厚的"水平"車架,和一支用T-600碳纖、管子細又薄的"壓縮"車架來比,要不要猜猜看那一支的剛性比較好? 沒用機器測過之前誰知道,管它是水平還壓縮...

givemelightbike wrote:
登山車和公路車的幾何...(恕刪)


來比對一下低跨點鋼管公路車架與一般公路車架的差異...

基本上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
上下車操作模式不同的需求...

如長程旅行有加後貨架馬鞍袋...
或女生穿著...
等不方便跨過坐墊的上下車操作...

低跨點可以提供比較好的...
前方上下車操作空間...

假設同樣的幾何...
差在上管是低跨點或是一般壓縮或是水平車架...

以抽車來看差異...
當抽車重心是在後方時...
同樣拉把甩車身...
低跨點可以有更多的甩動空間優於壓縮及水平車架...

當抽車重心是在前方時...
影響比較多的會是管線寬度及龍頭後上端的干擾...
此時車架型式的不同...
影響就不大...

每個人的騎乘基本需求不同...
了解就容易選擇...
並非絕對的好或者不好...
givemelightbike wrote:
登山車和公路車的幾何角度差遠了,拿登山車來比較似乎沒有意義...
水平/壓縮的問題似乎永遠也吵不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任何一種車架設計有"絕對"的特性,譬如說壓縮車架剛性一定比較好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試問一支用T-1000碳纖、管材要粗有多粗、管壁疊層很厚的"水平"車架,和一支用T-600碳纖、管子細又薄的"壓縮"車架來比,要不要猜猜看那一支的剛性比較好? 沒用機器測過之前誰知道,管它是水平還壓縮...


個人認為提出這個未免有點太吹毛求疵
我們一般在說A比B好
通常都是指"排除其他變因"的前提下
ps雖然我們都知道太難排除其他變因了
您老是說這種話
害我總是要在我的問題加上一堆備註
iwasafool wrote:
個人認為提出這個未免有點太吹毛求疵
我們一般在說A比B好
通常都是指"排除其他變因"的前提下
ps雖然我們都知道太難排除其他變因了


可是事實上在談論不同設計的車架時本來就沒辦法排除其他變因啊?
除非能找一支車架,同一個尺寸分別有水平和壓縮兩種設計,但管長(頭管、虛擬上管和後下叉長度)、角度完全一樣,這樣才能分出孰優孰劣(Colnago同一個型號的幾何有做水平也有sloping,但管長和角度找不到完全吻合的)
不過你說的沒錯,我的確是非常吹毛求疵,難怪有一次翻翻單車身活雜誌,看他們做的輪組測試,每款輪組裝的外胎都不統一,也照樣用功率計煞有其事的測輸出功率,就覺得很吐血...

givemelightbike wrote:
除非能找一支車架,同一個尺寸分別有水平和壓縮兩種設計,但管長、角度完全一樣,這樣才能分出孰優孰劣(Colnago同一個型號的幾何有做水平也有sloping,但管長和角度找不到完全吻合的)


custom車架囉...

實際上你要找一個型號有出水平和壓縮
又期望他有一樣的數值
然後來做比較
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呢

如果理解何謂虛擬上管
虛擬上管的算法
其實是頭管頂點往上算垂直線
和立管頂點往上算垂直線
取的水平距離

仔細去思考
如果我們非得去要求一個水平車架和壓縮車架擁有一樣的虛擬上管數據
其實會有很多不同的組合

先把水平車架固定尺寸好了
把兩個車架的立管角和頭管角,BB drop 鏈支長全部作固定數據


1,這時我弄個相對長頭管的壓縮車架 立管不變
其實就是前三角變大了 後三角不變,跨點變高
而且虛擬上管是虛擬上管
實際上這車的尺寸是比較大的

21,這時我弄個相頭管不變的壓縮車架 立管縮短
其實就是前後三角都變小了
而且虛擬上管是虛擬上管
實際上這車的尺寸是比較小的

3,1,這時我弄個相對長頭管的壓縮車架 立管縮短 跨點不變
看你的壓縮角度
前三角到底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這很難說 後三角肯定是縮小的
實際上這車的尺寸是大還小 很難說

這下好了
搞不好那裡面抽管或管型變化等等又不等比

簡單的說你要排除其他變因很難
所以說只能假想固定變因啊

而直接拿A車架和B車架做比較
顯然地是不科學的想法
iwasafool wrote:
custom車架囉....(恕刪)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頭管長、虛擬上管長、FC、RC、BB高度、頭管角、立管角都不變,只是把水平車架的上半部向下壓縮,縮短立管,上管下斜,後上叉角度也往下移,就是一支"尺寸上等效"的壓縮車架了。當然,要這麼做就只能custom了,以管對管搭接工法做的碳纖訂製車就可以達到上述的要求,也不會有抽管厚度和管型不一樣無從比較的問題。我會猜最明顯的感受是因為座桿伸出的部分變長導致吸震的效果變大了,車架的剛性也許用機器測會有幾個百分點的提升,但以人類的感官能不能查覺那微小的形變量就另當別論了。

CaseyChao wrote:
來比對一下低跨點鋼管...(恕刪)

純嘴砲:那這兩台能說是低跨點碳纖維計時車架


輕鬆一下,大家換個角度想想!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