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2016 Giant TCR M號與S號 尺寸差異?

小弟又反覆的爬了有關的文,心有定見了

有人說,柔軟度不夠選S趴不下去

也有人說,柔軟度不夠選M趴不下去

以前真的一頭霧水

去日月潭租車後才似乎有一點點領悟到..

趴有兩種,一種是向下趴(S),一種是向前趴(M)

像我這種柔軟度差的向前趴完全不行,向下趴還可以雖然握下把辛苦了些

買M號 必須改短龍頭

買S號 不用改龍頭,但必須當長頸鹿(?)

考慮的結果 小弟要選S號

因為對小弟來說,我不太清楚長頸鹿的標準是什麼..

樓主似乎對龍頭多那幾個墊圈有些無法釋懷

但小弟卻覺得樓主的車超帥的..

下圖是小弟去日月潭租的S號


下圖則是租的M號


這兩台都算長頸鹿嗎?

但我覺得都蠻好看的..尤其是S號..
El Guapo wrote:
依照捷安特的人體數據...(恕刪)

s, m兩者是可以完全做到座倉一樣
這個沒人反對吧?

差別在
1)選少一號就是好的迷思
2)70/60mm的龍頭是否好看/安全


我個人答案是.不介意世俗眼光
m是没問題的
上面亦己有人說.170/m未到不能騎的地步


選M反而有車身更稳定的好處
因為M是設計原型
沒xs, s那樣神經質

但前題是要能頂到一大班隔空嘴炮的專家
我自己的經驗
初初腰硬
可能選M或 S龍頭反安

日子久了
反而可以用XS, xxs放到底也可以
不同時期, 有不同要求
沒有標準
以上
你好,龍頭是giant店長依我之前的車幫我設定的,因為我騎了朋友的tcr S號10cm龍頭,是OK的,目前我的setback約5cm,bb至坐墊70.5cm,但鼻墊至龍頭前端中央只有50.5cm,不知道giant坐墊鼻子是否較長,目前我拿掉一個1.3cm的墊片,墊片約1.7cm,坐墊把手落差約7cm。

會覺得M比較適合我,是因為我的年紀,我今年45歲,體能及肌力只會走下坡,覺得落差較小的設定應該是我的首選,當然defy可能是更適合我的車,但買車前真的沒做太多功課,個性也有點逞強,沒考慮過defy,身材相仿的朋友買了S號的SL0與SL1,我幾乎想都沒想認為自己一定是S號,之前根本不懂頭管長度的差別,更不用說reach與stack了,只知道上管不能太長,直到騎了兩週回店後,跟店長說覺得醜想降龍頭,店長說我這落差已經5.5cm,先騎一陣子要降再降,我才注意到相關數據的差別,店長說得的確沒錯,越騎可能可以放越低,但我是中齡騎士,很難越來越好!!

至於換M號坐墊約只需前移4mm,應該不會不協調,9cm龍頭也不會太短,座管視覺差3cm,但上管跟後上叉角度比較有,我個人是覺得比較好看!!

不過以我的身材,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會覺得我不是S就是XS,會想到M的人,太少太少了!!

El Guapo wrote:
依照捷安特的人體數...(恕刪)
我是教官!
既然樓主已經有定見,那麼建議您,有空可以看一下設定是否在 Retul fitting 的建議範圍(公路車是最左邊那一欄):



(圖表出處:Bike Fit: Optimise your bike position for high performance and injury avoidance. Phil Burt, 2014)

您可以上訓練台然後用 iPhone app Bike Fast Fit,把自己的騎乘姿勢記錄下來,然後按照 Retul 建議值做一個分析(這大概是我看過最便宜而相對精確的自我 fitting 方式),看看騎乘姿勢是否是在最佳的角度窗口內。

由衷建議,fitting 這門學問,是有大數據統計所支持的,在理想的數據範圍/窗口內調整到個人最舒適點,遠比純感覺去調整實在,畢竟自行車工學有太多東西無法在這一篇全部講完,但請先將自己的騎姿調到 Retul 建議值範圍內,再進一步去研究為何要這麼設定吧(這也是在下苦口婆心,勿輕易隨感覺去硬上大一號的車架原由)。

jamesol wrote:
你好,龍頭是giant店長依我之前的車幫我設定的,因為我騎了朋友的tcr S號10cm龍頭,是OK的,目前我的setback約5cm,bb至坐墊70.5cm,但鼻墊至龍頭前端中央只有50.5cm,不知道giant坐墊鼻子是否較長,目前我拿掉一個1.3cm的墊片,墊片約1.7cm,坐墊把手落差約7cm。
會覺得M比較適合我,是因為我的年紀,我今年45歲,體能及肌力只會走下坡,覺得落差較小的設定應該是我的首選,當然defy可能是更適合我的車,但買車前真的沒做太多功課,個性也有點逞強,沒考慮過defy,身材相仿的朋友買了S號的SL0與SL1,我幾乎想都沒想認為自己一定是S號,之前根本不懂頭管長度的差別,更不用說reach與stack了,只知道上管不能太長,直到騎了兩週回店後,跟店長說覺得醜想降龍頭,店長說我這落差已經5.5cm,先騎一陣子要降再降,我才注意到相關數據的差別,店長說得的確沒錯,越騎可能可以放越低,但我是中齡騎士,很難越來越好!!
至於換M號坐墊約只需前移4mm,應該不會不協調,9cm龍頭也不會太短,座管視覺差3cm,但上管跟後上叉角度比較有,我個人是覺得比較好看!!
不過以我的身材,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會覺得我不是S就是XS,會想到M的人,太少太少了!!

El Guapo wrote:
既然樓主已經有定見...(恕刪)


如果不想花錢fitting,臉書搜尋""剩騎士與只瘋車"",

他們有免費幫人fitting,可以去試試。

El Guapo wrote:
既然樓主已經有定見...(恕刪)

不同年代有不同fitting

國外有三鐵選手,他的鎖片不在前段指骨位
是在腳中心( 鞋是特別訂做)

在你眼中,是否錯得很?


但他是2015年的冠軍..........
你有資格說他錯了?
您說的例子,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經由非常著名的自由車教練 Joe Friel 提出,針對三鐵運動而言,扣片位於鞋子中央有助接續的跑步(立論點是因小腿肌可以更省著用),但是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接受這個設定呢?為什麼環法環義的選手們未見中央設定呢?您有沒有仔細去想過這兩者 fitting 的差異?

Joe Friel 自己在 2014 年的一篇 blog 也講了,「There are some rather minor ones, such as needing a completely new bike fit and the forefoot overlapping the front wheel making slow, U-turns a bit hazardous until one learns to adjust for that situation.」高度競技環境的自由車賽事,我相信沒人會想在轉彎時被自己的腳卡住前輪吧(文章上說的「minor」啊,「a bit」啊,您應該知道沒有人會打自己臉打太用力吧?)

另外 Joe Friel 也自承扣片置中也可能會導致踩踏效益下降,甚至降低絕對衝刺力:「And it could also be that for riders who have many, many years of using the traditional cleat position that switching to midsole is likely to reduce their pedaling efficiency for several weeks. It’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midsole cleat reduces absolute sprint power in road cyclists, although that’s not been tested in any research I can find.」,雖然這位教練說只是損失「幾週」,但我相信這不是說給我等普羅大眾聽的。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二面,置中扣片在三鐵可以發揚光大這我認同(直線平路較少轉彎以及接續跑步者此設定可獲益),但在一般公路多髮夾彎、多上下坡環境來說,卻很有可能讓你在轉彎踢到前輪而失控,或是踩踏效率降低反而讓自己受傷。所以請別再拿三鐵的特例來討論公路車的正常設定,ok?

傷港人 wrote:
不同年代有不同fitting
國外有三鐵選手,他的鎖片不在前段指骨位
是在腳中心( 鞋是特別訂做)
在你眼中,是否錯得很?
但他是2015年的冠軍..........
你有資格說他錯了?
El Guapo wrote:
您說的例子,在很多年...(恕刪)


轉彎踢到前輪正正是XS, S的專利
M 踢到前輪機會極小
而冠軍也是這設定.我更没能力反駁他是錯
有那一天它可能會成主流

另外
我指的是不同年代有不同標準
正如現在的論說
都說28c/25c比 23c好(以前可是17/23的天下)

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好例子
傷港人 wrote:
s, m兩者是可以完...(恕刪)



正解的
不過太短龍頭也會神經質。個人建議別短過80mm 就好了。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