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7568 wrote:
如果只是騎騎河濱,就不會帶補胎工具了,小黃招了就可以回家了,
但如果是去遠點的地方,會帶一條內胎,隨身打氣筒,換完胎又破,
那就只好認了,找救兵!!!
weberpuu wrote:
我破鍊怕了,
內胎、補胎片、挖胎棒、打氣筒、CO2鋼瓶、快扣、打鍊器都帶,外加工作手套(怕手弄黑)除打氣筒外,放工具罐,
有帶心較安,因為我都騎山路
感謝各位分享心得。
只是想到一點,會不會是大家的「胎壓」都打不夠,才容易增加破輪(胎)機率?
如果是公路車胎,胎壓打到建議值,壓到碎石子,碎石子都是彈開。
(尷尬的是,彈到路邊護欄,產生噹一聲。)
之前Stallings(史達林)大大也分享過,請參詳...
麻煩前輩幫我看一下,外胎是否該換了!?
Stallings wrote:
還不是就固定那幾個人在推
安裝內外胎夠龜毛、騎乘習慣夠好,幾乎是不會破
不需要裝這種徒增重量的玩意
防刺的話,K925、Pro4 SC 都很好
我個人是沒有爆胎過
[心得]Michelin pro3 race容易破胎之處
Stallings wrote:
很難想像如何被這麼大的東西插入
胎壓太低吧
路上的東西被我碾到全部都是彈開
不過有一次壓到尖銳石頭,雖然石頭彈開,但外胎有一道2mm傷痕。
內胎部份,到是有兩次是自然破,破在內胎接縫處,是騎了2~3000KM之後,自然破,老板說後輪內胎也是會比較容易磨損、磨耗。
tinyallen100 wrote:
內胎是很多人都會忘記的部分,騎乘回到家後,最好把胎內的氣體都放掉(我是都只留一點點),這樣對維持內胎的性能會有幫助。
多謝tinyallen100大大分享。
但尚有疑問,
(1)回到家,內胎氣沒放掉,是否也有好處? 如果前一次騎車過程中,是壓到小釘子,破小洞,氣漏的慢,回到家尚未漏光,有八~九分飽狀態,此時必然不會查覺。 若回到家,氣沒放掉,那數天之後,便能發覺「前輪沒氣了,後輪有氣」,推斷前輪是壓到小釘、破小洞。
如果如tinyallen100大大的方式,回到家、先放掉氣體,那是否錯失檢視內胎有無破小洞的機會?
(2)經常騎車者,兩~三天騎一次,那是否需要頻繁放掉、再打飽氣?
謝謝。
【麵包超人】 wrote:
(1)回到家,內胎氣沒放掉,是否也有好處? 如果前一次騎車過程中,是壓到小釘子,破小洞,氣漏的慢,回到家尚未漏光,有八~九分飽狀態,此時必然不會查覺。 若回到家,氣沒放掉,那數天之後,便能發覺「前輪沒氣了,後輪有氣」,推斷前輪是壓到小釘、破小洞。
【麵包超人】 wrote:
(2)經常騎車者,兩~三天騎一次,那是否需要頻繁放掉、再打飽氣?
1.我以前也不知道也放掉內胎的氣,是車店老闆告訴我的,後來照做,內胎真的很少遇到狀況。我個人是放到可以維持一點點的外胎形狀就好。至於店家是給他放到完全沒氣,可折式外胎放在盒子彎成那樣都沒事,只是放個幾天對外胎沒有影響。
至於要檢查,說真的,如果破胎了,慘一點是在路邊,好一點回到家後就會聽到漏氣的聲音了,至於會夾在裡面造成破胎,應該是登山車居多吧,公路胎會比較明顯。
我還是建議,去裝一組「克破」,大幅減少破胎的風險。
2.建議還是放一下,不用放到底,可以留個10~20psi。如果需要放久一點,建議再放掉一些,大概10psi,就可以維持外胎形狀了。
補充一下胎壓和氣體的換算,1 psi = 0.07031 kg/c㎡,1 kg/c㎡ = 14.28571 psi。
還有,有在使用乳膠內胎或是使用乳膠內胎的管胎(小弟用維多利亞的corsa evo就是)的人就知道,這種乳膠胎因為材質關係,空氣比較容易自然散失,大概放個一個晚上,幾乎全部都沒氣了,輪胎都壓得扁扁的,放個幾天打飽氣,又是一尾活龍。
一般內胎屬於丁基橡膠,長時間保持在高壓下,拉伸強度會變差,尤其是氣嘴部位,當然氣密性和抗熱氧化能力比天然橡膠好多了。我的管胎打150出門,晚上大概只剩不到50。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