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我166公分,我還有選擇權嗎??

1. 這個上面我們的感受已經不同,那就沒啥好繼續討論的。特別你又牽扯到trial...或是,你願意繼續分享你當時的路況,我都是在柏油路上,對於龍頭長短的穩定感在抽車時特別明顯

2. 輪子幾乎無時無刻在受側向力,龍頭長度的不同應該也會一直出現,騎士的感受也非常的持續不斷。既然如此,照你說的騎士對於龍頭的長度所造成的影響也應該非常有感覺才對。但其實,座姿我都不太有感覺

3. 是的!擺車多少會轉動前輪,但是這只能算是一個補償,在我的擺車技巧中是極力控制的一項。其實這裡就是我對龍頭長短的差異感受最大的部份


jobinobi wrote:
aquarous wrote:
你這樣說是因為你試過...(恕刪)

姆,aqua 兄,事實和感受是兩回事,就像用語言中用以為是用眼睛去看(see),事實上是光射入眼睛(seen);你以為你踩在地上,事實上是你和地球互拉。

I have tried a 60 cm frame (top tube 57.6cm) with a 11 cm stem (Ritchey WCS 4-Axis) and a 62cm (tb 58.9cm) with 11/12 cm ones. I **FELT** exactly the opposite as you did. To be meticulous, the trail of these 2 framesets was different, yet the same set of stems was used.

If a 11 cm stem suits you, I am happy for you and won't argue it. I replied because your statements were wrong, not how you feel it.

aquarous wrote:
以路面障礙來說,早在30m前就該反應,來不及反應就龍頭擺正直接輾過去,這不是常識嗎?

100%同意aqua兄意見,但偏離「一但輪受側向力」之討論。

aquarous wrote:
以抽車來說,轉龍頭不是很不穩嗎?擺車就好了,幹麼多浪費力氣

haha, you are talking about a perfectly idealized swing in textbook.
請aqua兄仔細觀察一下實際上的「擺車」,再告訴弟龍頭會不會因為前輪為回復偏擺而轉動。go figure.
先聲明
我沒有很仔細地去研究這個問題
不過我的登山車與公路車都有改變龍頭長度的經驗
另外也從專業店家獲得一些意見
(特別是一間老闆有在玩三鐵,也組業餘車隊的店)

我倒覺得
力矩、輪胎與路面的摩擦等比較不是問題
至少以我自己兩輛車換龍頭的經驗
我感覺不出轉彎操控的費力程度有何差異
差別主要在於姿勢與動作
龍頭長一公分短一公分
不僅是騎乘姿勢不一樣
轉動車頭時手與手臂動的幅度也不一樣
再加上身材--想像一下人矮手短用12cm龍頭與人高手長用9cm龍頭
(有沒有發現成車小尺寸都配9~10cm 大尺寸都配11~12cm?)
aquarous兄個人的經驗
以我的猜測說不定fitting合適與否與個人騎乘習慣的成份可能還大一點 是吧?
至於拿登山車(下坡車)和公路車比就更值得商榷了
手臂開合程度不同、手握的角度不同、施力的方式不同
甚至上半身重心前後位置都不同
在在都影響操控
怎能相提並論?
Colles的窩:摳攝影CoFoTo http://www.cofoto.tw/
樓主166公分喔~
有的是車架拉!!
放心拉~

靠!怎麼又是某嘴炮魔人
又來戰了...
真是不討喜
挑明別人的問題
去做糾正
卻又不准別人對其發言做糾正、質疑
滿討厭的傢伙

aquarous wrote:
1. 這個上面我們的感受已經不同,那就沒啥好繼續討論的。特別你又牽扯到trial...或是,你願意繼續分享你當時的路況,我都是在柏油路上,對於龍頭長短的穩定感在抽車時特別明顯
2. 輪子幾乎無時無刻在受側向力,龍頭長度的不同應該也會一直出現,騎士的感受也非常的持續不斷。既然如此,照你說的騎士對於龍頭的長度所造成的影響也應該非常有感覺才對。但其實,座姿我都不太有感覺
3. 是的!擺車多少會轉動前輪,但是這只能算是一個補償,在我的擺車技巧中是極力控制的一項。其實這裡就是我對龍頭長短的差異感受最大的部份


姆,講到 trail 是為了仔細,因為我們在討論穩定,談側向回復力無法避開 trail。關於進動 (pressesion),轉彎,跌倒,穩定可以寫個二十頁:為何前叉是往前?為何頭管角是這樣?為何有 rake? 車往前推跟往後推有何不同?為何龍頭轉動大過某個角度會更加速跌倒?為何龍頭轉動時更會感到振動甚至是出現 shimmy effect?現行設計是為了安全?還是為了方便?。有興趣有機會再聊。(又:Colles 兄問題很好:有沒有發現成車小尺寸都配9~10cm 大尺寸都配11~12cm?)

my tryouts were on cube (asphalt), trek (asphalt) and canyon bikes (asphalt/semi-cobble stone in their huge parking lot http://www.canyon.com/_en/gallery/gallery_canyon_home.html).

wanna go paris-roubaix with me?

同意 2.。抽車之所以感受較明顯,是因為偏擺回復力普遍比坐姿直行大。

簡單的物理可以說明如何有效抽車該是如何 (youtube 上一堆狗屁車店示範,完全大謬)。主動克服前輪擺動的消耗似乎遠小於正確擺動帶來的助益(少浪費能量) ps. 我沒仔細做過計算。

離題過遠。這世上大概沒有買不到合適身材的車,只有還沒騎過的路。版主你就買了再說吧。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姆,講到 trail 是為了仔細,因為我們在討論穩定,談側向回復力無法避開 trail。關於進動 (pressesion),轉彎,跌倒,穩定可以寫個二十頁:為何前叉是往前?為何頭管角是這樣?為何有 rake? 車往前推跟往後推有何不同?為何龍頭轉動大過某個角度會更加速跌倒?為何龍頭轉動時更會感到振動甚至是出現 shimmy effect?現行設計是為了安全?還是為了方便?。有興趣有機會再聊。(又:Colles 兄問題很好:有沒有發現成車小尺寸都配9~10cm 大尺寸都配11~12cm?)

my tryouts were on cube (asphalt), trek (asphalt) and canyon bikes (asphalt/semi-cobble stone in their huge parking lot http://www.canyon.com/_en/gallery/gallery_canyon_home.html).

wanna go paris-roubaix with me?

同意 2.。抽車之所以感受較明顯,是因為偏擺回復力普遍比坐姿直行大。

簡單的物理可以說明如何有效抽車該是如何 (youtube 上一堆狗屁車店示範,完全大謬)。主動克服前輪擺動的消耗似乎遠小於正確擺動帶來的助益(少浪費能量) ps. 我沒仔細做過計算。

離題過遠。這世上大概沒有買不到合適身材的車,只有還沒騎過的路。版主你就買了再說吧。


你懂很多!跟你討論是非常有趣的

甚至我在想你是不是業界的朋友


騎P-B我很期待,但我要先克服銀彈跟太座

目前我還是乖乖的在台灣騎車&賺錢先


有效的騎乘,有效的抽車

是要用計算的?還是讓騎士去感覺做調整?

我認為要並行比較實際

但,現在的運算已經可以到這麼先進?

又,騎士可以完全執行運算最佳化的結果?

以目前大家流行做計時姿勢的風洞,最多加個公路車坐姿可以窺見一二

抽車難搞在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只相信老潘...


真的扯超遠,希望樓主不會因此而畏縮不騎車


stonemailbox wrote:
(恕刪)...靠!怎麼又是某嘴炮魔人

又來戰了...

真是不討喜

挑明別人的問題

去做糾正

卻又不准別人對其發言做糾正、質疑

滿討厭的傢伙


你說我嗎?

運氣是實力的基礎,嘴砲是騎車的砥石

小弟的車隊就是嘴砲傳家


我在台北,週35都有空

歡迎一起騎車切磋

aquarous wrote:
你說我嗎?運氣是實力...(恕刪)


請回歸該發文人的需求

主題: 我166公分,我還有選擇權嗎??

無須將所有文章
當作自己的嬉鬧的文章
要炮自己發文炮
沒指定誰嘴炮
但也沒必要自己跳出來認

畢竟網路空間也是要大家來維護
能力好的自己弄弄微博(如:大衛西、Vanden、suhumi's
一樣一堆人朝聖
而非譁眾取寵一般
找個人、找個話題炮
卻不能接受任何指教
自己卻拿著這種微不足道的結果
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確實蠻令人作嘔的...


stonemailbox wrote:
請回歸該發文人的需求...(恕刪)


真義正詞嚴

謝謝指教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