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334 wrote:
是的.對於一些腿力差...(恕刪)
從樓主的發言來看
他不像是以"比賽"為出發點!!
所以前提當然是腿力決定一切吧?
不然我光是說車架我想也不夠吧?
光是輪組跟bb就能讓車速差很多了
重點是~~腿力要有一定的水準才能發揮器材的極限呀

Beautiful life comes from every shot
i1334 wrote:
小弟目前騎乘TCR Alliance (身高176 體重78 M size)
小格頭爬坡(國史館 to 海倫咖啡 11.8km 35分半)
友人騎乘TCR Advanced 32分多
新烏路(85度C to 烏來老街 13.8km 30分整).....一樣輸友人3分多
想知道說換車能提升多少%,以做為敗家前的考量)
不客氣,希望能幫的上忙
不過這樣的比較除非您二位的 輸出功率/體重 的比值相當,否則參考意義不大,
就像 xavier0107 兄提醒的 相同的器材在不同人身上產生的效益不會一樣。
如果 i1334 兄您有升級的預算,C.D.蠻建議您花一些時間去釐清您的目的與需求,
就像之前C.D.寫過那篇 “閒聊選擇一台適合自己的自行車 “ 中提到,目的跟需求很重要,零件選用是要“適合“不是最好的就是好。
簡單作一個推估:
如果您國史館 to 海倫咖啡 11.8km 騎 35min半 78kg,均速近20km 推估LT輸出功率也有260w 以上,
以您的座騎TCR Alliance 來看,換一個剛性強重量輕的輪組應該會有幫助。
不過您 國史館 to 海倫 有35min 的實力,新屋路應該可以有低於 30min 的成績呀!
比較這兩條路一個長而緩坡,一個上上下下,會慢的原因是在 下坡的操控?齒比的選擇?......?
如果您能找出差異,針對差異去升級,那會$會花的更有效
尤其是每當看到某些高檔零件令人咜舌的價格
總會自我檢討一下
倒底是要敗下去
還是自己減肥並且加強磨鍊...
不過有個資料是這麼說的:
傳動阻力只消耗車手輸出動力的3~5%
而且不因速度快慢而增加
這個敘述有點籠統
但大概點出了傳動損失的量其實並不大
滾動阻力就比它大許多
空氣阻力更是大得不可忽視
此外,坡度只要1%
重力分力的影響就可能比空氣阻力還大了
所以大概可以得到幾點小小的啟發:
1.重力的影響最大,而且人減一公斤跟車減一公斤的沒什麼差別,重要的是人車總重減少的比例。換言之,1kg的重量差對55kg的選手有比較大的意義。但對我來說,還不如拿那筆錢去減肥。
2.空氣阻力影響第二,其中車子只佔了25%。所以人的姿勢比車子的空氣阻力係數要來得重要。
3.滾動阻力的影響也不小,所以「輪胎」很重要(注意,不是輪組)。輪胎的寬度、寬高比、氣壓、溝紋等等的影響都是身體可以明顯感受到的。
4.反而是傳動阻力小到常常在計算時把它忽略掉,但實際上還是佔了5%(也許更多)。花大錢換傳動系統和輪組(指花鼓)能改善的幅度佔總動力輸出的比例相當有限。其意義不見得是在省力,可能在換檔的準確性、順暢度......etc。
附上很肉腳的小弟最近的讀書心得一跟讀書心得二供參考。
這樣一來大家大概就知道關鍵在哪了......還是在於騎車的那個人啊~~鍛鍊自己是CP值最高的。沒錢的時候先考慮換條省力的胎、還有能夠讓自己的騎乘姿勢改善的配備(合適的車架、適當地調整、卡踏卡鞋)。更高級的配備CP值很低,比較適合已經鍛鍊到一定程度的高手更上一層樓之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