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每次有看到台灣東西賣得不好的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主張「都是台灣消費者不支持台灣廠商,崇洋媚外才導致東西賣不掉」廠商怎不想想,為何消費者不選擇國產品,而選擇外國貨?真的「完全」是消費者崇洋媚外嗎?塗裝?產品外型?行銷手法?科學數據?品牌價值?產品價格訂位符不符合市場結構?花了多少成本研發出,足以讓自家產品高人一等的技術?換個角度想,為什麼國外輪組可以以自己品牌,行銷世界各國而台灣廠只能幫該廠代工真的只是因為國外廠招牌比較大,台灣消費者又崇洋媚外的關係嗎?這些「以自我為中心、檢討消費者」的公司經營態度才是導致廠商走不出去的原因台灣還是有不少大廠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為什麼他們就不怕台灣消費者不買單國貨?我想這些輪組廠真該仔細思考
講到這裡,又歪樓了,但還是想繼續講,畢竟大家還是這麼理性的討論。台灣的廠商大多還是停留在生產者的視野,賣東西只注重毛利,除了毛利還是毛利......這跟我現在待的公司很像賣越多=賺錢 cost reduction=賺錢 很少思考過一個好的品牌帶來的後續效益是如何(注意是好的品牌,而不是有名的品牌)難怪台灣越來越沒競爭力,代工廠間比得是什麼?我敢說一定是提供的offer 多寡先決。有可能會看今天他們品牌形象嗎?很少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廠商看的都是1+1*2=3而不是(1+1)*2=4 “()”等於產品的附加價值或是所謂的品牌也好說到這,台灣也是有願意耕耘的好廠商,像我就覺得航翊肯做新產品的研發,但就在形象上稍微弱了點就好像A跟B說我今天買了全碳輪組哦!B回:lightweight還是corima?A:不是欸是CP013.....就真的差了一點品牌而車架廠Dare這品牌就不錯,會走不同的路,也願意提供相關數據供消費者檢視,也願意提供車架給比賽隊伍台灣廠商的視角真的要轉換,時代已經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