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問個問題?平均迴轉速和最大迴轉速很重要嗎?

tedchao62 wrote:
SS大有跟過車隊騎嗎?
方便說是哪車隊嗎?

隻,量詞。
用於
1.描述動物單位。
2.描述物件數量,與古文『只』共通。

用於描述隊伍單位時應使用『支』。

其實從能量守恆的角度來看,一樣的爬升量所需的能量是一樣多的(假設實驗的人+車總重是完全一樣的)。所以
"不管你用怎樣的功率爬坡,最後測出來消耗的能量一樣多"並非完全怪異(至少從理論物理的角度),但這似乎違背我們的日常經驗。(更不要說,"理論上",基於能量守恆,大家騎平路是不需要做功的。也就是加速完,放著"慣性就會帶著你走了"~~~而且不管你用"超級慣性輪"或是"破爛練習輪"都一樣。豈不荒謬哉?)

其是這是出於兩個原因;

其一,我們人類不是機器,雖然最終輸出一樣的能量(稱為做一樣多的功),但是以不同的時間完成(也就是不同的功率輸出),會造成生理感覺上很大的不同(而這不是線性的)。有的時候我們受限於最大功率(再神也不過就是1千瓦上下~~如Mark Cavendish),有時候我們受限於最大做功(受限於我們將食物轉會能能量的速度,也就是說,基於我們的興陳代謝率,一天24小時也就只能生出多少能量~~但是興陳代謝率是可以藉由訓練增強的)。

舉例而言:
1大卡(1kcal=4.18kJ,也就是食品包裝上常用的"卡"),的能量並不多(一小口糖而已),但是若是要在1秒內將這麼多的能量搾出來,那可是4180Watt,那是超越神人的境界。但是我們每天所輸出的總能量是以數百大卡(甚至千大卡)計呢。

其二,因為我們並非處於"理想的無阻力世界"。對於騎車而言,最大的問題是風阻,而風阻對速率的關係是非線性的(最簡單的理論模型說風阻和速率平方成正比~~現實世界恐怕還徐要稍微上修一些)。這表示在低速時風阻幾乎是可以忽略的(例如你原地定竿~~大家沒聽過攀岩車選手在在乎風阻吧);然而高速時,風阻造成的能量耗損遠多於其他(所以飛機的設計中,低空氣阻力造型(也就是"流線型")就相當重要了)。

應用到之前爬坡v.s.ITT的例子。

我們發現在爬坡時因為速率不快,所以在忽略風組影響的情況下,能量守恆告所們不管是誰來爬,最後用的總能量應該差不多。(如果你爬武嶺能到30km/h以上,那你就得擔心風阻對你造成的影響了。)簡言之,爬坡時"對抗重力"的重要性通常遠勝於"對抗組力",所以結果和理想中的能量守恆比較接近。

而平路時,各種阻力是造成速度下降的主因(所以現實世界中沒有"放著讓他跑"這回事)。而平路時,大家將速率拉起來後,風阻就成了我們的頭號敵人,而且這敵人是"遇快則強,遇慢則弱"(也就是之前說的和速率平方成正比)。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同樣路段的ITT,以不同的時間完成(相當於不同的均速),過程中對抗的風阻差異很大,以至於最後量測到的總做功(或是總能量消耗)差異很大。再加上我們人體對於不同輸出功率感知上痛苦程度的差距(以及大輸出功率相對應需要的興陳代謝率),要練就神人的ITT就變成了一项艱鉅的挑戰。

鄙人的一點拙見,僅供各位參考。
(鄙人現在只是一個在加州Berkeley做理論物理的窮研究生,不敢說對物理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有多深刻的見解,如果小弟所言誠屬無知,還望各為前輩指點。)

怨念聚合體 wrote:
隻,量詞。用於1.描...(恕刪)


收到!您國文造旨非常好

Lanxlot5475 wrote:
我自己做過的測試,相同以 270W 輸出 13 分,轉速 70 的平均心跳為 172。

若以 270 W 轉速 60 輸出13分,平均心跳則降至 164。

但是60轉的結果是腳會覺得特別痠痛,70轉則是覺得特別喘。


這段時期我回到平路,以 90 轉的話僅能輸出 250W 左右,心跳就會達到 170 ,雖很喘,但可以喘個40分鐘沒什麼問題 ~...(恕刪)


原來如此:

我自己60KG,平常練習LTx2大約262watt 迴轉75心率172~180,
上個月測試FTP 20分鐘,第一次75轉,第8分中心率就已經在180,後面12分鐘都在180-185之間,測到平均270watt心率178。
我認為自己FTP不應該這麼低,上週在測試一次FTP 20分鐘改70轉測到平均276watt心率175。

時不我予Berkeley wrote:
其實從能量守恆的角度...(恕刪)


正解!!
所以騎緩坡是最有挑戰性的。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shaun0825 wrote:
"反而爬坡不管怎麼爬,一個坡消耗的量都是固定的。"

雖然有圖片佐證,但我還是很難相信這句話
雖然武嶺也是一個坡,但我不相信林寰哲跟我的消耗量會一樣


如果你比他重的話,就會消耗的比他多。


另外,你這個問題剛好可以衍伸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消耗量。

這在自行車運動領域裡面稱為"速度技巧",換言之就是為了速度而得到的技巧。

兩個相同體重的車手,一個是完全的新人,一個是經過長期訓練的,兩人同時完成一段山路,新人銷耗的還是比長期訓練的多。

因為速度技巧差,就會浪費很多能量做無謂的動作,所以反而是你爬武嶺消耗的比林同學多。



至於中社路14分鐘算是哪段班? 1058m/HR,這實力上武嶺大約是 3.5HR 內,前段班?

我也是3.5HR內的(72KG 武嶺成績 3:19),但我別說前段班,我認為我根本是幼幼班。
(更殘酷的事實是WKO+直接把我歸類為鄉民)

人在哪個位置,就要看是跟誰比,眼界越開,越知道自己渺小。

某個武嶺只要 3:02 分的選手今年去到沖繩市民組騎車,才覺得自己是鄉民。

另一個武嶺只要 2:50 分的,在台灣盃還是跟不上領先集團。

更別說今年我們兩位 RE 的年度冠軍都DNF回來...(當然有的是非戰之罪)。

那我請教一下,這些人叫做前段班還是後段班?
www.cycliving.com

mothertsai wrote:
正解!!所以騎緩坡是...(恕刪)


緩坡ITT...

是想整死人嗎?

10KM就催到抽筋了...
www.cycliving.com
aspdotnet wrote:
原來如此:我自己60...(恕刪)


練比騎低五轉試試看,效果很好。

天哪,你心臟可以跳好快...(羨慕)
www.cycliving.com

mothertsai wrote:
正解!!所以騎緩坡是...(恕刪)


對!我也覺得騎緩坡超累,常常暗暗叫“陡坡怎麼還不到”

快不了,卻又不想這麼慢。

時不我予Berkeley wrote:
其實從能量守恆的角度...(恕刪)


這部份我就想要講一下ZIPP 808 根本是作弊的ITT輪組...

在時速50下只吸收 16.7W 的功率,比其他大多輪組少了 50%。

我在幻想如果我用ZIPP 808 的話,40KM 1HR 完成 或許不是那麼遙遠。

你趕快畢業研發出比ZIPP 808更不吃風的輪子出來那就賺翻了~~
www.cycliving.com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