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請問如何練習平路騎車時將均速保持時速40km~45km

s07172 wrote:
不好義思,對"功率VS速度" 沒有什麼概念。
你可以大約說明300瓦,時速多少?算好的Aero pose嗎?
此外,就你所知道,一般市民組選手的得牌選手的功率情形嗎?
最後,你用的是何種功率計?謝謝


300W 最少也要有 38-39,AERO 姿勢漂亮的話有機會40KPH。

印象中有看過一篇報告,如果AERO可以做到很完美(包含計時帽、車子衣服風阻低...)的話,270W就可以得到 40KPH 的時速了。




我的測試是在0.3%的上坡,16min AVG 302W只做出37KPH的均速,所以我的姿勢算是很差。

那可能大家會想:只要趴低一點,或是把車子改成計時車設定就可以啦?

問題是....改成計時車的設定我踩不出 300W 啊....

這就是計時型選手的強項,他們可以在很低風阻的姿勢下"長時間的"用很低風阻很大功率的騎乘。


這裡點出來,大家就可以來好好研究: 為何Schleck爬山這麼強,平路計時卻弱到天邊去? Tony Martin 平路計時這麼威,爬山怎麼不見蛋? 如果功率決定一切,那應該爬山能力會跟計時能力成正比呀...




台灣的市民選手要能拿牌,20min FT 最少要在 3.8 ~ 4.0W/KG (繞圈賽不在此限)以上,那上台就是早晚的事而已,端看賽道的類型與選手的類型而論。

能3HR都在4.0W的選手爬大山很強,但是遇到能5min輸出5W/KG以上的選手,平路或緩坡站他可能就討不到便宜了。


我用的是 PowerTap。



s07172 wrote:
不好義思,對"功率VS速度" 沒有什麼概念。



我要闡明的很簡單:功率大不等於速度快

把功率轉換成速度,是自行車運動裡面很大的學問,有時犧牲功率可以換到速度,有時候犧牲速度是可以換得功率,這之間的東西正是功率計好玩的地方之一。

所以我的用詞是 Power V.S Speed 而不是 Power To Speed...
www.cycliving.com

zulutsai wrote:
這個問題我覺得你該去...(恕刪)

Lanxlot5475 wrote:
300W 最少也要有...(恕刪)


用學到了不少!!!
s07172 wrote:
最有效訓練和檢測則是用功率計
不論是SRM or Power trap
看你輸出功率有沒有增加最準!

我用過Powertap,那是一種功率花鼓....不知道Power trap是不是進階版?
跑步,騎車,游泳~~

printemps1 wrote:
我用過Powerta...(恕刪)


Sorry,是我搞錯!
再請問各位power tap都是手編輪
還是廠輪呢?看網路車友建議都是編四級花鼓手編輪
當練習輪,比賽用一般輪組!那比賽時就靠感覺騎乘是嗎?
另外,只編後輪,平常騎車就是前後不搭,不管外觀就是了嗎?

謝謝

s07172 wrote:
Sorry,是我搞錯...(恕刪)


大多數功率花鼓台灣都會編 RR415 這個框,28孔,所以還蠻重的。

PowerTap 如果買比較高階的話也是有人拿來編 ZIPP 框去比賽。

我自己是練習跟實驗用,平路賽偶而也會使用,爬坡賽的話反正我都是志在完賽,所以還是騎輕巧一點的比較不痛苦 ^_^。


我覺得功率大盤是好物,如果以競賽為前提的話,買輪組式不如買大盤式的~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我要闡明的很簡單:功率大不等於速度快

把功率轉換成速度,是自行車運動裡面很大的學問,有時犧牲功率可以換到速度,有時候犧牲速度是可以換得功率,這之間的東西正是功率計好玩的地方之一。

所以我的用詞是 Power V.S Speed 而不是 Power To Speed...
(恕刪)


就個人來看,我想試著簡單來說:
"速度"是最後我們要的東西。以簡單的科學角度來看 (速度=作功-阻力)
作工來自騎乘者自身,而阻力主要就是風阻(輪胎、老婆小孩..等不計)。
所以簡單來說就是降低風阻與增加功率(這句是廢話)。
可很矛盾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姿勢與風阻的關係";絕對的低風阻姿勢,並不能夠帶來做有效的騎乘(對我來說這裡牽扯到肌群運用、心律、心臟位置等的問題);但絕對的"功率輸出"模式則會造成風阻過大的問題(你做的工都被風阻吃掉了)。

有時犧牲功率可以換到速度>>但也得犧牲掉心率,可是也可以帶來些好處(人是活的,會有疲乏的時候)
有時候犧牲速度是可以換得功率-跟姿勢、肌群與耐力的議題比較有關...

說實話要找到optimized的設定VS輸出,裡面真得很多可以討論,但最後自己還是得努力去記錄、統整這些差異,有時候這種東西別人整能幫到一個程度,其他還是自己會比較清楚(有專業人員紀錄、分析例外@@)。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時速40km 騎"公路車"、"獨推" 至少要"300W"
若你體重不到60kg,要練到300W;大概只能靠來生了

我把我的LT練習給各位看一下
路線:折返、極緩上下、微風、幾乎沒車(這幾項要求是重點所在)
姿勢:握上把獨推
功率計:Powertap


20mm ITT+緩合12min半+20min ITT

我把兩段ITT的重疊路線捉出來,計算結果如下
平均功率:278-279W
平均速度:37.16km
輪徑:2086mm (KENDA K925 23C)--這裡的輪徑要很精確,設定差1%均速也差1%

PS:有騎過296W,沒有快很多;均速37.5km

所以結論就是:均速保持時速40km~45km
人的姿勢要超趴,還要有POWER;輪組沒有差很多(因為一般人也騎不快,獨推不到40km談什麼風阻;人產生的風阻遠比器材大的多)

附上老外的測試: How Aero is Aero?

s07172 wrote:
借樓主文問個問題!山...(恕刪)




我只用過Power Tap
搭配它原廠的碼表
功能很強......

挖洗"山姆叔叔"啦...

good886 wrote:
平均功率:278-279W...(恕刪)


很棒了~
挖洗"山姆叔叔"啦...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