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uarous wrote:
我想問一下, 你的剖析中對小腿的使用著墨甚少
是刻意略去以減少變因, 還是另有原委?
還請見教
姆,弟是個習慣聽聞到事物,便會起來推論或把玩並想想道理找答案的人(或是畫畫幼稚園圖)。騎了十多年,很多單車操作上和身體訓練控制上的細節,仍讓弟驚異不已(it's like learning vim)。聽到你有受過運動生理方面的訓練,心理著實很高興,因為弟非正科出身,描述思考過程的用詞遣字,不免貽笑大方,能多一個人指點,那是弟賺到。花點時間在 01 寫寫想法,當作消遣;投石問路,拋磚引玉之意更不在話下。
注意到座高差異,是因為看這麼多車手來來往往,伸直程度多有不一,不由得一問:是車架龍頭座墊(no pro rides a custom bike)造成的還是車手差異?
沒有提到太多小腿是因為沒打算把整個迴轉過程該如何使用肌肉施力交待一遍。支持弟論述中最重要的部份,在於轉換到「拉」時腳板下壓的動作,而這如 aqua 兄所言,直接相關小腿肌:於六點至近九點方向,腓腸肌是唯一(註)在工作的肌肉 (腳板下壓)。我想你應該可以查到各個迴轉角度與哪部份肌肉伸縮的對照圖,如有需要,弟可以明後天 scan 手邊有的資料,幫助討論。
(註)「唯一」這詞可能又會被砲:所有的大小腿腳板的動作都有相應的肌肉同時「伸」和「縮」在互相對抗。以腳板下壓為例:腓腸肌收縮,同時脛骨肌(中文是這樣?)在伸長。如何柔軟平均地維持迴轉所需的肌肉施力是訓練時可以隨時注意,也應隨時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