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PASSI Solohomer Light 用這組騎陽金3P合適嗎?(改用MAVIC KSYRIUM SL)

Lanxlot5475 wrote:
近百年是拉的太長了點...(恕刪)


我講話不唬爛

點這

這是 Bartali and Coppi 時代的比賽車,已經有變速了

原理跟現在的SHIMANO Di2一模一樣...


2:1編法從Campy推出G3輪組那年(2004?2005?我忘了)就有人在試...

到現在也5年了...以台灣單車工業仿製的程度,5年足夠百花齊放囉
Lanxlot5475 wrote:
近百年是拉的太長了點,變速器發明出來還沒很久啦......(恕刪)

隨便彙整一下:
1869:英國的雷諾採用鋼絲輻條來拉緊車圈作為車輪,用鋼管製成車架,並首先在輪輞上裝上了實心的橡膠帶,使自行車的重量大大減輕;車輪上還裝上了滾珠軸承和飛輪。
1880:出現了第一條自行車鏈,自行車後輪成為驅動輪。
1887:鄧魯普發明了自行車輪胎。
1896:自行車比賽成為第一屆現代奧運會項目。
1903:第一屆環法自行車賽
1914:自行車開始流行變速器。
1935:英國,世界第一台手動變速自行車。
1937:大部分自行車的齒輪實現標准化。
以上都對現今的自行車發展有絕對的影響,再來意大利人康帕吉奧羅(Tullio Campagnolo),發明了手動變速系統...
http://www.colmax.com.tw/campagnolo_history.html
aquarous wrote:
我講話不唬爛點這這是...(恕刪)

一時轉不過來,想說那時者可能有彩色照片~應該是骨董賽車展示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jay18 wrote:
...想說那時者可能有彩色照片...


沒可能

1947年世界最早的彩色底片才在美國問世

你看到這兩位骨灰的彩色照片是後世著色的




身為一個化學系畢業的單車騎士,照相鑽的精一點也是合理的...
這是我手邊幾組高階輪組的張力讀值
用的是park的張力計所測.....
或許有些誤差 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mavic sl


實測左右條幅的張力差異



shamal g3


實測左右條幅張力



R0



實測左右條幅張力差異


字醜傷眼勿怪


以上
還是看的出差異.....
挖洗"山姆叔叔"啦...
山姆叔叔3746 wrote:
這是我手邊幾組高階輪...(恕刪)


DT的張力計比較靠譜啦,也是要校正...即使校正OK,也有5-10%的誤差


PARK那隻的誤差沒法控制在5-10%內

超過10%那張力分佈就海了去啦

aquarous wrote:
DT的張力計比較靠譜...(恕刪)




dt那支只能for 它們家的鋼絲讀值
這3組沒一個是用DT家出的鋼絲.....

所以我說這測量值只是個參考
參考一下兩邊的差異值.....
挖洗"山姆叔叔"啦...

aquarous wrote:

明明Ksyrium在1999環法阿姆斯壯就用的噴噴叫

我那一組campy飛輪的Ksyrium賣?讓?給wagaga騎(還是wander23)...還弄斷鋁幅條又修好了...現在不知在誰手上

(恕刪)


被點到名了,那只好上來說一聲

這輪組應該是2002或2003年的時候由aq廉讓給我的

唯一壞掉送修的一次是由wander23從後面追撞,一次換了三根鋁幅條後,就再也沒進廠維修過

就算是後輪被不名物體打了一個洞,還是連偏擺也沒有

(其間還有輕度XC、泡海水、下樓梯、比賽…等)

或許是因為本人程度太虛,練習量又不足,所以輪子現在都還好好的

要不是因為前輪的剎車邊快被磨完了,要不然簡直是無敵耐用啊!

至於傳動側的判斷與飛輪在哪邊沒有關係,跟輪組廠設計用哪邊將踩踏力量帶至輪圈才有關係
wagaga wrote:
被點到名了,那只好上...(恕刪)


這組是什麼怪物阿.............

Elite個人也用過,上坡還真的是噴噴叫
感覺鬼在推,腳踩多少力氣下去車子就飛多遠,沒有感覺到輪框會往後拖的情形
抽車左右擺動也很穩

不過平路慣性......是需要花一些力氣和轉速維持
畢竟車主本人50KG,本來就沒慣性可言了
山姆叔叔3746 wrote:
dt那支只能for ...(恕刪)


DT鋼絲張力計的表當然有對各款DT鋼絲張力的詳細資料

這是很準的

至於沒有其他公司的鋼絲?

很正常啊...DT公司當然不會刻意去蒐集商業對手的資訊來做服務...是吧



但我們這些編輪者要有點自覺...特別是以此賺錢維生的人,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我想你也同意

其他鋼絲該去找他們的原廠資料

例:CX-ray

畢竟,DT鋼絲張力計是一個量鋼絲形變的測量工具

只要有原廠提供的數值就可以精準計算出來
肥龍小高 wrote:
採用Enduro 高...(恕刪)




請問大家在談的是 Kinlin XR-200嗎?

如不是, 請忽略.

如是, 請點我 ......
Quote"
The XR-200 is KinLin company's lightest road rim, and one of the lightest aluminum rims on the market. The XR-200 features a boxed aero cross section for added strength - not the most aerodynamic rim on the market, but ideal for use in a climbing or weight-conscious wheels. Extruded from a superlight Niobium-Aluminum alloy and joined with a high quality pinned joint. Finish work on these rims includes a high gloss anodization and machined sidewalls. For these rims, we do recommend higher spoke counts (i.e. 24 front, 28 rear) for riders over 55kg (120 lbs), and do not recommend them at all for riders over 85kg (190 lbs).
"End Quote

我今年找手編輪時, 看到以上, 就決定用 XR-270(兼顧剛性,體重限制安全餘量大, 爬坡&平地兼顧, 而捨棄XR-200, XR-300),

XR-270編法:
F20/R24 Mac aero,
front: IS80, 20, radial; 110~120 kgf
rear: IS222, 2 (D/S: 16, 1xC, 交叉不交疊) :1 (NDS: 8, radial), 130 kgf
約1,400g.
限重 90 KG.

使用1000KM心得--和自己另二組NEUTRON ULTRA, XGR1(1615g)的經驗來感覺, 並非比較:
騎了約1,000 KM, (都是土城外腳踏車道 -- 台3 -- 台7乙 -- 三民 來回-- (有時加碼石門水庫 -- 大溪 -- 三峽 -- 土城)
有些水泥路跳動很大.
平地 交通路況如果可以, 30~35 比較多, 很少超40.
起步、平地&緩坡加速輕快, 速度保持也可以(K925 20C 稍減風阻?), 爬坡(例如台七乙高點前連續3km平均9%)沒有拖感(只有腳力多少的問題).
下坡不超50(安全考量), 30+ ~ 40+ 最多. 過彎會減速, 所以 算不是很操型的.

使用1000KM後狀況:
目前(2010/12/06)目視沒偏擺, 夠硬(依我腳力輸出与体重--輕量級--而言),
才1000KM, 耐用度續觀察.

PS: 我選手編輪的重點:
1. 賣家口啤好, 以前之Q&A 和業績可判斷出. 並充分溝通功能需求.
2. 選材(rim)方面保留較大空間--安全係數大 (e.g., 我輕量級 而選用 限重90kg的. 重量級的就選XR-270, XR-300, 且28-28, 32-32.).
3. 我要求美觀, 直線, 簡潔, (所以用 2:1, radial, 幅條因交叉交疊而彎曲--也不會因交疊而易有異音), 故我選用 交叉不交疊的編法. (但XR-270 rim是除煞車邊以外全黑, 非常低調, 但接合处作工算不錯).
4. 交叉不交疊 曾引起小筆戰. (請勿再戰. 我的另一組Neutron Ultra 18mm rim, 細的幅條, 也沒交疊.)
5. 我近期看SB的文章, D/S幅條交疊有分穿法, 和那一根是外側、內側, 且只是為了避免去碰觸到飛輪/鏈條/導輪蓋, 而和剛性應是無關的(SB沒提到). 我想縱、側向剛性重點是rim本身和賣家的手工功力、張力平衡.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