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趣的 Rotational Inertia 量測法. 可以直接看 Wheel Aerodynamics 那小段. 版權所有, 不能亂翻給大家看, 也不好直接引用.
如果在輪組上加罩殼,理論上是可以加快車速的~~
但是目前的材料上,要做出輕量強度又夠的輪組罩殼還是有點困難....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裡,較傳統鋼絲框風阻為低的碳碟輪組一登場就戰果輝煌,是降低輪組風阻提高車速的最好例子~~

因為空氣阻力是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輪組慣性阻力等等的問題大都是屬於加速與中低速時的問題
,真正騎得夠快的高手只在乎風阻問題
,因為根據風洞測試,到了時速50時,有高達50%的出力都在對抗風阻
,所以只要能降低一點點風阻,就能有巨大的差距~~
例如跑100米的田徑賽,頂尖跑者其極速大概將近時速50,所以往前跨的那隻腳大概將近時速100
,所以鞋子的風阻就能左右勝負~~
只要能夠騎得夠快,輪組慣性都不再是重點,風阻才是輪組選擇的重點~~

因此頂尖選手選用的輪組並不見得適合一般人,基本上實力若是大部分速度都在三十幾的人,選購輪組應該以低慣性為首要考量
,而實力若是大部分速度都在四十幾的人,選購輪組應該以低風阻為首要考量~~
所以怎樣的輪組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要看自己的實力喔~~
若實力還沒到那個階段,盲目跟著選手選用輪組只會讓自己更慢.....
所以在這裡爭論何種輪組好跟本是很可笑的,因為若腿力沒到那階段,再好的輪組都變成只是會拖慢速度的爛貨....

基本上時速40可以算是一個分水嶺,40以上跟40以下整車的選配重點都完全不同,因為時速45的空氣阻力是時速35的1.65倍
,也就是說你至少要有原來1.65倍以上的腿力,才有可能從35進步到45.....
而且所有會轉動的軸心內部也都有液態的潤滑油,一般其滾珠的運行轉速是外部的一半
,所以車速變兩倍,花鼓的阻力也會變四倍(在潤滑油很充足的狀態下)....
因此那些頂尖選手在比賽前都會把所有會轉動的軸心內部潤滑油洗到幾乎沒有,這樣跑起來阻力會小超多
,但是大概過終點時所有軸心也都磨損得差不多了~~
這是很典型的犧牲安全耐用系數來爭取成積的做法~~
廠車手有本錢這樣做,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啊....
因此有時某選手選用某輪組參賽,可能是他發現這花鼓的材質雖然在潤滑油充足時阻力比其他的大,但洗到沒油時阻力卻比其他的小,雖然壽命更差,但以自己的體重能夠撐完比賽就足夠了~~

所以"純賽車"和"非賽車"的零配件選用取向完全不同,"純賽車"的壽命只要能完賽就夠了,表現穩定性與耐用性都不考慮,但在"非賽車"是不可能這樣做的,除非你有把整輛車都當作每200公里就報廢換新的財力....

Roger陳

例如說廠車手的過彎技巧比一般人強很多
,很多下坡過彎根本就不太煞車硬壓車過去,就算壓車壓到後輪打滑就反打前輪甩過彎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他們很少在用煞車,因此輪組可以不用顧慮煞車過熱問題而盡量做得很輕~~
但是一般人哪敢那樣壓車(路況也不太允許)
,所以煞車用量自然很快就超出設計的熱堆積上限,會爆框是理所當然的事....
所以選購任何零件車款都要搞清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例如A選手擅長超高速壓車下坡過彎,爬坡腳力卻是平平,那他就應該選低風阻高慣性但不適合長程煞車的輪組,上坡路段只要勉力跟得上集團,一到下坡就一口氣全都巴過去~~
例如B選手腳力強健擅長爬坡,但下坡技術卻是平平,那他就應該選擇高風阻低慣性且適合長程煞車的輪組,上坡路段全力領先,下坡路段只要穩住排名就可以了~~
換言之,其實輪組也是有適用上坡型選手與下坡型選手的,若是平地居多,則可以前後不同特性輪組"混搭",看起來也許很奇怪,但能贏比較要緊....

若是上坡腳力差下坡不敢壓....那....就配視覺系的囉....


Roger陳
內文搜尋
X

選購輪組是以視覺美感為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