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最後抉擇!一級鋁車VS入門碳車

everest_chen wrote:
鋁合金耐久,耐碰撞,哪天你不高興,厭倦了,也可以輕鬆脫色然後換顏色。可以自己客製化。
碳纖的話基本上沒太多可以變動的空間,你一但傷到表面的epoxy,後面就要常拜拜保佑不要騎車時車架突然裂了。碳纖受到碰撞後你也會擔心是否有細微的裂縫是肉眼看不到的。事後的擔心會很多。



說是這麼說, 請問現在市面上的公路車有哪款鋁車或鈦車是全身鋁或全身鈦的? 款式少到不是極難找,就是極低款(如Contend 3, Escape 3). 幾乎所有的中級以上的鋁車架款式都是在承受衝擊力最大前車叉用上碳纖維,一旦斷裂,安全後果難測.

所以如果碳車架會讓你擔心的話,現在市面上絕大部分的鋁車與鈦車同樣是用前叉碳纖,不會減少你擔心的!
小弟騎鋁車, 斯特拉

一般正常路況不會太癲,但可以感覺到車架那種死硬回饋,加上改了薄的屁股開花的坐墊。
只要路況不好,還是下來牽車(坐不住,也怕傷車架輪組),感覺碳前叉和碳座桿幫我吸掉很多震盪,一般騎乘來說可以接受那種硬度,不會身體不適,廠牌設計還是有差,但百k以上可能就要另外評估

踩踏感的話,重踩和抽車,感覺不出車架有變形量。但可能是車重也還算肉腳,所以爬坡只能順順踩保持迴轉速慢慢推進。
看一些車友碳車重踩上坡,車架有上下的擺動,不知是好還是壞,但速度倒是蠻快的。

其實一級鋁車就是輕但硬且沒彈性,只能靠車架設計、碳前叉等來提升舒適性。相比碳車選擇多,但就是money money money,就算是三級車架,雖然車架重,但若是大廠,結構設計舒適、剛性好的,絕對贏鋁車,但這方面資訊倒是不多,多半要有車可以借騎才能體會
曾經騎過SLR過~~我覺得下台車~應該會買碳車~

所以投入門碳車SAKii一票
過來人,入門碳騎起來會軟,一級鋁,踩多少回饋多少,怕震去換支碳把就解決了
騎過以前的捷安特一級鋁車
感覺就是車架輕,踩踏直接,路感也還可以,不會說很顛
CP值很高的一台車
假如還會出跟以前一樣高規格的工藝,我會想買
以我也是過來人的經驗,也曾經鋁碳在抉擇,其實只有一個關鍵,money,有錢就直上碳,保守就鋁,不管怎樣,買了就騎,買了不騎最貴!
假日車手就買號稱軟的碳車吧, 不然屁股痛你就不想騎車了,
scutum1222 wrote:
過來人,入門碳騎起來(恕刪)


會讓人騎起來覺得軟剛性不足不是入門碳的問題,而是車廠技術差車架做得爛。

對於合格的車廠來說,不管是一級、二級或入門碳車架,剛性應該是一樣的,最起碼都要達到可以出廠的規格。一級、二級或入門車架的差別,主要在使用的碳布等級不同,越高級車架靠著提高剛性及韌性更好碳布的比例,達到相同的剛性就可以少貼幾層,重量自然會減輕。因此,對於合格廠商來講,不同級碳車架主要的差別在於重量,但剛性應該是一致的,沒有說入門車的剛性就會比較差。

至於碳車勝過鋁車的主要因素,在於材質的特性。鋁車及所有單一金屬車種不管車廠技術再怎麼好,整台車的材質都是一樣的,沒辦法靠安排不同材料的設計方式,來調整車架的剛性及韌性。而且要輕量只能把管材抽薄,但這麼做有極限一定會影響剛性,因此即使是再怎麼厲害的一級鋁,重量頂多也只能追上一般二級碳車架,不能靠無限制的抽薄來繼續減重。

碳車架厲害的地方在於各種不同編織的碳布會有不同的剛性、強度及韌性,這給了車廠極大的空間設計車架,藉由安排軟硬強韌都不同的多種碳布混合舖排方式,讓車架不管該強的地方剛性及該軟的地方彈性及韌性全都勝過鋼、鈦、鋁等金屬單一材質,打造出左右踩踏傳遞力道的扭轉剛性極強絲毫不變形,但上下垂直卻又能變形保持彈性及韌性,吸收碎震維持舒適;這是金屬單一材質車架不管再怎麼厲害都做不到的絕技。

因此,碳車架的好壞看的不是一級、二級、入門,或是T700、T800、T1000,而是取決於車廠能否掌握不同碳布材料堆疊的技術做妥善安排,技術性跟難度都明顯高於製作金屬車架。畢竟對大部份的車廠來說,鋁車架及各種金屬車架,大家都是向特定那幾家管材廠進料來裁切焊接,彼此的差別只是在於外觀及幾何設計。但要製作碳車架那就要看絕學大家各憑本事,外觀跟幾何看起來一樣,平平都是號稱T700的車架,騎上路的感覺可能會天差地遠。因此買鋁車只要外觀重量看看OK就可以買了,品牌跟白牌的差異有限,但買碳車建議要選有信用的品牌大廠,別買來路不明的白牌車架,以免買到碳布連下腳料都拿來隨便貼貼濫竽充數的爛東西。
感覺都不錯

不管買那一台

記得要常常騎哦
☆米の黑色幻想曲★
騎女王的入門碳,是感覺有一點軟相較於我的鋁車,瞬間失去升級碳車的念頭。還是是比較喜歡騎我的鋁車,可能也和車架類型相關。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