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l4 wrote:問題是他們的行銷手...(恕刪) 所有自行車廠也是這樣陶瓷培林說可以順很多,Cult說順滑很多倍事實上有嗎?頂級炭車架有硬很多?但五通硬度在測試中完全沒大分別心理上爽就好了,不要深究我也是信上面的貼紙,多過其性能所以我是買大牌子的
vul4 wrote:問題是他們的行銷手法...(恕刪) 不就說了嗎,這家是那什麼勝的科長出來開的,後來一個科技新貴入股或是接管,行銷手法和啥勝的如出一輒...至於能混多久,再說吧,現在的新貴可是比較性急的.
傷港人 wrote:所有自行車廠也是這...(恕刪) 有啦 40公里巡航1小時可以省3W 對選手來說很重要對我們來說 不痛不癢..爽度問題-----------------------------------回到主題輪組好不好 市場會決定他的去留以前如此 現在如此 未來也是如此...
十年前單車市場相當鍾愛高板碳輪配管胎 強調板高慣性多好多棒後來流言終結 原來風阻跟重量才是重點 所以如跑零那類鋁輪相當受歡迎還有像是寬框/胖框以低板換取更優異的空力效果 也是越來越多人喜歡open胎 無內胎都越來越成熟 不一定非要管胎不可總之全能鋁輪組是現在很熱門的 高板碳輪反而就沒那呢受矚目這點也看得出近年消費者傾向實用性 那些嬌貴碳纖輪就留給爭總排的人吧比賽碳輪現在要怎麼賣? 難度一定比以前高得多 利潤也低的多
TONY1978 wrote:十年前單車市場相當鍾...(恕刪) 是嗎你也說了重量跟風阻是重點要找到一級管胎160g有但是clincher+內胎卻辦不到這個更不用說同一廠商的碳纖管胎框就比clincher框輕了不少真的實際上使用過這種一級管胎+全碳管胎框才會知道什麼是爬坡像在飄單就這篇討論狂騎來說他的問題應該不是管胎框是不是比clincher框好的問題也不是輪子性能很糟糕根本吹牛皮的問題而是硬要把歷史悠久的管胎硬是說成更新穎的產品與一些誇大的宣傳如碳纖強度是鋼的五倍所以相當於10mm鋼絲這種謬論(明明自己測試抗拉程度就沒有到五倍,自己也有貼測試結果給人看)除此外個人覺得他的提供試騎等的做法還是正確的
我本身也有一組狂騎50騎了快一年光論品質來說其實真的不錯參加過三場百K(西濱/東北角/北濱)、四場標鐵、一場113平常訓練爬山也照常用到現在還沒什麼偏擺好像也沒有聽到有人燒框的案例我覺得Open碳板的確是需要比較高的技術門檻沒錯同一家廠商作輪組Open框要做到像管胎框一樣的強度/重量需要的技術和成本一定高很多問題是市場能不能接受這個價格以狂騎來說一個新品牌如果出了一組強度和管胎框相同的Open框(假設他們有這個技術)結果要賣五六萬我想應該沒幾個人要買吧退而求其次出了狂騎系列的管胎框價錢都在三萬以內願意花錢買的人就多很多了當然他們的銷售話術有待商榷我也覺得講得太誇張LOGO也很醜(自已撕掉換別牌的貼紙)但以市場切入的角度來說是正確的
rice7361 wrote:LOGO也很醜(自已撕掉換別牌的貼紙) Logo 很醜+1,這大概是阻礙我買狂騎的一項很大的障礙以前像小朋友塗鴉現在像小學生的電腦作品公路車騎士有很多都是騎帥不騎快的好嗎其實這串文章看到現在一堆沒騎過的人在批評狂騎從名稱、從話術、從技術、從老闆就是沒看到有人騎過之後說他輪組不好不如去騎看看再說人說鴻海是血汗工廠他做的東西還不是一堆人買產品才是重點等我哪一天突破Logo 的障礙以後我會去試騎看看誰叫我沒錢買大廠碳輪呢有多少預算做多少事囉提供Prime 等級的才能叫牛排店嗎?夜市牛排也是很多人吃的,好嗎
jiimmy wrote:E牌的 OPEN ...(恕刪) 但是航翊的OPEN框強度有和自已的管胎框一樣嗎?本身是蠻懷疑的不管是什麼牌子的框看到有車友燒框的幾乎都是OPEN框比較多這一串有比較詳細的討論請參考看看碳纖維板輪open框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