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舊傷的人,需要貼黏「肌內效」醫療輔助肌貼,這個很黏,就算沒有剃毛,比賽完要撕下時,連毛都會撕下。
騎單車的人可能比較少用這個肌內效,如果你有跑步參加馬拉松,很多人都有貼上肌內效,
因為跑步成癮的人,有舊傷還是想跑步,
需要注意的是,肌內效是醫療器材,需要物理治療師教導,才不會貼錯。
說到網友說的「國際賽」,跑步馬拉松已經有國際賽的規模,由於獎金高,國外非洲人、美國人都有來台灣參加,例如高雄馬拉松、台北富邦馬、雲林北港馬。
單車自我挑戰賽,因為沒有獎金,大家都是騎健康、收集獎牌。
然而,騎單車、鐵人三項的強度也是很高,去年01有一些鐵人高手、單車高手,安靜心跳已經來到40—50下 ,這個已經有運動員心跳,也就是具有運動員心臟的生理特質。 我最近安靜心跳也來到66下。
所以才說,一般有運動癡狂的單車迷,運動生理方面,已經和真正選手是沒有太大區隔。
您有要參加大佛盃嗎? 從高雄坐火車上彰化也算累。
記得您在2013這一年有參加大佛盃,小弟和您同場。
最近我也少剃腳毛,因為騎單車時間變少、跑步時間變少,改打球類運動,腿部負擔變少,膝蓋痛的次數變少,肩膀及手腕受傷卻變多,所以腿部沒有再貼肌內效,也就沒有剃腳毛。
不過,打球的激烈程度不輸單車。
單車、跑步是單向運動,只有單向的重複轉動,所以外側肌肉群較有負擔,產生所謂的跑者膝,也就是髂脛束症候群。
另外,單車的手腕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
打球的運動傷害比較全面,不單在腿,打球有左右前後,比較少人得跑者膝。
打球是前後左右移動,短程的,身體的轉身、手部的運動,所以是全身,身體的轉動佔了百分之60。
單車一般是上半身不動,多數時間是腳膝蓋轉動 ,百分之90是以腳運動,所以肌肉拉傷的重點在膝關節附近。
實驗結果真的有不小的差別,在時速約 30km / 85 rpm 前進時,有刮腿毛的右腿在踩踏時空氣滑過腿部沒什麼感覺,非常滑順;沒刮毛的左腿相對於右腿可以很明顯感覺到空氣在腿周圍的流動,應該是腿毛造成的渦流(亂流)形成了阻力。至於阻力差別有多少我是不知道,因為不是在風洞裏測試,也沒有精密儀器測量,無法量化,但絕對有感。
刮掉腿毛除了上述有感之外,騎乘完畢後腿上的泥沙比較容易輕理,是另一個好處。
至於刮腿毛的壞處,由於小弟毛髮茂盛,刮過的腿毛長得挺快的,若要保持小腿光滑,最少2~3天得再刮一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