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推薦管胎

姆,插個嘴

一級的 tubular 效能只能追二級的 clincher (rolling resistance/wet grip),很難理解採用管胎的實際考量,甚或以職業隊作為背書的理由;去 roubaix 用管胎還說得過去。

何謂完美路段?是完全平順還是要有足夠凹凸?最佳的力量傳遞(胎面與地面),得要同時有轉動跟滑動,找一下靜摩在不同路面對滑動率的作圖即知。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姆,插個嘴一級的 t...(恕刪)


這邊就要從輪組結構來看了。

管胎即使如您所說在Rolling resistance上面稍差,他還是有以下優點。

1.較輕的框體

由於管胎本身就是完整的壓力結構,跟框體以膠水接合,所以不像Clincher
需要有承受壓力的邊框,這點可以讓50mm高的管胎框輕易的低於400g。
而且全部都是最外框重量,這差異很大。

2.漏氣較慢

雖然管胎的替換相對耗時跟麻煩,不過破胎時的漏氣速度較低,也不會因為沒有氣了而有脫框
問題。(你管胎黏得很爛時除外)

3.優良的抓地力和吸震能力。

很簡單,因為他是「圓形」,管胎的Inner Tube是圓形,而不是Clincher被擠成洋梨形,
在吸收力量變形的時候對接觸角度的變化是很線性的。

當然有人認為Tubuless是新的未來,不過既不好維修又不輕...這...

另外有一個就是管胎的胎皮可以很輕,要總重低於180g還是只能找管胎。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姆,只是插個嘴,罪過罪過。

既然說出嘴了,就只好說下去:

我沒有打算捲進這多年爭論不休的題目,我只是個在意實用和效率的人,有人願意嘗新,願意花錢,我又不會痛,不關我的事。

真正適用管胎的場合實在佔得太少,絕大多數的實用情形下即便把 LionLin 兄提到的管胎其他好處算下去,賬面(效能,安全,價格)上還是會差一截。

(下面有提到數據是腦中記得的,有錯請指正)

Lionlin wrote:
管胎即使如您所說在Rolling resistance上面稍差

不是稍差,是普遍差很大: 10W 正負 5W。 LSD 下來是 big deal.

Lionlin wrote:
1.較輕的框體

這點誠如 LionLin 兄所言,不過管胎普遍相對也較重(50g 範圍)。overall 管胎對高框是有較輕,可是何時會非用或該用高框出門?

Lionlin wrote:
2.漏氣較慢

真的爆缸了,漏三秒跟漏三分鐘是沒有什麼差別的:都得停下來處理。除非出門不帶內胎管胎或補胎工具,脫框(爆胎還硬要騎)實不是重點。

Lionlin wrote:
3.優良的抓地力和吸震能力。

這裡似乎得把抓地力和吸震能力分開來討論。
管胎在濕滑地測試(wet grip)也是大約同 clincher 或略差。抓地力和橡膠組成有關,也影響如何滾動。管胎普遍來說較有彈性 (elastic),相同胎壓下,在變形處後端可以有比較小的 walk energy 損失。同時因為 LionLin 兄說到框形的差別,walk energy 在 clincher 框邊的耗散(透過胎側面形變)會比較集中。但是這跟吸震是兩回事,假如震動約在 20 hz 來把氣體短暫當成無法壓縮 (incompressible) 來處理,然後說圓型跟梨形在傳遞振動到框體上可以沒有兩樣是有點拼,不過我對實際差異保持懷疑。如果有人有比較,請不吝分享,我也想知道。

另外,出門是打算背管胎還是背內胎?

這裡倒是可以給一個值得討論的抉擇:如果你要去 kona ironman,用管胎嗎?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真的爆缸了,漏三秒跟漏三分鐘是沒有什麼差別的:都得停下來處理。除非出門不帶內胎管胎或補胎工具,脫框(爆胎還硬要騎)實不是重點。...(恕刪)

這樣的討論很棒~那也來共襄盛舉一夏好了~

管胎騎乘的舒適路感,或許是捨得花錢的車友所在意,這可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

至於管胎的效益,參考上面的數據分析以及個人經驗,對一般車友或是業餘市民選手,個人以為影響騎乘表現的幅度還不如自身能力進步來的明顯,再考量後勤,管胎真的很麻煩...

又漏氣快慢對一般的愛好者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但對競賽成績優先的選手甚至是職業選手,差別就大得多,若是在激烈衝刺或高速下坡時,或許多爭取一些控車反應時間,或是盡量往前帶,充分利用等待隊車所損失的時間,而個人認為的關鍵應該是...在終點前3km附近爆胎時,管胎漏氣慢可讓選手盡可能跟主集團進到倒數3km內在換胎~成績計主集團時間,雖然遇到這情況的機會不多,但若遇到又處置得當會非常有用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jobinobi wrote:
姆,只是插個嘴,罪過...(恕刪)


感謝jobinobi的分析,請問一下有Reference嗎?

牽涉的變數似乎不是單純的5w 10w可以闡明的,胎寬跟胎壓,Tpi數,
甚至胎皮配方都是很大的影響。

可以的話我想再這方面多鑽研一點,近來實在少見這類型的討論,
可能我在觀念上真的需要更新一下。

關於脫框問題,北海岸的親身經歷真的是相當恐怖,可以的話我希望這輩子不要再遇到。
只要把情況換成下坡,3秒跟3分鐘差很多,前輪掌握超過一半以上的制動力,還有更多
的抓地力。

當然這是機率問題,我也不覺得這是Clincher的大缺點。


重量問題一向是錙銖必較,連框體一起算比較明顯。
一條Vittoria Corsa EVO CX II管胎重量約250g,同樣的Open Corsa EVO CX約200g
,加上超輕內胎Conti. Supersonic 55g,重量差異不大。

但是框重差很多,以Zipp的數據看來,Clincher跟Tubular板差異是一輪150g,新的Carbon Clincher也
在100g左右,實在不是能夠忽視的數據。(Zipp 404)

Kona的比賽條件上都是自己來,從多方考慮下輪組風阻問題比重量重要多了,從單一比賽條件看來
實有欠客觀。

到這邊我就好奇了,那這樣維修方便的Clincher為什麼至今還不是各個大型公路車賽事和古典賽的常客?
在最艱難的Paris-Roubaix或是Tour of Flanders都還是見到落伍的管胎,脫離時代的D型管胎框?

Lion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做為一個一般的休閒騎士, 管胎其實不是好選擇,貴又有後勤問題(尤其是長途)

但是最後我還是用了管胎,原因無他,我買了碳纖板輪。

有的車友是以騎車為主,器材為輔。有的車友是騎車騎不快沒關係,車有夠輕有夠殺就好

我承認我屬於後者,騎車快樂騎,但是器材要自己覺得有爽度

一般open鋁框再輕也不過一組 1300g 上下,再輕的當然有(變態輕手編輪之類的,重量有限定),問題是你要拿出多少錢?

當你拿得出的這筆數目不小的錢,會想到已經可以買到碳纖框了,我幹嗎還去買鋁的??

碳纖板輪有水準的隨便都可以壓到1000-1100g附近,看起來又殺,大賣場通勤車掛個Lightweight一樣殺到爆(雖然是很瞎)

我自己的二部車,其中一部是有年紀的鋁車,所以車架本身並不輕,但是當碳纖板輪一掛上去,重量差一點就破7kg (含卡踏) ,說真的,心裡沒有暗爽那是騙人的。

所以我個人的主觀感覺是,現在很多人(包括我)用管胎是為了碳纖板輪,用碳纖板輪是為了輕量化,輕量化是為了爽度,同時也是自己太肉腳所以在騎車時不得不多用一點暗器...至於管胎跟Open胎的效率比較? 那應該不是現在器材組騎士優先考慮的東西。
姆,先向樓主說聲抱歉,樓主都已決定要用管胎,小弟回文實不為勸退,旨在澄清差異,沒有批評意思。

樓上 jay 兄,Lion 兄,跟 EK9 兄各有說到重點,一併回覆討論。

clincher 優於 tubular (就動力特性,後勤跟取得方便而言)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最近管胎又有一些重生,我在想最主要原因大概是碳纖 aerowheel 的澎湃。爽度跟實用是個人取捨,沒有什麼高下之分,EK9 兄無須想太多。弟也是肉腳,出門 LSD 背水食物等等就多兩公斤有餘,一小時就要燒掉 150g 以上的燃料,對於我的需求,沒有採用輕的東西,就當多鍛煉

實用是一回事,不同場合總是有例外:

像在 Paris-Roubaix 這類比賽用胎,諸若 25/28mm,打 5.5 bar (這是我從 quickstep 技師訪談知道的),多是為避震免爆。管胎有部分避震好處,但最重要的是爆了可以慢洩,至少有機會可以拖過 cobble section。還記得去年的 P-R? Van Summeren 在最後一公里內爆胎,沒有管胎,就不會有他的勝利。

關於管胎慢洩(聽起來很好笑)的優點,指的是 pinch,插到鑰匙玻璃什麼,下場都很慘。

諸若 crits (intensive/sharp cornering),用管胎也許可以對胎側的震動及過彎時 grip change response 有比較平順的過渡。三鐵,為了更輕的 aerowheel 採用管胎也是可以理解的:30km/h aero 可以省約 5W,40km/h 可以到 10-12 W (均速在30-40km/h 約可抵去 rolling resistance 的缺點),雖然平路多,但稍有上下的路段,減重是重要的事(不單為爬坡,也因 rolling resistance 跟正向力有關)。但(大前年或大大前年吧)有看 kona 的應該還記得,騎車也是強項的 Normann Stadler 就是因為爆管胎沒法換而掛在路邊,。
(Lion 兄:這裡數據出自 tour 2011/apr 。害我去地下室挖資料 XD)

職業選手很多「堅信」管胎感覺較好,這只是傳統,數據上並不支持。車手要用什麼,技師就給什麼。所有的胎在比賽時都是先組好,並不是就地換,以職業隊也使用的理由作為相信管胎較優的基礎並不實在。我很快看了一下輪胎廠網站, vittoria 在 FAQ 說管胎贊,理由是 flexible (what?),schwalbe 就很直接說管胎略遜。

jay 跟 Lion 兄說得很對,比賽有時差的就只是一齒,危機有時就是一線,但邊際效益的追逐,成本是越來約高的。器材的選用,騎士應該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會面對什麼情況。商家也要能推薦適合騎士需要的東西,給予合理解釋,才是可信任的店家。認真照手冊安裝,只能算誠實的店家(我不是店家,只是舉例說明有時看到大推或不推常常沒給理由,難以信任)。

個人以為用什麼胎,有時比用什麼輪組還重要 。rolling resistance 大概是風阻外第二重要的阻力,約可上達40-50W 範圍(以往計算例子:變異亦不小,請勿隨意引用)。有時真正重要的倒不是最容易看到的橡皮部位。不過關於輪胎組成,那是另外一個故事。

Lionlin wrote:
牽涉的變數似乎不是單純的5w 10w可以闡明的,胎寬跟胎壓,Tpi數,
甚至胎皮配方都是很大的影響。

我記得的數據是出自 tour 2010/sep,網路上我只能找到這個給你(差了三年)。我記得以前 schwalbe 還是 continental 有提供總轉摩係數,可以拿來推算 rolling resistance,好像現在都沒有了(大概是太 nerdy)。你有興趣,我還有一些參考書,只是是德文。
http://www.conti-online.com/generator/www/.../tourtest_gp4000s_en.pdf

關於 TPI 這也許你會想比較一下,road/cross/mtb 的差別。

很高興能再看到 jay 兄,也很高興能和 Lion 兄對談,我對零件規格什麼不是很通,也不是我的興趣。有時看你們或松鼠 aq 的雜言 plurk,常常不知道在說什麼 ,以上一些愚見,請多指教。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比賽有時差的就只是一齒,危機有時就是一線,但邊際效益的追逐,成本是越來約高的。器材的選用,騎士應該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會面對什麼情況。商家也要能推薦適合騎士需要的東西,給予合理解釋,才是可信任的店家。認真照手冊安裝,只能算誠實的店家...(恕刪)


說的精準到位!

管胎+板輪,對於一般業餘比賽~若不是有廠商贊助~還真是要斟酌使用,若出發前爆胎~又沒帶備輪的情況下,又是另一個應變難題,相對之下,開口胎在成本.效益.便利性上~都是首選

現在,準備要採購的日用輪組,就鎖定在1400g上下的金屬框,使用開口胎,框深就看這範圍內能到多少^^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jay18 wrote:
說的精準到位!管胎+...(恕刪)


一些乳膠內胎的管胎重量在180~150g之間,管胎一般重量都在250~220g都在250~220g。

管胎或許妥適度不高,但是輕量化+High profile碳纖維輪圈的優勢蠻明顯的。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小弟的經驗,不好意思野人獻曝一下
管胎感覺比Clincher來的不易破 不會被夾破 不會蛇咬 輾過坑洞比較不會出意外
另外管胎氣嘴的部分也不像一般內胎那麼容易出現小破洞

對我來說 管胎的價格是小事 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車都買了 兩三千的一級胎也還好
管胎最大的缺點就是萬一路上破了真是進退維谷 小破洞還可以用瞬間膠擋一下 大破洞就只能收工回家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