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建議有功率計的車友有時間可以這樣做


aspdotnet wrote:
300watt fo...(恕刪)


ITT 吃的是絕對功率/風阻,並非 W/KG。

身邊有個體重只有 55KG 以下的車友,爬坡不錯,但是平路就整個慘。

我算了一下,他只要有 220W 的功率就等於有 4W/KG,我要用4W/KG爬坡必須要有 280W 以上的 POWER。

可是推平路時,他用4W/KG = 220W 去推,時速可能只有....33-35吧。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基礎都沒打好就蓋房子,房子還沒蓋好就垮了...

心肺能力只是用來 SUPPORT 肌肉系統的運作,騎車仍舊是肌肉的運動。

只看心率或是功率在進行的強度練習,實力來的慢去的快。

可能是我沒講清楚

先不管訓練方式如何,肌力當然也要訓練

但我的意思是說:我要的結果不是靠降低轉速來提升同樣心率時的POWER,而是相同的轉速,以上當然都是建構在長時間持續輸出的前提下,因為我目標都是縮短登山的時間,不用像平路集團沒跟上就等著在後方自己吃風

訓練台獲得POWER資訊的目的我目前是只想拿來當類似體重計的功能,就是查看自己的進步狀況,至於輔助訓練的方式可能我還會參考一些有相關資料的書籍






Lanxlot5475 wrote:
Tony Marti...(恕刪)




這就是先天條件上的差異......
挖洗"山姆叔叔"啦...
sd5sd6 wrote:
可能是我沒講清楚先不...(恕刪)


那你有沒有進一步思考我的話?

當你可以用較低轉速、較低心率換得相同功率,並且可以維持夠長的時間(肌耐力 + 耐力)。

這時你再把轉速拉高,讓心率回到 LT,也能維持相同的時間的話,成績當然就會提升了啊。


回到基礎,沒有肌力,強度作不出來,強度作不出來,實力又怎麼會提升?


用功率計當成檢測的觀點是很好,但花那麼多錢只拿來當個碼表用,是很奢侈,功率計不是這樣用低。

另外,所有用過訓練台跑功率的人都知道,在訓練台上功率很難拉...




功率計的好處在以下的關鍵字:

TSS
TSB
ATL
CTL
VI
PW:HR

對於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避免感冒)也有極大的功效,從這麼多角度看,我認為一組功率計絕對比一組跑零來的超值。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回到基礎,沒有肌力,強度作不出來,強度作不出來,實力又怎麼會提升?
...(恕刪)


這時後神奇的問題就出現了.........

在同樣的訓練台上面,假設使用75轉平均心率178,測出最佳FTP 280watt

代表你有280watt的肌力基礎。

當您將轉速提高到85轉平均心率178,測出的FTP確是270watt,甚至更低。

原因是心肺無法承受..........

所以練完肌力還是要回來將心肺也跟著提升,這樣才算進步。

Lanxlot5475 wrote:
TSS...(恕刪)



去年就是不信邪
有連續幾個星期TSS都在1500~1600
下場就是一整個慘.......
挖洗"山姆叔叔"啦...
Lanxlot5475 wrote:
那你有沒有進一步思考我的話?

這時你再把轉速拉高,讓心率回到 LT,也能維持相同的時間的話,成績當然就會提升了啊。



這是你原本說的理論啦.
>另外,如果你單純只是想看到"相同心率但功率變高"的話,去重訓打兩個月的基礎就有了....只是你可能轉速會變低,另外在馬路上的時速可能會變慢。

就我解讀的意思是說:

想要達我的目的只要靠重訓提升肌力並將低轉速;只做重訓我不認為能提升心肺能力,所以我後來寫的東西想表達的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但你想表達的意思可能也不是這樣,只是沒打清楚,所以就這樣吧。

Lanxlot5475 wrote:
用功率計當成檢測的觀點是很好,但花那麼多錢只拿來當個碼表用,是很奢侈,功率計不是這樣用低。


所以呀,我想表達的就是目前我想要訓練台的POWER表僅此當檢測器用,如果要實際花錢買功率計當然要好好去找相關訓練方式來搭配訓練

sd5sd6 wrote:
訓練台獲得POWER資訊的目的我目前是只想拿來當類似體重計的功能,就是查看自己的進步狀況,至於輔助訓練的方式可能我還會參考一些有相關資料的書籍


你的想法我可以體認, 得到量化的進步數值或是自己的力量輸出值這些量化值我想每位騎士應該都蠻好奇的就像以前還是單車新手時對坡度沒概念以為坡度30度不陡^^ 功率300w好像不高,騎一陣子有進步但几力到底進步幾成? 小弟我是個假日騎士平時訓練台也只用來維持體能,會獲得功率計也是個意外 ... 我本來也有像你一樣的想法把齒比加速度值對應的功率數值對照給沒功率計的鋁車架使用->(我因為怕傷到車,訓練台上是用一台無功率計的鋁車) 後來發現結果同樣的條件在鋁架上練習的自我強度感覺差很多,後來我歸咎原因是胎壓及車重(因為我的練習台是ELITE 油阻加磁阻那款半固定式的,所以車重會影響阻力),之後因為懶得每次上練習台就打一次氣,之後也就沒去做這件事. 所以-> 你的練習台若是半固定式的我倒是可以幫你列出幾個對照數值^^


另外: 很高興這篇引出了這麼多高手/專家/玩家/選手聚集, 我想請教一下功率計在你們的使用上最常用的功能除了用在平地比賽或ITT 維持接近 LT 的功率之外, 登山賽也是這樣用嗎? 我發現爬坡因為坡度的變化很難維持相同的w 數 ,還有像我這種以登山挑戰賽為主的騎士要利用功率計來提升爬坡功力的方法主要是哪一種?



mfc74 wrote:
功率計在你們的使用上最常用的功能除了用在平地比賽或ITT 維持接近 LT 的功率之外, 登山賽也是這樣用嗎? 我發現爬坡因為坡度的變化很難維持相同的w 數 ,還有像我這種以登山挑戰賽為主的騎士要利用功率計來提升爬坡功力的方法主要是哪一種?


事實上爬大山(>2hr)的用法其實跟ITT沒有差別~

都是用接近LT或小一點點的功率完成整段路程

環法最有名的阿普度耶單站冠軍最多的國家就是來自歐洲號稱最平坦的荷蘭

因為荷蘭人的ITT練的很好!

aspdotnet wrote:
這時後神奇的問題就出...(恕刪)


是的,所以肌力跟耐力缺一不可。

MS 之後是 SM,SM 同時要作EM,囉嗦的很,但卻是基本功當中的基本功。

打這些基礎才有以後的強度跟間歇。

如果以 ITT 的概念來說,還需要很多速度技巧(AERO、核心力、迴轉技巧等等)。

公路賽要練的就更多 @@...
www.cycliving.com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