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inobi wrote:
姆,如果教練能自己多...(恕刪)
題目很大,但這卻是自行車運動是否能『健康的並有效的提升競爭實力』不可輕忽的一個區塊。『普朗光』的教練就不去提他了...
不過,之前提的簡單模型概念,只需要練車人有記錄即可循序漸進。這部份談「衝」與「休」主要是想驗證在一次訓練時的分配,還有在有限訓練時間下(每次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等等),考慮心率漂移來決定 interval reps 要幾次才合理(五次?十次?what the fuck?教練有說為甚麼嗎?)。
兩點建議:
1. 心率飄移畢竟與功率輸出相較下還是稍微間接了些,如果可以負擔起(十幾到幾十萬的車都在買了,相較下功率計的投資應該還OK吧)用功率輸出來判讀會更精準些。
2. Interval的次數不需要一開始在計畫中定死,而是以Interval的輸出強度無法達到預定強度的xx%(例如85%)後終止。這樣效率會好一些。至於xx值該如何定,又是一個需要視訓練目的來決定的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