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wrote:
01外批評舒迷兄的聲...(恕刪)
如果是心理不舒服我可以接受這種反應,但是我想為人、為文假如袒蕩蕩,又何懼於詢問與查證?!
文章或許是二手的,要找也難。但是運動生理學博士該是容易找的吧?那拜託你說一下。
我身分要查很容易,到處都是同一個ID,可以看這篇文章,我不是什麼打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1711471&p=1#21750625
我站在一個潛在消費者的立場,希望舒迷大能夠說明自己的文章裡面說的東西真的是有憑有據。
專業不夠無所謂,能做多少是多少,我也不會期待2500就能飛天下海上太空。
但做生意至少講求誠信,我不想被騙,就將。
大意是, 長久以來對於最佳踩踏頻率的研究, 實驗室結果(效率最高的頻率, 50~60RPM)普遍低於自行車車手傾向採用的頻率(90RPM). 對這結果的解釋, 較高的踩踏頻率可能減少運動中徵募快縮肌纖維的比例, 增加使用慢縮肌纖維, 因而減少乳酸堆積.
個人看法: 會有這樣的結果, 可能實驗室無法長期控制選手(當天體能狀況, 與受測時間過長導致受傷), 所以會傾向於短時間內作完全部測驗, 而無法模擬長程自行車賽的實際狀況. (文中列出的相關文獻, 我沒找到全文, 無法細看實驗方法)
1996年的文章, 較新的綜評還得找一找.
使用Google學術搜尋, 輸入關鍵字可找到不少相關論文.
AQ和我聊過,他所認為的FITTING重點。
AQ認為fitting的要件,由重至輕排列如下:知識理論,設備,實做.....
一個一個來談.....
-----
知識理論。
這個坊間有兩派,
一派就是學院派,例如實驗室的運動力學專家。
另外一派,就是"實戰派",也許是選手or教練。
姑且不論成效,一般消費者花費上,當然是越出名的花費越高。
-----
設備。
FITTING的器材就很多種。
舉個例來說,西裝量身可以用皮尺來量,但也有用雷射水平儀在量的。
好的設備,取得的數據多,也較準確。(當然專業操作很重要)
而像模擬車架角度的模擬車,也有油壓控制or手動螺絲調整的。
更不要提有"影像擷取"機器的Fitting,科技設備可以提供更強大的輔助功能。
這些都直接反映在收費上面,成本下的多,收費高一些也是正常。
-----
實作部分。
這個很靠經驗與個人見解,也是最難標準化的地方。
AQ之所以把實做的重要性擺在後面,也是因為實作的變數太大。
若是有"正確的理論基礎"與"好的設備輔助",是可以降低實作上的誤差。
suhumi wrote:
舉例來說,實驗室裡發現最有效率的迴轉速比集團前進時選手大多使用的回轉速都來得低。實驗室裡發現輸出功率最高的曲柄長度都遠小於我們通用的尺寸。
這個不用找期刊啦。
小弟最愛看的一本書,"第一本自行車的科學解析",就有專文在談這個問題。
第一本自行車的科學解析,第62頁,關於曲柄長度。
其中很深刻談到,短曲柄確實是較有效率。
但有趣的是,書中舉出很多單車名將的例子,公路車選手比較多人用長曲柄。
這只是反映在"實際與實驗"二者的不同。
實驗本身,通常都會有很多限定的因素。
(控制變因,才能將實驗單純化,找到真實的結果)
AQ之所以要求期刊or實驗的paper,除了要知道結論,
更要知道這個過程。
不然如何確認這個結論一定是正確的??
suhumi wrote:
但實務上,一個騎乘的過程裡不一定都是用最有效率的、輸出最高的方式在騎乘。
在"2009年環法完全讀本"一書中,有說明選手的計時賽姿勢。
好的計時賽姿勢包含3個因素。
1.空氣力學,減少阻力。
2.好的輸出效率,好出力,才跑的快。
3.姿勢可維持的時間,有效率的姿勢不見得舒服,再有效率的姿勢,騎不完也是沒用。
這個是FITTING中,所有操作者都該有的概念。
使用科學儀器,可以有效的"把選手能力數據化",作為進一步的參考。
實際FIITTING,也不可能完全看數據。
suhumi wrote:
實際去操作過就能體會,做的愈多、愈久就會有更多的體會。佐以科學分析的趨勢、邏輯的分析,就會有你需要的東西。建議您也不妨去找您認為適當的標的去體驗一下,有得時候會跟聽的、想的不一樣。
小弟在學生時代,曾經參與過專業的運動實驗。
一個是台大物理治療系的實驗,另一個是師大體育研究所的實驗。
因為實際參與過很專業的運動科學實驗,我真的很能體會強大設備帶來的好處。
看過Discover的朋友一定都曉得,選手騎在訓練台上,身上貼滿了各式感應器。
呼吸也是要透過面罩,測量心肺功能與涉氧量......我就是做過這種實驗。
強大的設備,可以把很多肉眼看不出來的細節,表現在儀器上。
若是經驗不足的FITTING者,是很難光用肉眼觀察出來。
配合上影像動態補抓系統,讓車主從第3人的客觀角度,去觀察自己的動作。
這樣強大的設備,是真的可以發揮很大的功效。
很多人騎訓練台時,會在鏡子前面騎。
有這樣的影像動態補抓系統,比在鏡子前面騎觀察自己,效果更好。
現在高爾夫球練習場,教練教人打球。
都已經是在用DV拍攝學員動作,再馬上用筆電SHOW出姿勢修正了。
單車運動,能這樣做的還真少。
suhumi wrote:
我想重點在於體驗!走出門去體驗!
想當評論者請先去找有專業認證的人去做一次BIKE FITTING或BODYWORK,
或去訂製一台屬於你現階段適合的車架。
不要只用手指頭騎車,連腳指頭都沒用到,推薦某人、打壓某人都只憑手指頭的意志來行事。
我想某人被吐嘈沒看過一場UCI高等級的現場比賽跟現在是一樣很難堪。
我真的認為身為一個單車業工作者,
站到討論區第一線發文,是相當危險的行為。
(小弟曾在2007年8月~2008年10月,在單車業工作過,現已離職。
也絕對沒有在任何單車相關行業作投資)
現在很多車業前輩,都是站在第一線與消費者溝通,一個不小心就擦槍走火。
其實網路筆戰,不是件全然的壞事。
很多人業內人士還要靠引戰所得到的資訊,來壯大自己。
網路鄉民看熱鬧,也可以學到些東西。
像我以前在單車業做事,想要學走線,也是自掏腰包去其他店家偷學一點回來。
(王品台塑餐飲集團,可是要求幹部每年要吃100家的餐廳。)
可惜的是,網路單車從業人員的筆戰,最後都好像變成在搶生意,也沒有帶出好的討論。
asahichang wrote:
如果認為舒米有問題,直接將錯誤點出即可,我會如此賤嘴的表示,實在是近來版面紅衛兵當道,搞的真正懂的人噤若寒蟬,似乎想紅的發慌的人,出來踢館放炮即可引人注意?發言前是不是請好好想想~你不想聽別人還想看......
asahi前輩,你好,晚輩讓前輩看笑話了。
到底FITTING,一般消費者要要求什麼效果呢?
我自己先前提到的觀念.....
1.確認車架大小(有人稱之為SIZING)
2.調整自己適合的設定,如把手寬度and龍頭and座高....這是車輛設定部份。
3.建立騎姿與騎車基本技巧
4.BODYWORK,尋找騎士最佳的輸出設定。
事實上,除了第4點,真的不需要太複雜的設備。
但也不能說高科技設備沒用,我體驗過,確實是有高明之處。
(我是去做運動實驗,不是去做高科技FITTING)
如果只是怕買錯車架,避免運動傷害,
找個有經驗的人協助,也會有一定效果。
證照與設備,還有人氣口碑,都只是多一層保障,不能100%確保效果。
往往失望的原因,都是源自於自己的期望太重。
不然就像我一樣,多花點時間自學。
神功沒有速成的,慢慢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