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教練車的方法】用標準盤53/39 加上12-25爬山。

Lanxlot5475 wrote:
40轉不是不可能啊 ...(恕刪)


騎林道練公路車,好奸巧啊~~
20,30%坡都有捏

其實兩位大大也點出了一個好網站 (當然是不只一個囉)
我只知道菁英組又願意寫部落格的車手不多,寫得好的更少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網站去找其他部落格的關連網址
運動這種事情,身體力行比較重要
很多事情的原因,文字很難表達啦
http://caf677.pixnet.net/blog
f2344773 wrote:
你說得很好但是這種訓...(恕刪)


這種練法我都是算下的,不算距離或時間。

大概一次踩個五十下(大概陡坡也過了),緩和後再來一次,重複來個四五組這樣而已。

只是,這種練法很傷鏈條,實施時請斟酌自身荷包


www.cycliving.com
caf677 wrote:
騎林道練公路車,好奸巧啊~~
20,30%坡都有捏

其實兩位大大也點出了一個好網站 (當然是不只一個囉)
我只知道菁英組又願意寫部落格的車手不多,寫得好的更少


讓那些精英組的用標準盤爬林道,就算25%好了,也就短短幾十公尺,其實是不錯的綜合訓練。

上坡賽中或許遇到攻擊的時機點有髮夾彎,經過這種練習,會更有攻擊的本錢。


有菁英組的有寫網誌喔,不過他也沒寫訓練的方式跟心得,只是一些記事跟心情而已。


狂練BOX / 脫疆野鹿 / 鴨子滑水 / FUJI 亞洲車隊 都可以逛逛。
www.cycliving.com
mothertsai wrote:
後面幾篇都在大亂鬥,...(恕刪)


mothertsai大

請益一下,依照這樣一路看下來是不是可以這樣去區分;

高轉速的練習主要是用來增強的部份是心肺功能。而低轉速的練習主要的是增強肌耐力。
或者在平日的練習當中以上的百分比應當如何才能達到比較好的爬坡效果呢?

謝謝


jerry65049 wrote:
mothertsai...(恕刪)


應該說,要先看階段時期的目標設定與個人能力的弱項來決定規劃,有週期性.針對性.科學性.才算是有計畫的訓練

當然,卯起來亂練狂練一通也會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就有以前北部某知名教練所訓練出的選手短時間就可讓眾人驚豔,但也殞落的極快...騎車的熱情消耗殆盡從此消失

又當一位市民高手出現的同時,其背後是有很多可以觀察且耐人尋味之處,檯面上的檯面下的都有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mothertsai wrote:
後面幾篇都在大亂鬥,...(恕刪)


這幾天我練了比較多的爬坡

其實也慢慢體會到

同行的一位出國比賽的車友為何常常我掛小盤時

他都掛大盤硬撐(當然那是他的訓練模式)

因為以往我都認為高迴轉是最大的關鍵

不過這幾天我去練習時

不再挶限當初的自己(高迴轉)

反而會還在上坡時就將齒比調重

縱使迴轉減慢 不過我反而很能夠清楚感受我的踩踏的施力

這部份是今天才體會到

感謝各位的分享 我會好好去體會並應用的
obasoun wrote:
這幾天我練了比較多的...(恕刪)

會有低轉速不外乎兩種狀況:訓練不足時、正進行肌力訓練,理論上這二狀況都不太可能維持低心跳(<120-130bpm?)

重齒比多組數是常見的肌力訓練方式之一,早期流行於歐陸職業選手,會著重坐姿踩踏部份,心肺/肌力/技巧都在車上完成,而美式訓練又不盡相同。以現今台灣(北市)社區型健身房林立,直接進健身房藉器械輔助針對目標肌群做重量訓練,效果更直接有效率,一般來說3個月就有突破瓶頸之效。

若是要修正或檢視坐姿立姿踩踏,也不一定需要用到極大齒比才能收效,輔以室內訓練台可達到目標。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jerry65049 wrote:


motherts...(恕刪)


這..這個問題我也沒辦法跟您說要多少百分比,畢竟每的人的體能狀況都不同,而且重齒比就如同前面有位大大提過,是很可能受傷的,如果硬採造成踩踏姿勢變形,就會傷了膝蓋。

就以我個人來說,我一星期會排兩天重齒比低轉數做"肌力"-strength(非肌耐力-endurance)訓練,通常找一個坡,5分鐘坐姿、3分鐘站姿,下山輕齒比轉速90~100,重複4次,做完隔天就是排休息,因為我把它當成重量訓練來看,當然當天不會只做肌力訓練。
其它時間現在這時期已經都排-山路LT(乳酸閾值)訓練了。
但一周還是會加入一天跑長途,增強"肌耐力"。

"腿部重量訓練"在前兩個月"基礎訓練期"我做過(每週2次),再爬坡時也因此成績進步顯著,但那都是2~3km的短坡,所以大部分都是以"爆發力完成","腿部的重量訓練"對於衝刺、爆發力、個人計時賽是有幫助的,會對VO2值,無氧耐力有所提升,但對於長遠"增加功率輸出"來說,比如爬武嶺或阿里山,在我之前看到的研究文章,好像幫助不大,同樣時間拿來爬坡,以"爬坡要進步"來說,騎車的投資報酬率會比重量訓練來的高。

但是對於軀幹部位的話,重量訓練是可以幫助您減緩腰酸和維持骨盆,是有很大的效果的。而且如果年過30,人體的快縮肌會開始退化,重量訓練可以減緩該退化,好處多多。

個人經驗、愚見,供您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jay18 wrote:
若是要修正或檢視坐姿立姿踩踏,也不一定需要用到極大齒比才能收效,輔以室內訓練台可達到目標。


+1,有錢的話買飛輪車是很好的選擇。

因為這更有效率。


想想看你用爬坡的方式練上坡,上去以後你還得下來,下坡徒增一些危險。

另外。坡度的變化其實會讓你比較難以掌握變速時機,這對肌力訓練的"量化"會增加困擾。


www.cycliving.com
各為前輩,小弟真的覺得很不好意思,讓大家筆戰了!我是無心的,請原諒我!

可是雖然說是有點爭執的筆戰,可是對我來說,都是有很重要的關鍵文字在每一篇文章,

所以我每篇都詳讀很多次,然後說真的,我必須實際上路後,才真的能知道大家在說什麼〈融會貫通〉

我用53/39 12~25,騎過武嶺,騎過塔塔加!雖然每次都騎到快往生,後半段幾乎三字經掛嘴邊.....

但是我還是撐過來了!

小弟是南部人,沒有騎過風櫃嘴,所以真的不懂那邊的狀況!

所以如果我也用這樣的齒盤上阿里山,

是不是我就可以不需要換成CT盤了,全台灣所有的山路我都上的去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