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興趣的話 你可以臥底來應徵現場作業員3天
重點不是 一千元的產品 是用X元作出來 在這邊的 X <<< 代表是個位數 千萬別誤會 是XX元 !!!
而是
它"迷人"的製造過程中 與"迷人的"水泥地板接觸過 多少次 ^.^
而消費者卻 把這"迷人過程製造出來"的產品 興奮的塗在臉上 和身上
如果 想一看究竟
我替您們指個明路 大甲工廠 公司門口進入後 左邊是辦公室 直走到底右轉就是"迷人"的製造地了
製造的地方 還附設 配方室
如果看見 鍋子 臉盆 鏟子 鐵製水桶 等器具 一定是幻覺 那絕對不是裝的器皿
如果水泥地上 有一坨像沙丘的白色粉末 也一定是幻覺 那絕對不是乳霜原料
文明世界 怎可能會有這種事發生呢
一切都是我做夢 的幻覺罷了 ^.<
Skyflyer wrote:
碳纖維 carbon...(恕刪)
碳纖維 carbon fiber 使用高模數(一般業界以抗拉強度做區分,在複材業界又稱做"噸數",常用的為24t,高噸數的一般都使用到40t居多)若不會用也沒用, carbon fiber 要和 Epoxy 樹脂先做成預浸材 (preprag), 這部份學問就很多了, 之後將 preprag 編成成型(應該稱為基層排疊,以手基層法為主)的樣子, 其中 carbon fiber (UD PPG單方向預浸材,carbon fiber是不含樹脂的)為單方向強度, Preprag 布(UD PPG)的多層堆疊與角度才是影響腳踏車車架的關鍵, 編成腳踏車車架後, 經過烘考上漆, 車架經過耐久度測試才算 OK.
碳纖腳踏車的都是純手工打造, 車架設計 (碳纖布如何排列與幾何形狀 design ) 與可靠度測試才是成本最高的地方, 而不是材料而已.
請參考相關車架的測試 http://www.ctex.com.tw/CHT/Profession2.htm
碳纖腳踏車最大的問題不是強度與剛性, 因為碳纖本身的強度已非常強了, 是 Epoxy 樹脂太脆與無軔性這說法需要討論,與其他樹脂比epoxy是很優異的樹脂, 也就是說若腳踏車架被石頭衝擊, 或是突然撞到地面, 很有可能會立即斷裂這討論的點又更多了,必須看產品的設計,講過滿多次了...不想再講了有興趣的人自己查, 這是碳纖複材的最大問題, 軔性不足且容易脆裂, 對於碳纖腳踏車的保護很重要, 不可以突然單點受力或撞擊車架, 否則很容易有斷裂點而某個時間後就整支裂斷了 !
l321 wrote:
似乎沒人要回答版主的...(恕刪)
你想太多了 巨瀚 只是"研發" 車架和 "設計"車架
和 "製造"車架
按照這種說法的話 那 旭生車廠 也可以生產1K碳砂啊>"<
大甲去那裡挖1K碳砂原料啊@@?
大甲鐵砧山嗎@@?
1K碳料 可是受到嚴密保護的 有些國家根本禁止這種材料出口
把捷安特想的太神了吧 >"<
捷安特 T系列 原料應該是來自 TORAY 主供應
應該是說
我們不是公司內部的人員 不能清楚 他們的主供應商
和其他供應商 的"供需比例"
(不太可能 所有的碳料都只由TORAY供應)
TORAY的1K料 在業界 還算中上級的貨色
但是 不是 每家車架廠 都能買到TORAY的料
如果你很在乎 很在意 1K車架 也很想買 的話
TORAY的 1K車架 都會貼一張 貼紙 或印刷
就像是 證明車架的身份證一樣
品質有掛保證^^ 話雖如此 我還是買不起=.=+
l321 wrote:
似乎沒人要回答版主的...(恕刪)
對不起阿!容我直說...會這樣說得人真的是半桶水!!!
全世界生產碳纖維紗的四強分別是Toho、Toray、Mitsubishi、台塑(台麗朗事業部)...而台灣能生產碳纖維紗的工廠剛好就只有一家!!
巨瀚公司能生產的是"碳纖維預浸材"是碳纖維+樹脂而成的
回應一下版主
一級的碳纖維加上二級的樹脂、二級的排疊設計與生產技術與二級的碳纖維加上一級的樹脂、一級的排疊設計與生產技術
您會相信哪一個產品,我並非說巨大的東西真的很好,但是用碳纖維的等級來區分真的不適合,的確在業界中台塑的纖維評價是較差的,但是兩三年前碳纖維大缺貨時如果沒有台塑支持過內的大廠,我看這些大廠應該要收掉一半以上了...
何況國內有另一間大廠(上櫃)是使用台塑的纖維加上台灣某樹脂共應商的特殊樹脂而製造ppg,而該ppg在國外評價不輸給toho原廠製造的ppg甚至超越...
其實台塑的產品真的比較差一點,但這差距是很容易彌補的...希望大家不要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再附註一點...那些說原料成本、製造成本有多低的人真的懂複材嗎?請注意一點!他可是高勞力密集產業...加上必須使用大量的熱能!真的仔細去算算成本吧!何況那些品牌行銷難道不用錢嗎?跟您提到製造一公斤碳纖維製品只需要一萬塊的那位經理也還真是天真!!
鋁合金一噸應該不貴
碳紗一斤又多少?
所以一台腳踏車怎麼會比 野狼 125cc貴 ?真正騙肖也
其實各種產業大底都跳脫不了BEP(Break Even Point)損益兩平的計算方式
簡單的說
賣價(注意不是訂價)通常是在計算固定成本(FC)、變動成本(VC)
最後求得交叉的那一點
是謂損益兩平點
要賺多少就往上加(我想往上加100倍,但應該沒人買)
也就是說做carbon fiber 有自己的BEP
做車架與零組件的有自己的BEP
然後組車場也有自己的BEP
當然賣你車子的店面也會有自的BEP
以稅上加稅的觀念來說
本來100塊的成本賺你20%
過個4次手何止200塊?
不曉得這樣解釋清楚嗎?
coffee0525 wrote:
離題一下,上一下訂價...(恕刪)
我想不透的問題是 ~~
大甲捷X特西岐廠 在大甲鎮如意路4X號 出了公司門口 右轉往上走約三百五十公尺 接大馬路
然後右轉再往大甲方向走 然後經過 約六公里 到達 大甲 某 X仔車行(經銷商 非直營店)
一公里 油錢算二百好不好@@? 這段路我也算你十公里=2000 NT OK?
怎麼出廠價 約 一萬四的成車 可以賣到二萬多
別說經過幾手 又幾手
這路線很簡單的 是捷安特大甲總公司"直接送貨" 到約八公里外的 大甲經銷商
一萬四 賣 二萬多
我不禁想問........這是什麼 "蝦" 很 "小"
我想問題不是在於 什麼20%吧 什麼BBB
是包括捷X特在內
無止盡上下其手的剝削消費者心態
就算只是僅僅八公里的路程 以地名來講 大甲>大甲
林北就是要賺你六千多元的 大廠風範
可憐的是被剝削消費者
還買到缺貨呢 還要等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