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wrote:
「...............車身採用高係數纖維,並且是最高編織密度的1K碳纖維1K的碳纖維編織強度,高於常見的3K或是12K,在參予國際比賽時,可以展現主將車手的不同,............................」...(恕刪)
謝謝秋水兄提供的原文,與上比對不知該如何表達,太直接又對你不好意思,也或許是JAY個人解讀方式有問題,還是將秋水兄PM的廠商文宣貼出來,也自我解讀了一番:
「車身採用HM高係數纖維,並且是最高編織密度的K1碳纖維。(1K的碳纖維編織強度,高於常見的3K或是12K),****品牌為了義大利知名車手*** (義大利***車隊)在參予國際比賽時,可以展現主將車手的不同,特別準備綠色塗裝的碳纖維車款 -***。另外,義大利***車隊則為紅色塗裝的碳纖維車款 - ***。」
一如所料主將車手的座騎不同不外乎是在漆面塗裝要不就是在碳纖樹脂染色做花樣!秋水兄和JAY的解讀以及全文與摘要的差異,不知其他人的看法?
文宣中的HM高係數纖維先前已有提過就不再贅述,1K強度比較高?還是老生常談,某方面某部份來看這說法沒錯,以單層的層間強度來看,確實如此,但應該不會有人天真的以為,用同一張1K的織布捲一捲,剪貼一下或BB多貼個幾層貼厚一點就可以做出一個車架吧,那廠商還需要那麼多的材料專家來做研發嗎?還需要用電腦輔助計算?還需要有自己的織布廠?只需要幾個結構技師設計一下斷面構型,單一進料,剩下的通通都丟到大陸用廉價的勞工捲一捲貼一貼就好,EASTON的奈米碳纖維也不需再生產,因為不用織連K數都沒有價錢還貴的嚇人,坊間因為流行美觀而使用12K織布的國內外品牌,哪還有的市場,強度通通不如1K車架???要用1K織布還不簡單,全台灣大大小小的一線、二線、白牌、家庭代工廠通通都可以作得到,有何難事!
只是想與秋水兄說一句,熱情分享是好事也值得鼓勵,Jay看過秋水兄的BLOG對於很多知識或是常識均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如你游泳時的水位雨量資料引用,但也應該要知道嚴謹的態度是必須的,加上你從事的是"工程技術"也有"研究"對吧,所以秋水兄的分享與表述方式有著一定程度的水準與影響力。換個領域的說法,混凝土要做的強度試體,不會不經過石膏蓋平就送壓吧~要壓要出報告還要找CNLA試驗室才具有公信力,是嚴謹與專業的表現,且這都有一定的SOP,就看有沒有心去了解。
既然是土木,可以把土木結構看成是複合材料車架結構的簡化版,土建部分的樓板與樑柱的受力行為要較車架受力單純很多,樓板、剪力牆的主副筋與樑柱的主副筋+箍筋在鋼筋型式、保護層、間距、綁紮方式一定不同,於重要的開口位置或牆邊牛腿都還會使用有別於主副筋方向的斜筋於邊角加以補強。某個層面來看土木結構的骨材、鋼筋與車架結構的纖維,概念是類似的,應用的理論根據也有土木工程必修的結構力學與材料力學,就只是把鋼筋換成複合材料。若對複合材料有興趣,可以查查"複合材料應用在建物結構補強之技術",是以碳纖或玻纖對建物特定位置進行包覆式補強,921地震後大量運用,橋樑、校舍、捷運等都可以見到。
PS:若有建築商廣告文宣說:「本大樓使用35N高強度混凝土,並且是使用最高拉力的10號鋼筋10號鋼筋的強度優於常見的8號或其他小號主筋,在參予國際評比時,可以展現客戶的不同,...」秋水兄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