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有人用過open管胎嗎


騎不動 wrote:
過'一瓶50ml'它可以分裝嗎蠻重的?他是不是還有分{事前或是事後}

橘色好像是事後藥!
不過不管是那種!
最好都先別加進去!
因為加過的胎!
是不可以把氣漏光的!
會..............不能用了!
不管那種自動補胎劑都一樣!
其實都是特別設計的膠水!
catfox wrote:
其實呢..........(恕刪)

有初步的了解'感謝catfox大大不吝指教~謝謝 其實對於公路車OPEN胎有時候真是'又愛又恨'直到這次環台賽
看到後勤維修技師'我才知道原來換胎不用工具'只要一雙手就可以了.換胎3分鐘' 猴腮雷'但是我還是要用到挖胎棒才能將胎.框分離{而且還怕把胎跟框翹壞掉} 還曾不注意內胎夾到把備胎給灌爆了'欲哭無淚'乖乖把胎補起來

OPEN管胎剛入手'覺得換胎上'個人覺得較快'沒有內胎夾到框的疑慮'胎壓灌到160PSI路感很棒.不會很跳但也僅僅個人淺見'對了我用的是T**O S3 Lite < 215g這種
"聽過一個恐怖的傳聞
不小心刺到大釘子
高速下氣漏光的狀況下
胎和框會分家....後果可以想像~"
===============================
我的經驗是,
內胎式open胎刺到會瞬間洩氣,
胎壁會垮掉及偏到一邊去,
那次我在自強隧道裡差點出事,
而且如果沒有處置得當在停下來之前也會有可能把輪框傷到。
open管胎那次我是“慢慢的“感覺到後輪好像怪怪的,
低頭一看發現後輪已經瀉光了,
輪框剛好被固定框邊的胎唇包覆住,
剛好不會去磨蹭到地面。
事後檢查,兩次狀況所刺入的玻璃大小及位置都蠻接近的。
普通的open胎因品牌和品種的不同,
有的連師父用兩隻挖胎棒都很難裝回去,
尤其是20C的。
也有硬是要用徒手還是裝得上去的。
但是像open管胎一樣可以在練習過後可以輕易的用徒手拆裝,
這點我就完全的佩服了。
雖然open管胎可以打到超高磅數,
但是根據國外的實際測試,
輪胎在120psi左右其實才是運轉效率最好的時候,(非單指某一胎種)
而且這時通常還保有相當的舒適度。

但我用過的Tufo S3 Lite open管胎來說,
我覺得打到140psi會最喜歡。

另外,輪胎即使可以打到超高磅數,
但是open輪框卻不一定承受得住喔!
還是要節制一下才行......
Tufo S3 Lite open管胎
雖然標示為215g,
但是這其實是同款“純“管胎的重量,
open管胎實測是280g多出來的大約就是咬住輪框的上下兩層胎唇所增加的。
我用過的open胎
有Continental Triathlon(這是德國手工製的喔)
Continental的gp4000因為胎紋不喜歡就沒嘗試,
據說騎乘感和Triathlon相當。
有Vittoria open corsa EVO-CX
以上兩者光是外胎的價格,
都和Tufo S3 Lite open管胎幾乎一樣價錢。

騎乘的路面感覺和操控我會最喜歡Tufo S3 Lite open管胎。
耐磨性Continental Triathlon是好到一個不行的,
Tufo S3 Lite open管胎其次。
(就我使用的經驗在同一個價位帶和等級裡比較)
Vittoria open corsa EVO-CX雖然是最多環法車隊所使用,
而且胎紋超有Fu的。
但是我既感覺不出它比其它兩者有何優勢,
而且耐用度特別差,
很快就看出磨損的幅度了,
也最快刺破陣亡......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