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擁有的鋁合金輪組如下:
廠輪組有跑3..R-SYS..RR1400..
手編輪..小索的TR22...
交叉騎乘的心得如下:
踩踏輕快:RR1400>R-SYS>TR22>跑3
平路:TR22>跑3>RR1400>R-SYS
爬坡:RR1400>R-SYS>TR22>跑3
舒適性:TR22>RR1400>R-SYS>跑3
當我爬坡爬到體能消耗得差不多..迴轉速掉到50RPM以下前3組輪組都還有餘力可以踩的動...跑3就有些拖腳了...
當時買TR22時...跑0瞎貓還要27-8000...不知為何最近一級鋁框崩盤的這麼誇張...竟然20000上下就可以買到全新跑0??
使用經驗上雖然對TR22手編輪很滿意...目前售價上卻占不到便宜...同樣差不多的價位應該很多人會選擇大廠牌的跑0或DR21等一級鋁合金輪組..可是維修便利性跟價位上..台製手編輪可能就佔上風了..
雖說跑0瞎貓未必一定要送回原廠去維修...零件也因量大而取得方便..不過零件價格還是不低..
因為是肉腳大叔..河濱平路也騎不快..3-40km/h時速下..這幾組表現的都差不多...所以我比較在意的是能不能讓我爬坡爬得輕鬆些??
R-SYS跟RR1400算是偏爬坡輪..價位也高上一截...實際上TR22並沒有差他們太多...比起跑3又少了點硬梆梆的路感..
回饋的是一股韌性而非剛性不足力量被消耗掉的感覺..這種具韌性的路感讓人很有安定感...尤其是在下坡的時候更顯難能可貴了...
陶瓷邊框的剎車效能不及RR1400但也夠用了...專用剎車塊零件價格卻是RR1400的1/7...XDDD
以上是個人不專業的騎乘心得...有誤之處還望前輩們指正~~
willy20507 wrote:
本人是個50歲的肉...(恕刪)
最近看有些前輩 對手編輪 好像不大喜歡
當然青菜 蘿蔔嘛
但不可否認的 較有名氣的手編輪店家
對輪組 花鼓 也有自己的想法 也有在努力 也的確做出來有不錯數據可以參考的輪組
這點盡量給予正向的看法
再來 也因為不是大廠 東西產量不足
價錢自然也就不會太漂亮
也還請手編輪的店家繼續努力 讓車友們有機會用到 好騎 價錢更親民的輪組
因為體重重我自己心目中的輪組 是紅跑零
一看到就是我的THE ONE了
但是比較需要照顧花鼓 保養 還有零件價格有點高(後續維護成本較高)
TR22 明年會入手 是因為 小索的設計有科學和數據佐證
再來設計成自己也可以拆花鼓 簡單的保養清潔
畢竟不見得大家都喜歡同樣的東西(這是不是代表買2手手編輪比較超值???

也有工作室推出自有開發的商品,但嚴格說起來真的算手編輪嗎??應該是比較偏品牌輪的感覺
至於手編輪主要就是人的手藝,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維修,可以自行選擇花鼓,鋼絲及輪圈,若是真的談到效能,
我想比較適合選擇品牌輪或是大廠的輪子!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的輪子!

距上次發問已過了1年半多
這些時間裡來自己或替別人購入以及借騎的輪組也有幾組
以下分享兩年內.測試一些較入門便宜的輪組的一些心得~
有預算買高級輪組或是功率高的車手可以直接跳過了...
---------------------------------------------------------
首先我是大體重的假日車手(90KG).兩年來體重與功率變化不大
20分鐘FTP都只有180~200左右..也就是推力比只有約2點多而已...
因為平路也不騎快~時速只有25~35之間
爬坡屬於低迴轉65~70轉~遇到8%以上坡度會掉低於60轉
測試外胎皆是馬牌GP4000-23C或25C 管胎是馬牌Sprinter Gatorskin-22C
(0.)對照的原廠輪組.捷安特PR2-高24寬20-官方重量1900克-這應該最多人用過的原廠輪了吧
(1.)卜赫馬R3100-高30寬19-實測重量1675克(官方重1626克)框體疑似XR300
(2.)卜赫馬R3800-高38寬23-官方重量1830克
(3.)Racing Zero (跑0 C17)-高27+30寬22.5-官方重量1518
(4.)Racing Quattro LG (跑Q C17)-高35寬23-官方重量1725
(5.)亞仕大AS-27-高27寬20-官方重量1547克-框體疑似XR270
(6.)LFAST RS33-高22-寬18.2-官方重量1330克-(曾有評測文章)其實就貼個小牌子的XR200框體
(7.)艾肯SASA300-高30寬23-實測重量1510克-花鼓內的構造長得跟小索零式一模一樣.
可能是同一間工廠出的
(8.)小索CL34-高34寬21.5-實測重量1534
(9.)捷輪手編輪XR270-高27寬20-實測重量1450克-IS花鼓
(10.)AITAN ARD50碳纖維OPEN-高50寬24.7-官方重量1509-
後DT350花鼓-前AITAN自製花鼓(比DT350輕)
(11.)小索TU45碳纖維管胎框-高45寬27-實測重量1230克
(12.)淘寶的38高碳輪管胎框-高38寬23-實測重量1260克
(13.)淘寶的38高碳輪管胎框(胖框版本)-高38寬26.5-實測重量1327克
-----------------------------------------------------------------
先說總結.只要剛性足夠的情況下.碳纖維管胎框無論如何爬坡都贏鋁框
爬坡對於我這種功率不高的人來說.只要剛性不要太糟糕..其餘能多輕就多輕
框體輕對低功率的人影響比高功率的人大~因為爬坡越慢越像是每一腳都在起步~完全沒有慣性可言
框體兩輪輕100克~比車子總重輕3公斤還有感(花鼓輕重100克則是無感)
(對於那些爬坡時速都在20以上的高手來說.慣性與空力條件就要納入條件)
碳纖維的吸震能力我覺得輪組>車架>把手>龍頭~可能是我騎空力車的關係~吸震能力不如一些鋁車
輪組舒適度~除了框體硬度~幅條的粗細及數量也是影響蠻大的
對於練很大的人來說還是需要鋁輪~
如我這種假日車手~則是碳輪最好.因為騎太少.壽命不在考慮範圍內
另外則是寬框對剛性影響比框高還明顯..打得比方就是寬2mm剛性大概等於高5mm
以下輪組~弱腳的我並沒有對剛性做評分~只有對剛性特別差的提出心得
以前聽前輩說反正最終都會上碳纖維輪組..
想說碳輪組缺點這麼多..OPEN框會燒框..管胎框會燒錢..下雨天煞不住
結果兩年後.自己及身邊的人通通都變碳輪了~不論大陸輪還是BORA~
----------------------------------------------------------------------
(1)卜赫馬R3100-以原廠配輪來說算是很輕的輪組棘輪聲小聲~起步.緩坡算是中等不重腳.
雖然是小板輪但是時速30後表現不好.吸震效果不好.
最大缺點是下坡時側向剛性很糟糕.沒安全感~建議低於80kg使用
滿分10分.平路給4分.爬坡給5分
(2.)卜赫馬R3800-2019年板的原廠配輪~38mm高胖胖鋁框搭1432寬扁幅條.這輪子超硬!!
估計體重120kg也能輕鬆承受
缺點很明顯.吸震很差.起步就可以明顯感到重腳.緩坡更像是輪子被黏住.
迴轉最少要超過70以上感覺稍好.完全不適合功率太低.如我的這種的車手使用.
平路估計要時速35以上才能有一點優勢
滿分10分.平路給3分.爬坡給1分
(3.)Racing Zero (跑0 C17)-老實說這輪組沒特別驚艷的感覺.如同大多數人說的.剛性很好.
平路超過30阻力稍大.
爬坡10%以下其實很R3100沒差很多~需要抽車的陡坡路段~
因為我體力差~沒辦法體會高剛性的優勢.
推薦給高功率.體能好的車手使用~另外C17版本感覺棘輪聲變小聲了
滿分10分.平路給4分.爬坡給5分
(4.)Racing Quattro LG-輪組很硬.起步偏重腳.平路時速要25以上才能感覺到優勢.
不適合停停走走的市區.超過5%坡度.因為速度帶不起來~所以感覺蠻重的.
這輪組其實不適合多紅綠燈及多山的台灣
滿分10分.平路給5分.爬坡給2分
(5.)亞仕大AS-27-花鼓偏大聲.1432寬扁幅條搭起來外觀還不錯.起步爬坡都還OK.
整體不重.剛性也不差.很均衡的輪組.平路一樣超過30才感受略差一些
滿分10分.平路給4分.爬坡給5分
(6.)LFAST RS33-很輕的鋁輪.起步.10%以下坡非常好騎.
超過10%的坡即使坐著騎也明顯感覺到軟.70kg的朋友同樣有這個感覺.
可能要60kg的人才適合使用.平路方面很糟糕.超過20就能感覺到速度掉很快.除了慣性差.風阻也很大
滿分10分.平路給3分(主要分數給起步停停走走很輕鬆).爬坡給7分
(7.)艾肯SASA300-外觀給很高的分數.花鼓以及框體都是雷雕字體蠻有質感的.幅條銀黑兩邊不同色.
使用橢圓的扁幅條抗側風.算是蠻有特色的.
花鼓聲中等偏大聲.60響很密集.可能花鼓的設計.感覺平路很順暢很會滑.
爬坡算中等.但是上坡下坡都能感覺到剛性不錯
滿分10分.平路給6分.爬坡給5分
(8.)小索CL34-知名手邊輪.起步比起原廠稍重.不過時速15後即能感覺到慣性超好.
剛性很強.適合大體重的人.下坡過彎超穩定.
爬坡比起原廠稍重.10%以上陡一點的坡覺得比較吃力.整體與SASA300有點像.但更偏平路.
框太硬舒適度不好~硬改無內胎後才稍微好一點
滿分10分.平路給7分.爬坡給4分
(9.)捷輪手編輪XR270-IS花鼓聲音偏小聲~滑順程度算一般.整體騎乘感與AS-27有像.
但是吸震比較好.爬坡也稍輕一點.
12%以上的坡對我這體重稍軟一點~但是還可以接受
滿分10分.平路給5分.爬坡給6分
(10.)AITAN ARD50碳纖維OPEN-起步及爬坡與原廠輪差不多.平路時速到30也感覺不太吃力.剛性還不錯.
側風影響很大(不知道是V型框還是本來50高就這樣)
吸震力超好!!缺點是煞車性能很糟糕.使用原廠煞車皮大概只有鋁框3成煞車能力.
改用軟木塞煞車皮好一些約7~8成~但要是遇到下雨天就完蛋了
滿分10分.平路給8分.爬坡給5分
(11.)小索TU45碳纖維-起步.平路.爬坡都可以感覺到很輕.陡坡即使低迴轉也覺得還帶的動.
剛性不錯.煞車性能與鋁框差不多.下雨天沒試過.不知道煞車性能如何~吸震能力很好
覺得性能全面超過同價位的一級鋁輪.
零式花鼓與CL34一樣超會滑.搭碳框及鋁框都有一樣的感覺
沒騎過進口高階碳輪~無法比較
滿分10分.平路給8分.爬坡給9分
(12.)淘寶的38高碳輪管胎框-很便宜的輪子.G3編法+1432粗扁幅條.平路一般.與30高鋁框差不多.
爬坡很輕盈.但是10%以上的坡稍微軟一點.
玄武岩煞車邊.煞車性能約鋁框9成(用小索的煞車皮)還不錯...
不過淘寶無牌輪組心臟夠大顆才敢用..敢用的話.這輪組CP值無敵
滿分10分.平路給6分.爬坡給8分
(13.)淘寶的38高碳輪管胎框(胖框版本)-一樣便宜的輪子.胖框版本.平路與窄框版本感覺差不多.
爬坡也是很輕盈.只比窄框板差一點
但上下坡都可以感覺到剛性比起窄框好蠻多的..
同樣的.淘寶無牌輪組心臟夠大顆才敢用..敢用的話.這輪組CP值無敵
滿分10分.平路給6分.爬坡給7分
進口高級碳輪之間~對我這種弱腳沒差別.應該只有高手才試得出差距..
若給我評分應該全都是平路爬坡都滿分
---------------------------------------------
新米少尉 wrote:
用
碟煞真的好用~
我第二台車就是碟煞車
不過是改OPEN碳輪~不過因為碟煞只騎過3組輪組~經驗太少~所以不分享心得
.
不過我有自己比較兩台車
C夾碳車+鋁輪-輪組1530克-單框體重量510克-全車含裝備9kg
碟煞鋁車+碳輪-輪組1450克+碟盤135*2片=1720克-單框體重量400克-全車含裝備10kg
.
單一看全車重以或是輪組總重都是碟煞鋁車吃虧
不過碟煞車輪組重量集中在花鼓中心附近.外框比較輕
實際爬坡卻是碟煞鋁車比較輕盈!!
.
所以最近我也把我的C夾碳車也換成碳輪了
----------------------------------
碟煞真的優點蠻多的~可以安心使用OPEN碳輪不怕燒框.受氣候影響小.OPEN胎花費比較便宜.在外破胎也容易救
而框煞怕燒框幾乎都要選擇管胎輪組才會安心
.
不過缺點也是全車重量.同條件下怎樣都會多出400克以上重量(花鼓比較重.幅條比較多.加上碟盤兩片)
而且碟煞容易出現奇怪的聲音
後來發現其實只要大廠牌(有一定的價位)或是編輪比較厲害的師傅~編出來的輪組剛性都不會太差
還有就是原廠練習輪明明用了厚實的框體以及強壯又多根的鋼絲(28或32支)
可是一下坡過彎~就明顯感覺到輪組的不穩定性~可能是便宜的輪組.張力很多都隨便調整
所以我認為"編工"比"材料"還重要得多
另外我曾經騎過爬坡輪裝著連入門都算不上的通勤胎
那騎乘感比起練習輪+GP4000還糟糕多了~時速20之後以及小坡都像是黏在地上一樣
所以外胎比輪組還重要應該是很多人都認同的
我的輪組騎乘心得其實就侷限在一小塊區域
體重比較輕~或是常練車.功率比較高的
一樣騎這些輪組~感受絕對又是另一塊天地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