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要注意的是頭管長度,其直接影響坐墊與把手落差;如果你不是追求極致的空氣動力,大一點的車架不見得是個壞事。
有效上管常常常會造成一般人的誤解,認為其是座艙空間的一部分。甚至誤用"上管長+龍頭長"的方式作為車子座艙大小的評定標準。
題外話:
座艙這個東西很有趣,如果有兩台同款但尺寸不同的車,其使用"一樣的座艙距離"(saddle-handle bar)與"一樣"坐墊後移量(BB-saddle),不管車架上管長、reach與龍頭長<在此這些不是重點>,唯一差異是坐墊與把手落差(都不加頭管spacer),你會"感覺"哪個座艙比較大?
KEN1764 wrote:
我覺的是小尺寸騎起來...(恕刪)
我的認知剛好跟你相反,個人覺得大車架相同設定下會比較趴
小尺寸雖頭管比較短,但因我的假設是坐墊到龍頭端的距離都一樣的(大尺寸會用比較短的龍頭來達到一樣的距離)。
個人認為相同距離設定下,大車架會比較趴。簡單來說就是頭管變長變高,腰椎因此挺直,整個身體自然往後,所需的座艙空間自然就變得較短,若用相同的設定,會讓自己覺得比較趴。
所以大一號車架用相對較短龍頭,除了部份歸於REACH較長,另一原因就是因為姿勢改變的原因。
附上3家車廠的幾何表,你可以看到同廠牌不同尺寸在一般S與M SIZE的 Reach差異都很微小,約在1~2mm,當然這背後原因不在這裡討論。
以下這些車子,在大車架上如果用0CM SETBACK坐管來達成與小車架相同的坐墊位置(坐墊前緣~bb垂直投影),龍頭都用一樣長。結果身體感受座艙會如何呢??
Sscott Foil (s/52 VS M/54)

BH Ultralight (s/48 vs M/50.5)

Fuji Altamira (SM/47 VS M/50)

Specialized S-WORKS TARMAC SL4 FRAMESET (49 vs 52 vs 54)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