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TEMPO訓練: 84-94% HR-LT

姆,對了,想聽聽各位 tempo 佔總訓練時間的比例是多少?

現下出車季節已達,我已經減少肌力或 interval 的量,而盡量把時間花在長程如稍低 tempo 及提昇 LSD 上(seasonal periodisation)。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chenym wrote:
間歇可以增加反應攻擊...(恕刪)


補充定義一下我所謂的"短而強"的間歇,2min以下,強度逼近 VO2MAX,功率差不多是40min FT 的145%

練沒幾次就想吐了。

www.cycliving.com
Well, 版上CTS專家不少,看過Allen Hunter的training and racing wiht power meter此書的高手也大有人在。不想打筆仗,只想說這裡所談論的話題中,有很大一部份需要看當事人真正的情況與需求再來給建議是否會更合適呢?

前幾天,車隊裡一位車友問了個問題與此題目類似,直覺反應想先確認他所設定的"訓練強度"是否正確時,先問了他所自我設定的訓練強度是如何取得的,他解釋了半天,以我當時的瞭解認為他的數據有很大的問題,正想好好解釋取得數據方法的重要性如CTS的field test如何如何,Functional Threshold Power如何如何時...這位車友說了一句:『隊長,我有心悸的宿疾...』我嚇得差點說不出話來,如果該車友真的照著書上說的方法去測試,弄出人命都還不知道是為什麼!

還是建議這位車友有心想要練自行車的話,找個好車隊先跟他們騎騎車,車隊上一定不缺對於間歇訓練該如何進行的教練或者老手,也讓他們瞭解你的情況,這樣或許可以少了一些自己摸索的時間。

真的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大的效果,就找個教練來教你吧!自行車有些訣竅光看文字的敘述還真的是體會不到的!加油!
dlu wrote:
Well, 版上CT...(恕刪)


我沒有看過 CTS,訓練我只相信我做過的經驗,還有100%接受老師說的。

P.S 我也沒看過 Training With Power Meter....更別說我沒做過 Field Test~

Tempo/CR/SS/HS/HA/EM/MT 這些是去年老師開的課表裡面的東西,而且我也確定我的老師 100% 沒看過CTS 跟 Allen Hunter 的書

我認為訓練只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就很好了,照本行事的話,就很有可能像您說的一樣。

回頭看看我寫的文應該也會發現,我很少給車友菜單或是練法(除非私下問我),頂多是分享觀念跟我自己的經驗而已,我不是教練,只是個愛騎車的車友而已。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Tempo/CR/SS/HS/HA/EM/MT 這些是去年老師開的課表裡面的東西,而且我也確定我的老師 100% 沒看過CTS 跟 Allen Hunter 的書

這套CTS裡面有都有啊...我想也許系出同源

Joe Friel反而沒強調這些


chenym wrote:
看你做什麼訓練間歇是...(恕刪)


看來您有看一些參考資料
我記得的是Tempo訓練要點有三個
一,大約在75rpm,我想可能這轉速是大家較易逹到可以把注意力放到第二第三點上
二,心跳值愈平穩愈好,持續輸出的練習,所以訓練台無聊是無聊,這是建議使用
三,時間拉長,儘量別中途休息

二,三我覺得蠻難達到的
不過我覺得Tempo對減肥很有效
dlu wrote:
正想好好解釋取得數據方法的重要性如CTS的field test如何如何,Functional Threshold Power如何如何時


姆,啊,讓我記起在另一篇小弟「自我感覺良好」文中有提到找個時間談「衝」與「休」,卻一直沒做。

簡單提一下我的認為:

光靠準確的 field test/FTP 然後再依比例分配訓練區間其實不是很適當的作法。因為,為甚麼是這樣的比例數字(84-94% why and what the fuck?)並沒有被驗證或配合自己需要。

對常在騎,大概知道自己能力在哪,心率與功率區間,並能分辨每次練習身體反應等等的人,用一點數學就可以隨時找出適合個人的強度與時間,而無需受困於書上說什麼,菜單要怎麼寫而感到疑惑。

比如

(一)衝心跳*衝時間比例 + 休心跳*休時間比例 + 該強度與訓練時間下心跳漂移 = LSD 平均心跳*想進步比例

(二)衝時間比例 + 休時間比例 = 1

可自己簡單舉例(如一式的等號右端,或改以功率表示),參考訓練數據,列出算式,解出不同強度下(一式之等式右端)之衝與休時間比,國中數學程度而已。

當然,參數化,方程式也可以複雜一點,比如功率與心率混和,配合速率功率曲線,補給時間及熱量等等。甚或可以設定打算多少時間上武嶺,有多少時間可以練習,反推「想進步比例」需要多少,是不是不切實際等等。有興趣,我們再討論。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姆,啊,讓我記起在另...(恕刪)


一輩子沒跑過步的我從上週開始跑了...跑二休一,每次五千。

累的要死要活不在話下,除了心肺沒有爆之外。跑完是全身殘廢,肌樂在想說是不是用喝的比較快...?


跑完再去做例行的CR時,就真的要人命!

但我沒辦法很精確的形容這感覺,感覺很酸痛,但是踩的動,但是又踩不出該有的 POWER。

只好拉起轉速,爬個12分的坡均轉88,但是不這樣真的有爬不上去的感覺 >"<


不知道還要跑多久 . . .
www.cycliving.com

jobinobi wrote:
姆,啊,讓我記起在另...(恕刪)



光靠準確的 field test/FTP 然後再依比例分配訓練區間其實不是很適當的作法。因為,為甚麼是這樣的比例數字(84-94% why and what the fuck?)並沒有被驗證或配合自己需要。

完全同意


對常在騎,大概知道自己能力在哪,心率與功率區間,並能分辨每次練習身體反應等等的人,用一點數學就可以隨時找出適合個人的強度與時間,而無需受困於書上說什麼,菜單要怎麼寫而感到疑惑。

一點淺見,這裡所描述的內容反而就是在排定訓練課程兩個關鍵因子Intensity & Volume時,大部分剛入門的自行車手自己最難準確描述出來的部分但也是對個人客製化訓練課表中最重要的部分。教練的用處不正是幫助選手在排定計畫時,藉由經驗、觀察及測試數據中針對該選手想達成的訓練目標來決定課程中的這些關鍵因子嗎?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不過如果真要簡單,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不就是:『變強?騎就對了!』怎麼騎?騎多久?...繼續往下問不就越來越複雜,最後回到這裡所討論的主題了嗎?


dlu wrote:
大部分剛入門的自行車手自己最難準確描述出來的部分但也是對個人客製化訓練課表中最重要的部分。教練的用處不正是幫助選手在排定計畫時,藉由經驗、觀察及測試數據中針對該選手想達成的訓練目標來決定課程中的這些關鍵因子嗎?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


姆,如果教練能自己多吸收知識,而不是照本宣科,能因材施教,能值得信賴,也請得起,我並沒有反對找教練的意見。以前就有談過關於 LeMond 對於自己當自己教練的看法(很累)。

不過,之前提的簡單模型概念,只需要練車人有記錄即可循序漸進。這部份談「衝」與「休」主要是想驗證在一次訓練時的分配,還有在有限訓練時間下(每次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等等),考慮心率漂移來決定 interval reps 要幾次才合理(五次?十次?what the fuck?教練有說為甚麼嗎?)。

要不要建立更複雜模型,就看個人有沒有興趣,及有沒有對自己的瞭解。說穿了,這也是自己與自己的遊戲。不過我也從來沒讀過什麼書有談到打算以這樣的方法(approach)來建立菜單,都還是停留在「區間-訓練-分析」這個手段,「照做就對了」。頂多加上一些 TSS or whatsoever 幫助分析,而不是談區間及適用性混以時間參數的問題、驗證與取捨。

所以,可以觀察到 01 有類似本篇開頭的版,很多都只能變成聽聽別人意見,最後的解答都是別人的菜單吃不下就不要吃,不過到底要吃什麼,很少看到。XD

Lanxlot5475 wrote:
一輩子沒跑過步的我從上週開始跑了...跑二休一,每次五千。

真懷念「早五千,晚五千,月入數十萬」的日子。LOL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