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手編版輪疑問?

聽起來LW的發泡成型缺點是容易過熱 or 容易發泡部分不均勻導致框不均,
但目前聽到LW好像沒有如此災情.

或許好一點的料與製造的經驗能克服此情況?

畢竟LW是真的很硬阿,我想發泡技術雖然舊(比較久),
但仍有他的好處吧 ^_^

aspdotnet wrote:
ZIPP就是空心框的...(恕刪)

sturozech1 wrote:
回1.那只是其中的一個面向,我懶的畫一堆圖沒那麼多閒時間,分析的時候設定正確就可以了

回2.這問題還是一樣,就是考慮比較多面向而已,沒有甚麼困難,你確定是一邊拉力一邊壓力這麼件單嗎?既然您已經有答案我也就不多說

回3.發泡要看他的強度還有與碳纖互置行為,如果碳纖破壞變型量僅有2%,那發泡的受力為多少?如果沒多少,發泡的意義就不大,那乾脆做成空心的還比較輕


1. 是的,設定OK就OK

2. 我不知道,所以我才提出我的假設與疑問。我只想到這麼多,想知道你們考慮的面向是哪些?

3. 是的...這也是我好奇的,因為我目前的感受的確是實心碳纖輪組表現穩定的多


就像你設計的邪惡手編輪,必定有你的設計原理

如果你願意分享你的know how,這是網友之福

不是嗎?
aspdotnet wrote:
LIGHTWEIGHT、CORIMA都是採用實心框,因為他們使用內發泡成型技術,

據業界人士說這是比較舊的成型技術,缺點是內發泡一造成散熱較果不好,

反而是空心框的氣壓式成型技術較新說。...(恕刪)

業界說法~偏重製程,訴求不同工法大概就不同囉,用製程來比較空心或實心~太侷限了,只能說各有利弊,對於使用者而言,空心框與實心框的實際性能表現才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先說~綜觀目前市面上的碳纖板輪及技術,個人老派~偏愛實心框的傳動感!輪組的傳動感及效率,是個人大條神經中,少數幾項能清楚感覺到的...目前許多網友在ZIPP或航亦的騎乘感覺中,有提到軟或反映不夠及時,個人亦認為這感覺多少與空心框有關(愈大板愈明顯),力量從花鼓透過鋼絲再到輪圈、外胎,最後傳遞到地面上透過輪胎接地面的摩差力或抓地力帶動人車前進,這過程中,不同材質間會有傳遞損失、結構設計也影響力量傳遞效率,這些微損失都會造成人的"感覺"差異~中價位以內的空心框,個人大概只考慮ZIPP,還有優異的空力設計來加強,又303優先於404...

倒是LW、CORMA等實心框,在網友或選手的騎乘分享中,所獲得評價相對於上述空心框也大致相符,起步加速輕快,效率高...畢竟:現在整車輕於UCI限重已非難事,要以空心取輕,倒不如在傳動效率與結構設計上多下些工夫。
阿普利亞 wrote:
填充物與發泡劑好像性...(恕刪)

填充與發泡確實對我們一般人來說~不是那麼容易區分~以下個人想法,大家討論討論不知是否正確:

1.用在自行車製造業,沒意義的填充應該是不可能,畢竟用料能省則省重量能輕則輕,因此內容物多少具有功能...
2.PELTON的工法倒不如說是工法順序不同。先發泡成型是外壓,後發泡成型是內頂...氣壓成型是內頂
3.想起早幾年的全碳纖BORA,裡面實心填充是白色軟質發泡(像綿密的棉花糖),就很令人好奇...

aquarous wrote:
1. 是不是都是侷限在輪子垂直餘地面的行進方式?
2. 那...抽車時呢?下坡過彎時呢?
輪子此時會承受側向力,應該沒錯吧......(恕刪)

那應該只是示意,以最大的主要力作簡單討論,意思有到就好,更深入詳細的力學行為,也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可以討論完的,側向力不僅靠輪圈也靠鋼絲輪幅的拉力,真要講側向力,目前所有碳纖板輪遇到如體重+車重+加速度的90度側向力,除了碟輪,應該沒幾款能全身而退...

對於目前許多全空心碳纖框(只有碳纖層),個人是驚奇技術的進步,也好奇於管胎面的輪圈內凹部位如何可以承受夾力的力量?如前不久有網友分享了EC90的切面~不知sturozech1或有專家可以介紹一下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jay18 wrote:

業界說法~偏重製程...(恕刪)


其實我是不該來淌這渾水的

因為我不是念複合材料的,只稍微了解

至於承受力量那些,我也真的沒辦法三言兩語道盡

我只能說材料力學的薄壁管那部分可以多了解一下

基本上我猜發泡與碳纖之間應屬沒有介面位移狀況

力量可完全傳導至發泡層

但是第二假設發泡層勁度遠低於碳纖纖層勁度

考慮同動變形狀況下,勁度大的受力比較大

簡言之F(力量)=k(勁度)*x(位移)

如果K(碳纖)>>K(發泡)

若發泡又已經進入非線性狀態,某些情況下可以忽略發泡的受力行為

前提是我的假設要正確

至於J大或A大所言發泡框體與空心框體的騎乘效果

我想不是單就框體來論那麼簡單而已

如果同樣拿corima的手編輪與corima的 MCC來說

假設我能設定到相同的重量

但是這兩組的表現應該大異其去

建議可以看看我在劉大哥部落格所寫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jw!zw9ePlieGQKKM.PjlDEllAw-/article?mid=1424&prev=1521&l=f&fid=16

如果你想知道邪惡手邊輪的設計概念與缺點

那你可以參考這個

http://tw.myblog.yahoo.com/jw!zw9ePlieGQKKM.PjlDEllAw-/article?mid=1445&prev=1460&next=1424

這兩篇裡面應該已經都點的滿清楚了

再深入下去或許需要當面解說比較清楚了
sturozech1 wrote:
至於J大或A大所言發泡框體與空心框體的騎乘效果

我想不是單就框體來論那麼簡單而已
...(恕刪)

當然會這樣討論,假設前提就是其他變數盡量一致,又前面提到的的幾個實心與空心圈廠輪,除航亦,其他家皆有對花鼓及鋼絲編法做整體設計,多少有個比較基準...

了解~對於輪結構相信你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多多和我們分享討論是好事,不會是渾水,一群瞎子摸象才叫渾水~如果可以淺顯白話點就更好了,不然對於有學過但又分數不高的不良學生,有看沒有懂~JAY很想看懂呀^^"

JAY最最好奇的是,目前空心碳纖管胎框的剖面上部要承受框體兩側煞停夾力,內凹溝槽中心應該是結構上的脆弱點,現在的技術可以做到全空心,就連這邊也僅有碳纖疊層而無其他雙層板或填充補強,很厲害~~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淺顯易懂就是↓

不必拘泥【介質】

當品質可以達到要求

其他都只是發展的過程而已






碳紗布才是重點&基準,以往當強度不符時才衍生這麼多枝節



































那些個人認為都應該淘汰了

sturozech1 wrote:
...如果同樣拿corima的手編輪與corima的 MCC來說...


這算兩種不同的幅條模式啊

同重量表現不一樣也很正常
其實就材料來論

鋁合金可以,為什麼碳纖不行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層與層之間不是等向性材料...等

事實上也已經證明是沒有問題的

我已經說得滿清楚的了

要說白話讓我看看改天如果多點文字的靈性

再來讓我好好的寫一篇

其實你去問業界多事都會說排疊跟樹酯系統才是重點

這部分就必須請專家來說了

我講是專門害人家
你可以理解到輪幅模式不同,所以表現不同

那就是前文拿LW跟航翊或ZIPP來比的意義是相同的

立基點就已經不同,更不用說發泡或空心框成形的問題

騎起來不同而系統差這麼多的東西

拿來相比要因此而整理出一個所以然來

我想變數太多,很難去說明


sturozech1 wrote:
你可以理解到輪幅模式...(恕刪)


騎上去就知道了...

各種的設計,最終就是要上路比賽...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