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藤井德明有一篇很精闢的解析可以看看:
自行車的科學解析
各位可以找來翻翻看
另外 ENZO 大師也有一張環法頂尖選手身高曲柄的對照圖
身高不到 170 但用 175 曲柄的也大有人在
我身高 175 跨長 83
用 175 也不會感覺頓, rpm 到 120 也可以輕鬆達成 (最高試到 170 , 接近爆缸)
騎公路車,吹毛求疵是應該的。不過大盤腿長問題對我來說有點像雞肋,卻關係有趣的運動生理與人體結構。好的問題也許該是:為何大柄長度只有那些可選?
固定坐高,座墊位置,加上一隻尺,一個量角器,三角函數就可以理論上決定用多長的大柄。看倌讀到這,大概想我在準備挖洞給人跳。事實上:不同的大小腿長,大小腿在水平與死點的夾角,腳板長和腳踝角度造成的誤差(誤差用詞不精,我想說的是 play)可以遠大於 2.5mm。不同大柄騎起來有沒有差?有!柔軟度,肌群使力上的微小差異可以經由踩踏習慣(pedaling style)感覺出來的。是不是真有必要吹毛求屁?有興趣就自己試試。騎乘習慣與習慣轉速都會有影響,一般推薦的大柄長只能是條件式的有效(但是通常很有效,請見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固定座位後測量膝中心鉛垂線的位置。但請別忘記,依踩踏習慣不同,腳球部位(ball 中文叫球嗎?)與踏板中心軸的距離 --- 卡踏在鞋板的前後位移 --- 也可以超過 2.5mm。雞肋之所以是雞肋,不是沒有原因,想我屁股一酸,動一動就超過 2.5mm。換大柄,座艙多少也得調,不過舒服就好,能畫好圓就是一切。
話說回來,在170mm是標準的年代(Michael Gressmann, Fahhradphysik und Biomechanik, 2005, after Ambrosini)適用的理論跨長是 89.5cm,實際跨長範圍正負 2cm (都可以換車架了。雞肋)。
又,阿基米德已說明力矩的應用,不多贅言。鞋上多加 500g 不該也不會幫助或阻礙踩踏(一上一下位能守恆),差別的是上坡多 500g 費力,下坡雖又賺回來,可是體力卻消耗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