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天雨碎碎念 Fit your bike,fit your equipment by yourself.

Lanxlot5475 wrote:
這正是我很不鼓勵休閒運動騎士買一級車架的理由....

其實好騎的車不一定慢啊。


儘管如此,只要資金充裕還是會直上一級車架的!!! 01就看到不少實例~~~(尤其是最近的"國王"!!! 簡直是頂到不能再頂了....)


我的人生目標 :

鋼管車(現在) ------> 碳車(未來) ------> 碳車+板輪(未來) ------> 鈦車(未來) ------> 計時車(未來)


Flickr → http://www.flickr.com/photos/kinomoto41/c
Lanxlot5475 wrote:
這正是我很不鼓勵休閒運動騎士買一級車架的理由....

其實好騎的車不一定慢啊。


我騎s3 在東眼山被小朋友10kg 的車海放5分鐘,這就是証明嗎?真糗.......

我認為漸進式的敗家會好一點。

先騎鋁車或大品牌的入門車來試試公路車的感受,再進而購買心中附合個人品味的的一級車,會是好一點的選擇。

不同人,騎相同的車,因為腿力、心肺功能不同,會有速度上的差異。

同一個人,騎不同的車,會因為車子的特性有所差異。如果再加上輪組特性,那差異會更大了。

對了,車架硬不硬的感受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零件的匹配問題。

舉例來說,

從腳踏下去,與硬不硬相關的會有 公路車鞋底、踏板、踏板軸心、曲柄、bb、車架。

以感受來說,如果匹配不好, 那最弱的會被突顯出來。

所以有人說車架軟,不代表車架真的軟,可能是曲柄太軟。

買車前,看看測試報告真的不錯,至少比車友間的討論要多一些公正性。

如果有機會可以試車,那會是最理想的狀況。





鬼塚櫻吉 wrote:
儘管如此,只要資金充裕還是會直上一級車架的!!! 01就看到不少實例~~~


哈哈哈,小朋友會大量出走!

可以享受到各種一級車架的爽度,也是人生樂事。

只是在玩過之後,多半會留下一隻自己覺得最好騎的車日常用,其他的就看情況收藏或是特殊情況使用。

對於剛開始玩公路車的車友,我盡量不推薦他一級車架(不過如果是那種擺明了要比賽、要拼速度的不在此限)



常常有人跟我說,某某某買了一台十幾萬的公路車都沒在騎,我也跟他說:


單車是工藝品,就像是你去買一個十幾萬塊的名家手工瓷器,真的會每天拿來吃飯喝湯嗎?不會吧?

他們買來是收藏,怎麼收藏這些瓷器、名表就不會被砲,收藏單車就好像罪不可赦?

www.cycliving.com
yoben wrote:
我騎s3 在東眼山被小朋友10kg 的車海放5分鐘,這就是証明嗎?真糗.......


你是遇到 E20 那些菁英小朋友吧??

那只被放5分算很強了


yoben wrote:

從腳踏下去,與硬不硬相關的會有 公路車鞋底、踏板、踏板軸心、曲柄、bb、車架。

以感受來說,如果匹配不好, 那最弱的會被突顯出來。

所以有人說車架軟,不代表車架真的軟,可能是曲柄太軟。

.......


嗯,這也是很重要的環節,甚至鋼絲的張力都會帶給你"剛性不夠"的錯覺,其實只要把鋼絲再拉緊一點就會有"硬梆梆"的路感。

如果真的很喜歡一級車架,那就買吧!

回來之後再從輪組座管彎把去調整路感,一級車架也是可以好騎的,但是不要盲從,要仔細的了解後,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級車架,再挑選周邊的零件組合你要的車。

好的車店老闆會給你建議,最好他稍微知道你騎車的路線跟方式,還有個性,他就會推薦你適當的產品。

我常去的店,對於休閒騎的車友老闆會推他剛管、較軟的碳車(例如 DEROSA 的 AVANT,還有特價呢~)

有的車友很拼,每天練習想要進步,老闆就會叫他買硬梆梆碳車(EPS、Addict、TCR ISP、Storck 0.7...)

有的車友每天狂騎,老闆就叫他買較耐用的零件(我那天看到一顆DuraAce的飛輪在八個月內被磨尖....)


騎車的方式因人而異,樣樣都一級不見得適合你。

www.cycliving.com
請問大大

我是穿SHIMANO的卡鞋

也可以用這種墊片嗎???

可以去哪裡買呢???

我在網拍上都找不到??

還是他有什麼專業名稱呢??


謝謝大大 指點
鴻慕筱鷹 wrote:
請問大大我是穿SHI...(恕刪)

去閃電的內湖旗艦店問問!
對於有人提出的我的網站中 TOUR的測試質疑.. 我再出來解釋


剛性好的車, 可以讓你騎的很快,不管你是菜逼八,還是老鳥一隻。

你可以不讚同的我的意見

但你可以相信你的腳。如果你騎的車夠多的話。

入門級車架的選擇理由,重點在於頭管高/上管短/吸震,舒適性好,價錢便宜,但剛性測一樣可以打爆一堆老車和鋼管車。例如Giant DEFY, Specialized roubaix, Cervelo RS..

Cycling plus那本雜誌,就是英國版的單車生活雜誌, 也就是我們圈內自己俗稱的廣告雜誌, 參考意義太低, 當廁所刊物就好.不是看到英文刊物我就會高潮 (雖然這本刊物我也有買)

要看硬體測試.就看德國人怎麼做事情的, 不要只看公路車車架,看到各式各樣的科學測試, 覺對會讓你看到下巴掉下來. 原來科學測試可以搞這種地步  .

如果連Tour都不相信, 那就去騎義大利式思維的車子就好了

人為主觀式的測試,是上個世代製車的方式, Giant十幾年以前做車,也是找選手測試

就因為太多爭議,才加入科學客觀測試

要不然 Cervlelo R5CA 的模擬車台,把整台車架都綁感應電路,是綁辛酸的??



經驗造車, 經驗式fitting, 經驗式....tradition style 是過去式, 我不想堅持,也沒什麼好堅持, 文化和科學可以分開.

從我參與比賽開始, 我只想找出什麼是能真的讓選手贏得勝利的器材, 而不是用傳統,

我很佩服美國和德國人求知求精的精神, 人家在短短十幾年稱霸自行車賽場不是沒有原因, 把義大利和法國等歐陸選手和自行車產業吃的死死的,

如果傳統可以當飯吃, F1賽車就不要進化, 自行車騎木頭框也不錯, 鋼管車和鈦車無敵神話繼續傳下去.


但....總會有人不甘寂寞


如果你也想打破砂鍋問到底, 有很多寶可以挖


Bicycling-Science
http://www.amazon.com/Bicycling-Science-David-Gordon-Wilson/dp/0262731541


http://www.rivbike.com/article/bicycle_making/frame_materials

記得,想要贏,想要更快,想要更好,
就要學習要接納新的資訊和事物

十二年前,TCR 的slopping車架出來時,我也看不爽
五前看到Colnago CLX的後下叉,我也看不順眼
三年前看到Pinraello Prince的肌肉線條,我也看不順眼

但現在我都能接受了,並覺得他們都很漂亮.

若抱持討厭新事物的想法,其實是會失去更多
姆,弟剛上01時在某篇回文中也曾提出讓弟感到大驚的現象:01 談車講「質」,講「調」,講「感」過多,而講「量」太少(特別是剛性),更別提訓練。

響應一下,弟下週去地下室翻舊的 Tour 雜誌,scan 一下(應該還找得到),跟各位分享一下這些測試(如剛性等)是如何做的。

Vanden 兄的對科學測試與理論並行的觀點弟很支持贊同,這也是之前小弟丟一些書單的理由:讓真的有想知道,想瞭解的人,可以有個門路下手,而別老是把 blog 或網路大師的東西當聖經(無可救藥的反智)。

隨手先給張圖(Tour 2008/05),說明數字的重要。圖中的詞,有興趣的請自己上 google 翻譯。

可以看出,版上之前經常出現的板輪風阻,車子輕量,花鼓滑順的討論都是一些「見樹不見林」的東西。平地只要把大頭縮一縮,髖好好轉(4/30=13%),就可以比空氣動力輪(0.34/30=1%)多十倍以上的效果;上坡,車輕個兩公斤也不過快個 2%(=0.18/7.9),還不如練體力(91%)。瞭解這些科學理論與測試,可以省下多少訓練時間和嘴砲和為器材犧牲的小朋友!

Tour 除介紹器材,維修,訓練,飲食,路線,法律外,也做很多測試,不只自己在雜誌社有機台工廠有技師外,編輯群幾乎是自行車業餘精英(transalps, ötztal marathon, vattenfall 常見身影),或運動科學出身,跟選手廠商互動也很好。這些是國內只想撿別人便宜翻譯來做雜誌,賣風潮的人,可以反省借鑒的地方。

不過,把 Tour 提得太高,也不對。這基本上也是「廣告雜誌」(有半本之多,從零件到hotel到交友),號稱「公路車」的 Bild Zeitung。年年看,到了什麼季節該上什麼話題都猜得出來 Orz,梗說得都一樣,差別只是有沒有新產品。倒是 Bike 雜誌(登山車,同一出版系統)好一點點。

另外,Tour 許多科學測試的影響有時也過了頭,使得人選車完全以帳面數字導向(特別是 stiffness),而沒注意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這是弟在德國論壇上得到的感想。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jobinobi wrote:
姆,弟剛上01時在某...(恕刪)

看你分享客觀有內容~語文能力又強
期待你後續分享,讓我們多長知識^^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jay18 wrote:
看你分享客觀有內容~語文能力又強
期待你後續分享,讓我們多長知識^^


姆,兄太過稱讚,弟萬不敢當,天下高手何其多,有興趣一同參研是很好的事。
弟在國外時才深入接觸單車運動,這一年才知道台灣有單車熱的事(好像熱頭也過了 Orz),很多時候感到很抱歉,不是喜歡引用外文(書籍)臭屁,而是有時不知中文,很怕貽笑大方。打字也很累,但小弟很努力用中文書寫。
01 人口眾多,是個可以集思廣益的地方。事事無全面,能聽到人說 jobi 你在鬼扯,給予問題挑戰,是小弟的收穫。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