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心跳表需要購買嗎!!


不管 是不是專業或職業玩家

有錢好辦事,有的人就是有錢啊....花都花了 還需要理由嗎 = =

高速公路都有人亂灑錢了, 有錢的人 心跳表...算什摸......

買部心電圖設備掛在後面載著跑A可以啊.... XD
請問一下.....心跳表的心跳監測帶.....一定都是在胸前嗎???
呆呆月 wrote:
...提升耐力速度我朋友有提到說要靠心跳表!
讓自己隨時控制自己的心跳!....



我當初也是用這樣的理由說服自己買了心跳表
第一次戴時的確很新鮮,也真能監控踏速與心跳的關係,可以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

但是...回歸騎單車的目的,小弟只是要運動而已
所以,心跳表只戴了兩次,就讓它晾在那兒了

so...如果樓主想練車,的確需要

如果像小弟只是運動的話,這條錢就省了吧

願大家像風一樣~自由自在
回 32樓 ~~ 有人心臟不是長在胸部的地方嗎??

開玩笑的啦

但我看過的好像都是把測量的帶子戴在下胸位置,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怪產品能在別的位置感應心跳

很多跑步機用手握住就能測心跳了,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隨身產品
5D MarkII 用戶
團圓嚕 wrote:
我看環法賽的車手都會帶阿
不但有心跳表還有裝在飛輪上的功率計....

環法有很多選手是不帶心跳表的.....
後花鼓上的功率計好像只有Garmin - Slipstream (GRM)車隊有使用,他們的車錶還是GPS式的......

歐洲人不喜歡 Lance Armstrong ,除了他不是歐洲人外,車隊戰術和訓練方式太科學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話說回來;沒有實力,科學的 訓練方式和戰術 也玩不起來呀.......
collin chen
無意看到這個主題,把小弟的記憶拉回到七、八年前。
剛踏入職場時,便是在研發、生產心跳錶的公司上班,當時沒有任何經驗,卻也相當幸運的進入RD裡學習,所以,看到這個主題,便忍不住來回覆一下:

有朋友提到: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怪產品能在別的位置感應心跳?
沒錯,手握式感應心跳便是一種(恰巧就是我在那家公司的時期興起),不過,這方式必需雙手緊握住"感測握把",而且,如果手掌與握把的接觸面積不足,就容易造成讀出來的值錯誤、不穩,還有當時也發現到,並不是每個心跳正常的人,都可以測試出穩定的信號,當然,小弟的印象是停留在當時,這幾年科技的進步,或許已經不是如此了;至於有沒有其它的方式?早期的健身器材,都會利過一個很像耳機的"耳夾"夾在耳垂的位置(單邊即可),此種方式準確度極高,直逼醫療器材等級。不過因為如同一般"有線耳機",必需靠一條線連接到心跳錶,相當不便;還有另一種方式,我印象中某電子手錶大廠(C牌),曾推出一款手錶,只要將一根手指按在"感測區",便可以測得心跳,這個方式,我是沒有仔細研究過,不過猜測應該是面臨到與手握式一樣的問題,必需確實將手指按住感測區,不然也是容易造成讀出來的值錯誤、不穩。

至於好像有朋友提到干擾的問題,就小弟的印象,由於發射器(胸帶)與接收器(心跳錶)之間,是利用5KHz的頻率在傳送/接收,所以,干擾的情形多少會有,還記得當時只要把石英錶靠近心跳錶,就能讀出"60"的數值,當然這幾年科技的進步,或許已經不是如此了。

上述的好像離題了,其實心跳錶在國外,早已經風行許久,無論是騎單車、游泳、慢跑,都有人會配戴,國內這幾年因單車風氣盛行,才比較常見,而心跳錶量測心跳值、換算消耗多少卡路里...這類相當資訊,所以無法跟醫療器材相比,但也有著極高的可信度,當然這也必需看各廠牌的研發能力囉!!

因此,如果負擔的起,是不錯選擇!!(我不是來推銷,早已經離開那個領域啦...)
首先要跟有裝心律表的人說:你們是有智慧.肯學習新知識.能學習更高知識..與能向前輩學習是代表你自己地特質.對於沒裝心律表的人.我只能用一種心情來比喻:或許是井底之蛙罷在原地打轉之陀螺.兒不自知.會用心.心律表是一種高科技.產品.是給進步跟有頭腦的人用地..... 公路自行車是一項以有氧耐力為主的運動。終點前的衝刺固然精彩地展示了這項運動爆發時的美,但即使是最優秀的衝刺型車手,也要先緊跟主車群熬過漫長的賽程(世界杯賽每一站均長達200多公裡),才可以在終點線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說,有氧耐力是公路車運動的最基本要素。要提高公路車的運動水平,首先要從有氧能力著手。

有氧運動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從幾十分鐘到十多小時不等。在這段時間內,運動者做功的功率比較平均,運動強度和心率之間有緊密的關系。他們之間關聯的計算方式有很多,最簡單的一種是按最大心率比率來計算。在正常情況下,每個健康人在運動時能達到的最大心率是相對穩定的,按照年齡可以大概估算出來。方法是用220減去自己的年齡,得出的就是自己最大心率的估計值。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所以此估算值和實際值有一定偏差。現有的比較精確方法是進行實際測試,記錄下受試者運動到極限時的心率峰值。由於條件限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做類似的測試,這時220-年齡的方法是一個偏差不至於太大的原始參考點。

根據運動者的最大心率(下面表示為HRmax),運動強度可以分為5個區:

HRmax 強度區 描述
50%-60% 1 恢復區 輕度運動,可用於熱身和訓練中和之後的恢復
60%-70% 2低強度有氧區 中度有氧運動,運動能量來源以體內脂肪為主,能有效減肥。
70%-80% 3高強度有氧區 較強有氧運動,肌肉內糖原大量分解消耗
80%-90% 4無氧區 大部分肌肉處於無氧呼吸狀態,乳酸大量堆積
90%-100% 5極限區 個人運動極限,會對身體系統造成嚴重衝擊,此強度下的鍛煉要十分謹慎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強度和心率的量化關系因人而異,上表是大致的參考,要做到精確,必須對個人情況獨立分析。3和4區的分界,被稱為乳酸閾值,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後文會詳述。

公路車比賽中,運動員大部分時間工作在2和3區,理想的狀態是工作在2區,因為這時肌肉中的糖原消耗少,疲勞感因而較輕。但比賽可不是郊游,每名選手都必然盡奮力爭先,此時實力的分冶就在同一絕對強度對不同選手的相對強度之差上。毫無疑問,保留余地越大的選手,勝利的機會就越大。因此,公路車訓練的基本點就在於提高運動員2和3區的輸出功率上。在2和3區,特別是2區的訓練應該占訓練總時間的大部分。2和3區的運動能力是運動水平的基礎,基礎越牢,能夠達到的水平就越高。在訓練時,蹬踏轉速應該是穩定在效率最高的轉速上,一般平路為90轉/分,爬坡為75-85轉/分左右。

在打好了基礎之後,怎樣進一步提高呢?氧氣是有氧運動中機體產生能量的氧化劑,運動員攝取氧氣的能力越強,能量的供給就越充分,成為高水平耐力運動員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超強的攝氧能力。衡量人攝氧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最大吸氧量,簡稱VO2max。一般成年男性的VO2max約 40-55ml/min,成年女性則為30-50ml/min左右。而目前活躍在賽場上的Lance Armstrong的VO2max是驚人的85ml/min,五屆環法冠軍Miguel Indurain 更高達89ml/min。強大的攝氧能力可以讓運動員對比賽中接連不斷的高速突圍,高聳入雲的山坡應付自如。所以自行車被形容為“腿和肺的運動”。

提高VO2max比較有效的方法有兩種,兩種方法都很辛苦,但收獲也是巨大的。
這兩種方法一種是“靜態”的,另一種則是“間歇”的。
“靜態”的方法是:在充分熱身之後,運動員在3區上端,即前面提到的乳酸閾值附近持續工作一段較長時間(20-30分鐘),運動過程要連續均勻,盡可能不作任何停頓。蹬踏的轉速在90轉/分左右。

“間歇”的方法是:在充分熱身之後,將訓練分若干單元,每個單元分為兩個相等的時間段,一個時間段至少為3分鐘,最多不超過5-6分鐘。運動員在極限區,大約為最大心率90%的點持續運動一個時間段,然後休息一個時間段,然後緊接下一個相同的單元。要注意的是休息應該是積極的,即放慢速度,減小阻力,而不是停止運動。每個單元的長度和一次練習的單元數量視練習者運動水平而定。可以先從3分鐘一個時間段,即運動3分鐘,恢復3分鐘,2個單元開始。和 “靜態”的方法一樣的是,練習過程要連續,不能停頓。不同的是“間歇”法的轉速要稍高,應在100轉/分以上。

上述兩種方法對提高VO2max都很有用,在此基礎上,“靜態”的方法還對提高肌肉的力量有幫助,而“間歇”的方法則更能提高心肺能力和恢復能力。這兩重訓練方法,特別是後一種,必須有良好的基礎才能練習,不然的話身體會承受不了,不能在指定強度堅持預定的時間。即使是高水平的車手,第二種方法也要慎用,一星期最多不能超過兩次。此類練習,應該穿插在2和3區的練習中,平時的訓練仍應該以2-3
前文提到:
方法是用220減去自己的年齡,得出的就是自己最大心率的估計值。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所以此估算值和實際值有一定偏差。現有的比較精確方法是進行實際測試,記錄下受試者運動到極限時的心率峰值。由於條件限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做類似的測試,這時220-年齡的方法是一個偏差不至於太大的原始參考點。

這點一直是我的最大疑惑,因為我的心跳比較快,平常騎車都會超過最大值的80%,也就是進入無氧區,但是我並不會累積肌酸,上個月參加塔塔加,上坡大都是在150-165之間,已到最大值的90%,偶而下坡會降到135-140之間,但是5小時全程幾乎是上坡,我也不會感覺不適,呼吸也很順暢,想知道前文提到的實際測試,在哪裡可以做,因為如果按照一般算法,我應該連騎快一點都不行

PS:我用過兩款心跳表,都一樣
fibisandy wrote:

PS:我用過兩款心跳表,都一樣



不知大家有沒有懷疑過心跳表的「心跳數」不太準?我就一直懷疑我的suunto錶心跳數比「實際心跳數」多15~20的數值(這有實際測過),所以大家有空不妨驗證一下。
macted wrote:
知大家有沒有懷疑過心跳表的「心跳數」不太準?我就一直懷疑我的suunto錶心跳數比「實際心跳數」多15~20的數值(這有實際測過),所以大家有空不妨驗證一下。


我有同感
在出發前我的心跳就已經約100了 那..如果想要燃燒脂肪的區間 我似乎不太需要運動了
我也曾懷疑過心跳表 但有次測試坐著的心跳 倒是還滿正常的 (7x)
所以我想是否是高的心跳測不太準... 這部分我還沒有測試過

我是用Sigma Onyx Fit
你的是Sunnto哪一款?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