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傷身就是北高,雙塔那種長時間距離,曬跟體能的磨耗,是挑戰但不一定健康
一般來說,沒有跟人輸贏的話,要速度舒服的騎,電輔開中等會比最頂級的車還快的多,你等於少花6~10倍的錢拿到一台頂車,缺點限制續航3hr內,其實對你來說應該是很夠的
電輔車能夠幫助你到達原本不太可能去騎的路線(太硬)路線多元,因為吃電也不用太特意裝備輕量是最佳的省錢
不要以為電輔車就是偷懶車,能偷懶也能認真騎,你加買一個功率計就能認真騎了,而且是舒服的認真騎.
腿力不夠,電力來湊,能體驗選手的速度快感.又能低成本購車.大大增強遊戲體驗.你也比較會想出去騎
大部分人排斥電輔無非是覺得後續保養費用(電池)比較高,或者怕太偷懶,或丟臉(花大錢買外觀看不出來那種,只是花智商稅),其實這三者都是想太多,電輔電池單價不低
但公路車消耗價更高,偷不偷懶是自己決定的
丟臉更是想太多,沒人在乎你騎什麼,除非你是正妹,露球那種....
"老人家運動健身用! 登山車or公路車?">
另外請問你是自已獨騎,還是有同伴(會騎公路車)可指導,如果這個年紀獨騎要自登山車轉公路車的安全風險非常高,"老人家運動健身用! 登山車or公路車?" 中有一位年齡與你相近也是登山車轉公路車,就是有友人陪同與指導並騎乘寬顆粒700C胎的公路車(有點類似城市休旅或礫石車)才能安全轉換。如果獨騎無同伴說明及指導則風險相對很高。
若希望將來能騎的遠一點,高一點。如果現在是騎26吋登山車,可轉騎輪組29吋的登山車,騎乘效率較26好很多,困難地形通過能力更高更安全,只要車架尺寸選16~17吋就可以。
公路的車架拿來改平把是OK的,但平把車架改彎把並不OK,你說的這台2023 contend AR 是台灣出嗎,因為印象這台國外才有,這台是把DEFY跟TCR 兩個優點集合再一起,其實3台都差不多噱頭而已
就想像 TCR DEFY cotend 都是同一台車就對了,因為都可以靠微調去調整 差別只在變速器跟輪胎..
2023 contend AR 如是台灣 價格2萬左右覺得可以買,但是如果還能找到 contend 2018 SL 2 會更好,因為沒有碟煞會更輕,重量跟碳纖帶碟煞的DEFY差不多,重點比較沒有鎖死問題,如果你走的路線自行車道上下橋牽引道下車道都用牽的就沒差,但有要下坡最好別碟煞會鎖死,因為牽引到的路的磨擦係數都很低,他設計就是給你用牽的不是騎乘,如果你下坡用騎的又用碟煞會很危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