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coonf wrote:
Shimano 10...(恕刪)
回顧 105Di2 一年3000km使用心得
優點:
1. 變速比 105 機械變快 0.3 秒以內
2. 一年來沒微調過後變,變速依然精準
3. 站著騎也能換檔
4. 結合碼錶顯示檔位
5. 手腕受傷也能變速 (剛好最近手腕扭傷,機械變操作會痛,電變輕按手腕無負擔!但騎兩年車手腕也才受一次傷

缺點:
1. 貴
2. 有一次我開車載出門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要騎的時候才發現沒電了.......

感覺錢拿去買電輔差異比較大

(一個是變速系統,一個是動力系統,不能類比)
我個人的心得是彎把車用不用電變對騎乘感受差異並不大,105di2電子變速操控確實有一些方便之處,但我也常騎我的105機械變,變速控制一樣流暢(出門前後變有調好的話)。而且今年機械變也出 12 速了!
如果錢想花在刀口上,同級機械變跟電變的價差拿去升級別的東西也許效用更好?
tycoonf wrote:
Shimano 105...(恕刪)
原 Defy Advanced 1 2023 105 Di2 PR2 輪組 + Fondo1 32C 外胎騎了一年5K後,還是把它升級成 SLR1 36mm 框高以及 GP5000 28C 外胎了。主要原因是跟車的時候起步"相較於別人"太耗力了。
PR2 + Fondo1 在今年參加美利達百 K 也是能總時間四小時15分騎完,但整個路程紅綠燈很少,所以起步耗力的問題不大,然後因為我爬坡很弱雖然我才72kg,所以我爬坡不會去牽拖輪組重的問題。
11月TWB北高跑去跟了一個均速 31 的艾肯車隊九十公里(表示行進時都是 35km/h 以上,那天沒什麼風),因為紅綠燈比較多,起步太耗力的問題變得很明顯,每次一起步前車三兩下速度就帶上30以上,我拼了老命踩才能跟上,速度上去後巡航就比較好跟,雖然他們都是要騎西三塔六百K的強者,但如果他們從 0 到 30提速那麼快也跟我一樣耗力我覺得是不太可能,除了他們是神腿之外,輪組、外胎一定有差,所以就開始爬文研究輪組輪胎升級。
爬文過程謝謝 01 廣大車友前輩的經驗分享,TONY1978 大的經驗很豐富,其他車友前輩對各種輪組、外胎、胎壓、胎寬的分享也很受用。
以我願意花費的預算,我認為我弱弱的瓦數升級到 SLR1 就可以騎很久了,剛好升級完路上遇到 CADEX 輪組車友一起騎了一百二十多公里,CADEX 又更會滾,而且他還只是 new high load 外胎,不過 CADEX 牌價88K,等自己 FTP 破 220 再升級做獎勵

SLR1 36mm 框高 + GP5000 28C 夠我騎很久了。所以預算夠的話,一開始買 DEFY ADVANCED PRO 1 是一個可以騎很久的規格了。PR2 拿來練功不錯,跟綁沙包練腿力概念類似,PR2 能踩得快,升級輪組後一定更輕鬆。
這是我有過的三個輪組,兩組都是成車配的
Oval 327 C夾鋁框,我目前的配置總重 2647g,前輪 885g,後輪1140g,Maxxis new high load 700*25C 170g,Maxxis pursuer 700*25C 外胎 280g,兩個 Maxxis 內胎 86g。這組輪組加外胎牌價大約是 $7,000。
Giant P-R2 碟剎鋁框有框勾無內胎,我目前的配置 3073g,前輪 923g 後輪 1200g,Giant Gavia Fondo 1, tubeless, 700x32c (33.5mm) 445g,前後補胎液 60g(估計值)。這組輪組加外胎牌價大約是 $8,000。
Giant SLR1 36mm 無框勾碟剎碳框,我目前的配置 2192g,輪組 1442g,GP5000 AS TR 28C 345g,前後補胎液 60g(估計值)。這組輪組加外胎牌價大約是 $44,000。
難怪去年剛買Defy我覺得 Defy 比 Fuji 重拖,原來輪組重了 426g,但當時的測試總功率相似,應該是巡航跟下坡時 PR2 比較會滾。
不過 PR2 + Fondo1 32C 改 SLR1 + GP5000 28C 卻輕了 881g,這個重量差異可說是顯著,難怪換完起步加速立馬有感,輕快非常多。多花這三萬塊買到的輕快感是否值得,我覺得如果跟電變取捨的話,我會先選好一點的輪組。
tycoonf wrote:
原 Defy Advanced...(恕刪)
恭喜換新輪.SLR1 好脫手流動性也高.隨時想升級也很方便
以無內胎來看.Giant SLR1 重量大約 輪組 1442g+(GP5000 AS TR 28C 345g+ 無內胎氣嘴5G+補胎液體30G)X2=2202G
以差不多價格.國產輕量的胎框, 45高.重量大約1280G+(162G胎+TPU19G)x2=1642.相差560G
有內胎會比較輕.但是少了無內胎的安心感.跟舒適
我建議可以一半一半.後輪比較不好換胎的部分使用無內胎. 前輪很好拆裝使用有內胎.這樣還能偷輕280G.
前輪使用OPEN胎因為胎壓較高.也不太容易破胎.
大部分破洞主因,都是前輪輾飛尖刺.後輪在壓下去.這
時候前OPEN.後無內胎就派上用場了
順便前輪低風阻.後輪低滾阻.高剛性各取優點
也不用無內胎戰有內胎.你可以通通要.車包放一條TPU 19G有什麼萬一也是前後通用
公路車不是前後雙驅.就算前後輪不同高 .不同寬.不同胎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搭配自由可以參考看看
以公路車來說.前後輪的需求其實不太一樣.按道理來說應該也要設計不同才對
前低後高這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其實胎寬跟胎類也是一樣.
沒必要缺拘泥一定要用相同的設定
遇到不少車友都會問.你前後不同胎23C/25C 還不同品牌..不會有問題嗎? 剎車之類的...
這樣就有問題那前160MM 後140MM碟盤設計的公路車不就也要出事了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