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ya wrote:
騎了10多年車也換了快10輛車,體能已不勝以往
換車又不會讓你進步, 只是享受不同車架的調性.
說體能不勝以往? 也要你一直有在練車有心把自己推到極限.
體能退化, 往往並不是因為年紀漸長, 而是你沒認真鍛鍊.
每週能多騎一趟, 就能進步了, 還什麼不勝以往.
身邊車友有在持續鍛鍊的, 即使到50幾歲都還是車隊火車頭.
整路40up帶著大家衝.
我雖然沒有魔鬼訓練, 但每週都安排固定的時間練車.
每週爬一兩趟家附近的小山, 一次100~200K的長程.
還有空就多練一趟, 沒空就去跑操場, 長假就天天操.
去年健檢, 跑運動心電圖到第七階還沒達到最大心跳.
檢查室人員叫我別再跑了她要下班了, 說我已經破了院史30年紀錄.
哇~假日老騎士就能破紀錄, 台灣人體力是多差啊?
我還先天貧血不用服兵役.
活在臉書車友的各種神紀錄中, 只覺得自己很弱....
年紀漸長, 並不妨礙體能的進步, 但還是有影響.
1.疲倦度真的有增加, 過度練車後, 會很早就想睡覺了
2.錯誤姿勢導致的運動傷害會很快浮現
3.退乳酸速度變慢, 需要更多緩和/拉筋/按摩復原.
4.耐震度下降, 車太硬調腳掌會傷到, 我已經淘汰所有23c外胎.
Defy跟TCR我都有.
說Defy比較舒適我並不認同, 這兩台本來就都不是硬調車架.
舒適度還是胎壓先決, 輪子越寬越舒適.
胎壓能調低, 車架影響就沒有很明顯, 連鋁車都可以不顛了.
至於頭管的高低不同, 墊兩個墊圈就一樣高了, 龍頭反裝也有一樣效果.
witszu wrote:
再說,如同緯兄說的,沒貼成績或是路段排名
公路車運動並不需要很好的柔軟度.
無論手腳的伸展都不需要拉到極限, 我手掌只能過膝時就能夠幾乎全程下把了.
最近才為了避免跑步運動傷害, 才拉筋到能觸地(該死的足底筋膜炎)
就算趴到底的計時車, 也並沒特別需要柔軟度.
趴低趴久吃的是設定, 柔軟度不用很好, 甚至核心都不用很強.
不能趴, 只因為你設定錯誤, 設定成功你也能趴.
說到路段成積, 這幾個月有在使用Strava紀錄一些常騎路段.
跟男歷史前10名都有極大差異到懷疑人生.
看人家100瓦上下也能有驚人的速度, 實在匪夷所思.
很多紀錄高懸多年無人能破, 不知真假?
反正我自己每一趟都是可笑的140均瓦上下, 任何路段都跟排名無緣, 遑論登山王.
平常在飛輪車上踩都還有250瓦, 實際騎乘數據就不漂亮了.
75公斤的體重爬坡段討不到半點好處, 平路段領騎被人家大車隊碾壓orz
只能不斷破自己的PR自high.
疫情關係最近大多時間都在無聊的飛輪車上度過.
沒有驚世駭俗的鬼神數據能秀.
雖自從2009年練車至今不曾間斷
但我覺得自己心肺並未超人一等, 光臉友就一堆比我強.
可是放在普羅大眾, 放在同齡人口中, 我就算蠻強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