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en_ku wrote:
請問如果是像mavi...(恕刪)
皇天不負苦心人 wrote:
車體負重:68公斤
胎壓120psi
測試時速25K/M
剎車力道:30N
連續剎車60秒後再放掉10秒鐘
連續十次,整個測試時間約為700秒鐘
請問30N的煞車力道是指夾器施加在輪圈的力道嗎? 為什麼是選擇用30N來測試呢?
Fair Wheel Bikes不久前有發表公路車夾器測試(原文連結),他們使用的測試條件中,煞把端分別施力30/60/90磅,即使是槓桿比最低的Campy SR單軸後夾器,在煞把施力30 lb,夾器輸出的力道也有22 lb=98 N。
我好奇的是30N的力道在實際騎乘算不算很低的煞車力呢? 小力道長時間連續煞車和大力道短促煞車(我個人覺得騎公路車的人在安全許可的條件下,都應該熟練後者的煞車方式),何者對碳纖輪圈的考驗較嚴苛? 皇天兄如果有做過大力道、短時間(<3秒)的測試,希望也有影片可不吝分享!

另外,我建議測試中要考慮空氣對流散熱的因素,車速快時迎風的前輪散熱也會較快,所以有人建議用較高的速度下坡自有其道理,但使用煞車要有較好的技巧,例如煞車點放、前後煞車交替使用、進彎前在短時間內減速、不要長時間煞車。影片中的電扇不確定是在吹輪圈或是吹人?
最後,煞車塊也是影響輪圈溫度的另一個關鍵吧,有了耐熱的輪圈,如果有工作溫度低的專用煞車塊更多了一層保障,皇天兄服務的廠商(到底是那一家嘛?

不能算大,但這是模擬下坡車友含住煞車時的狀況
這測試在該實驗室稱為耐溫測試,想了解不同框體在同煞車片同條件下的耐溫狀況
當然你說的另一種大力煞的也測過,它們是指煞車距離測試,就是用20/25/30/35/40不同時速,用最大力讓它急煞所需的距離及瞬間溫度
為何會拍耐溫測試,因為煞車距離測試通常會過,只要那個框體TG點夠高(190度以上),否則要過關不難(因為我們測試在40公里時速下急煞,表面溫度約在185~193),當然如果廠商耐溫點比較低,就不可能送測
我們測試後分析,open框除了怕高溫外,最怕的是持續高溫,以我們為例,tg點是190,在急煞時溫度到192也不會燒框,但如過連續兩分鐘190度,就很容易有開框的問題了,因為碳纖維材料是種複合材料,是碳纖維絲跟樹脂的結合,耐溫主要看是用什麼tg點的樹脂(當然tg越高成本越高,成型條件也越高),當樹脂在連續高溫下就可能產生分子的變化及軟化,長時間下來就容易形變了,所以才建議車友還是要有好的煞車習慣
急煞就比較沒這問題,因為只是瞬間高溫
所以我們說,廠商不怕會騎的車友,怕的是不太會騎的,因為會騎的都比較少長時間煞車,不太會騎(如我)就比較愛含著煞
當然煞車片選擇也很重要,廠商大多會要求只能用自己的不是沒有原因,我就拿過台灣某大廠的去測試,第二輪就掛,但不是它們的不好,而是溫度一下就飈到破表,一分鐘內就燒框,一分多鐘就開框了,但若用它們自家的就比較沒問題了(所以車友還是別太鐵齒)
我們還是小公司啦!如果大家對輪圈有興趣可以私訊給我,有機會到台中來可以來我們工廠走走,我很願意跟大家分享,大家都愛這產品,目標就是把這產品越做越好而已
又轉而跟小索買了一組登山向的鋁輪...
不知道是不是煞車邊的處理技術有差
我用的那組框
根本不用擔心長煞燒框 或是急煞燒框有的沒的問題
只擔心它煞不住
因為就算按到底
就是吱吱聲但煞車力道出不來
不論是給大之前給我的藍色煞車塊
或是swisstops的黑王子
還是原廠附的軟木塞
那煞車力道都非常悲劇
不要說比較常騎的五股觀音山 還是風櫃嘴之類有s型陡坡
前幾天去花東一些長緩坡
滑行過30km/hr 要減速就心驚驚
所以這組輪組不管配什麼煞車塊
下坡如果不一開始就控在30以下
就有噴出去的危險
問題是公路車要三不五時壓在時速2x
說不用含煞車 不用頻繁點煞 點煞到根本是含住
我真的是不信的
也許是技術不到 也許是框體本身就只有這種表現
當然我不能否定這組板輪在平地帶速度
跟上坡抽車時那種輕鬆愉快的省力感
重點是
花了萬把塊的輪組
在下坡時被迫要把速度降至比平路均速還低
我覺得這根本不是這類型產品
應該要有的表現
我個人下坡也不愛衝快
但是40km/hr的基本保証也應該要有吧
安全起見下坡20 那下來牽不就更安全?
所以不管什麼燒不燒框
煞車性能好壞 制動力的表現才是重點
等小索的輪子來了再回山上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