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找車手試車和電視找名嘴評論不是依樣嗎拿了通告費還會講壞話啊車手的感覺跟常人不同吧要找到依台自己鍾愛的車跟找女朋友有些類似要有些眼光 有些機運 有一些本事 還要有點鈔票缺一不可車還是多騎多試名嘴跟車手的話聽聽就好
erictsai3737 wrote:這本雜誌基本上只能算...(恕刪) 你說到了台灣單車雜誌問題我個人認為1. 專業度不夠2. 遊玩文不夠歡樂3. 置入性行銷太多又內容淺薄其實,這本算好的日本長野幫把自身的經驗貢獻出來,的確提昇了水準很多
沒這麼差吧台灣雜誌由於閱讀人口不足,本來能看的就沒幾本能翻譯一些日本來的內容,已經可以了內容深入度跟預算還有用心程度有很大掛勾好的專題還是有的,只是沒誠意的灌水業配文出現的機率太高了音響...機車...汽車...哪本雜誌不是這樣呢
還是廣告中的那台比較好~~~這是形象~意識~藝術的!!雲端事務機~~~嬰兒車!!好與不好真的是見仁見智~~~永遠討論不完!!難怪有些老闆會一直換車架~~~感覺好像很"好鴨"又"炫耀"但是據我了解發現老板是要自己以身作則~~~先自己花錢來測試唯有自己騎過~測試過~才知道名車性能的差異有唯有這樣才可以告訴消費者若雜誌所寫的就是所謂的"專業" 也可以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那他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呢?那些車手除非有廠商贊助~~~不得不騎該廠商的贊助的車的話請去私底下問問那些車手~~~他自己最想買的車或認為最好的車是哪一台?那又保證每一位職業車手的回答又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需求與價值觀需求與價值觀~~~~~> 品牌> 塗裝> 設計感> 專利> ISP / BB30 / BB86 / 加大頭碗 / 奈米碳纖纖維 / LUG接管等等.....> 專業機構測試發表車架的評比:1.側向剛性 lateral stiffness2.五通剛性 BB stiffness3.前叉側向剛性 lateral stiffness of the fork4.車架/前叉重量 weight of frame/fork5.前叉舒適性 comfort>實際騎乘的感受>名將或大賽的加持>限量的效應太多了~~~~說不完......你說呢?~~~~~該怎麼評? 沒有絕對>>> 只有相對的
我想這真是"菜市場車"的宿命....當擁有的門檻低,擁有的價值感/優越感就會不那麼高.....對於雜誌評論會有兩極化的反應是正常的....我相信Giant在頂級車架上是愈做愈好....且性能上也是無庸置疑的...但問題是出在,整體的品牌形象在消費者的眼中還是*CP值很高*平價國民車*菜市場車*最便宜的環法車架*塗裝單調舉例來說,TCR Advanced 1,2,3都是一樣的車架時,消費者就會很聰明的去選擇消費門檻最低的Advanced 3...於是菜市場車就形成了...當大家都是一樣的車,擁有的價值感就會降低.....(雖然我不否認TCR Advanced是好車架).....也許這麼說吧...當Advanced 都這樣"大量生產"到消費者手裡....對於品質堅持的態度,是否還能嚴謹如一??當產品的市場區隔不足,與"頂級"就會造成落差....而一般人眼中的"頂級"...還是不脫義系..德系..甚或美系的手工車架產品吧!!這些產品有個特色,就是最頂級的產品的獨特性與稀有性....這種獨特性與稀有性是不隨便下放到低階的產品的....對與品質堅持的態度....頂級絕對是不一樣滴....因此或許有些人會想...既然不是"頂級",怎配擁有雜誌上所說的溢美之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