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使用ZIPP 303的心得

請問為何大家都在討論Zipp的輪組呢?
Reynolds的輪組比起來在輕量化上不是更好?
因為個人最近在看輪組,
DV46UL T似乎是個好選擇?
我倒想知道 LW 的幅條真的有張力嗎?

照外觀看它的結構,LW若要以"拉力"作為輪組剛性的來源,那麼一體成型根本就不可行(你要拉哪裡?)

因此,我的猜測,LW的設計是比較接近刀輪,只是他是"幅條極細"的刀輪。

這樣感覺比較通,照這看,LW的SPOKE幾根,根本不重要,夠硬的話三根也行啊!

還有 MAVIC 這種 Low Tension 的 Spoke 設計,都跟國產編輪大相逕庭。


所以,我不認為 LW 可以用作國產編輪的結構典範。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我倒想知道 LW 的...(恕刪)


你說中了...2010歐洲展初揭露



明年LW前輪剩8根...
aquarous wrote:
你說中了...201...(恕刪)



只要幅條做的夠強,我想,幾根都可以 . . . (該不會未來真的剩三根?)

不過他那個 Flange 真的做很大,想必是為了提供SPOKE更好的支撐所致。


車友測試的四刀輪,他說整個剛性也是很好,所以我才對於輪組剛性要由"拉力"來達成這件事整個改觀。

之前跟輪組研發人員聊,他們也很佩服大廠的思維真的不同。

台灣只能在鋼絲、外圈、NIPPLE上面想方設法的同時,他們已經完全不照這本走了。



另外至於低風阻,恐怕是很艱難,因為風洞是國家級預算的東西,台灣...是有啦,但不夠大

ZIPP 是個輪圈廠,強項在輪圈,當然Build 也是有下了工夫,但那個還不算是他們的強項就是。


反觀國內,說真的,要是真的能把輪圈做好,也就夠了啦....
www.cycliving.com
LW的幅條~還是在利用碳纖維的抗拉特性,這應該也是所有使用幅條或鋼絲輪組的不變定律!所呈現的是從花鼓>幅條>輪圈的整體剛性,前後輪在力量傳遞順序應該是相反...可參考新款LW8根幅條的位置有何不同

LW獨到之處應該是充分利用了複合材料的特性,將輪組的三個不同組成黏在一起,使力量的傳遞近似於一體式結構。個人看法是LW可看做最接近碟輪結構的理想設計,至於刀輪,除刀板的抗拉特性外,還利用其中空結構增加抗壓能力,與花鼓及輪圈成為一體式結構...關於結構嘛~印象中sturozech1有花不少時間研究,幫JAY模糊的印象補充一下吧

如果LW的實心幅條夠硬,用力抽車會應該會馬上斷給你看,這是材料特性!

至於風洞,對於輪組,不用一定要大吧?使用等比例模型測試,應該就對設計及資料收集上就有一定程度的助益,該投資的還是要投資,有了風洞,相關的分析軟體及空力方面的專家,國內自行車產業有多少這方面人才,個人是很好奇,而ZIPP剖面及表面可減少空氣摩擦的高爾夫球面設計面又是精算出來的結果,據說構型角度都有專利...

PS:版主的BLOG可否提供?感謝~如同前面網友提到,標題都讓人期待,終於有人能直搗核心,可下文是.....版主加油呀^^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個人認為

LW 可以用作國產輪組的結構範模

自行車前進最大的阻力是→人,最大的助力也是人

降低輪阻的風阻有差嗎?有,如同換陶瓷培林有差嗎?也有

但是有差很多嗎?沒有,如同國外廠輪VS國產輪組,有差嗎?有,差很多嗎?並沒有

2年前根本想不到現在國產萬元內鋁輪殺近1300g,2萬內板輪也貼近1000g;開始期待1200g&900g




























要表達的是→其實許多相近的產品但價差卻天壤之別,當然結果是小朋友永遠不夠

一般眾所周知設計大多為張力輻條,另有非張力輻條〈但也得承受應力〉即可朝向少數結構

這部份許多台灣廠商已經在研究中,相信不久即可面市;許多產品強調的數據/品牌/都很迷人就為了迷惑消費者買單
是有某本雜誌介紹過,LW的幅條斷掉時,輪圈會往軸心"凹陷"。

而一般編輪斷幅條則會造成偏擺,但不管往哪偏都不會往軸心凹陷就是了。

碳纖維本身的確是以抗拉力作為材料的特性,但這是材料特性,並非"輪組的結構特性"。

也就是說,輪組不一定要把輪圈往花鼓"拉緊"才能產生剛性出來,所以我以刀輪舉例。

不知道有沒有真的把LW弄斷幅條的人可以來證實一下


至於風洞,若不能1:1的把東西放進風洞測試,在物理上是有很多不便跟誤差的,這只能期待國家投資了~

但我相信,除了風阻以外其實應該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發的。


(例如碳纖維幅條,要怎麼解決跟花鼓、輪圈接合的問題?)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是有某本雜誌介紹過,是有某本雜誌介紹過,LW的幅條斷掉時,輪圈會往軸心"凹陷"...(恕刪)

這是結果,可發生過程的影響機制及順序是?這應該要釐清,況且金屬幅條與碳纖幅條的降伏強度不同,超過降伏強度的破壞型態也不同,過大的力量會在結構脆弱處造成破壞,這才是"輪組的結構特性",從頭到尾大家都是在講輪組的結構呀

不論是抗壓還是抗拉,輪組的結構都不是靠幅條硬度哦!該有的基本觀念要弄清楚,延伸出去的方向才不會搞錯,輪組的結構基本上就是結構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要分開講要或在一起講都可以,是不會改變輪組該有的力學行為,不用實際去撞斷LW就可以知道結果了

1:1風洞^^"
就連更燒錢的航太工業都沒有從一開始設計就這樣做..無需想太多

PS:後來想想~差點被你誤導,自行車產業是需要多大的風洞...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幾乎所有的產品好像都是靠著相差一點點的技術在支撐
有好一些,賣貴一點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
國內的廠商如果能推出突破性的產品,我也是非常期待的
不過研究的本質,應該搭配著理論的基礎,而不是依照某些產品的類型製作
如只是這樣,對岸的人比我們強的多了!
就像某廠的碳鋼絲,不是有些人就仿出來了

SUNRIDE wrote:
個人認為
LW...(恕刪)
編輪編到怕!!!@@ http://blog.xuite.net/sunnysoap/990
好一些,賣貴一點當然是理所當然

問題在好一點,賣很貴,差一些賣么壽貴,差那一些還要職業級才能感受

更離譜的是沒較好卻較貴相信你也看過這現象例子不勝枚舉,真是周瑜打黃蓋

以LW做為模範,並不是要COPY,而是樂見這產業有個老大,如同SONY製定規範,產業面才會成熟

因為CARBON輻條/花鼓/輪圈接合早已不是問題,就我所知要做出比LW更PRO也不是問題,問題在後端&保固

還有市場接受度問題,LW的高價包括後端&保固這方面,市場接受度也經營成形,台灣製造比LW更PRO賣多少能開拓市場

因此,若能有產業規範,如同DVD規格,不會各唱各個調,像現今傳統輪組市場般-設備取得容易,大家都能上手維修,這樣才能普及




























有專利/有規範/有老大不見得是負面,因此產業能正向發展才是消費者的→阿-福氣啦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