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xlot5475 wrote:賽段的彎道、估計集團的時速、自己的特性、體重等等,豈是用"爬山都用40-58"能一言以敝之 ?...(恕刪) 拍謝齁~~~小弟是說"大多數人都是使用40~58來爬坡歐~~~",不是爬山都用40-58""您的解說很到精闢,也切入重點,但是小弟想說的只是一個概念,"框的高低跟爬坡沒有絕對關係"對於集團或個人或是賽段來說輪組的選擇是非常多向的,如要針對每一個的變項來討論的話,可是討論到民國100年也講不完~~~~
Lanxlot5475 wrote:談到選手選輪的話,那...(恕刪) L大,業餘選手選輪是個大學問,職業選手選輪就簡單多了!贊助商提供的選擇通常只有4~5種搭配!無論選手或輪組愈高級愈單純~真好!peace
火疾風 wrote:A框高 重 幅條短 ...(恕刪) 當然是框高且輕的好, 會比較全能問題是這種框都很貴, 而且耐用度存疑......仔細看的話裡面有幾個很強的全能框....shimano wh7850 c24 tu (管胎用)mavic cosmic carbon ultimate不管是空氣力學, 輕量, 或者強度....都有很高水準
每次討論到輪組就是有很多人觀念轉不過來不管哪家廠商設計輪組強調的都是:低轉動慣量:加速快、爬坡輕鬆低風阻:維持速度較輕鬆高強度:傳動性能好不容易變形從來沒有任何一家廠商會用高慣性來當作賣點要高慣性就去找最低階的輪組和最重的外胎外胎輕量化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轉動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