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台北市哪裡有Fitting的好店家?

elvisbar wrote:
這年頭許多消費者卻反而覺得不收錢就沒人信?不收貴一點就不專業?
...(恕刪)


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嗎
其實我覺得版大如果真的認定自己的車架太小的話

就不要再花費一次FITTING微調的錢來做有限的更改,

並準備好換車價的大概預算,去找一家提供FITTING並有車架選擇的店家,

這樣不僅可以省下一次FITTING的錢,也才能真正找到適合的車子


以上為個人經驗提供給您參考
larryliu wrote:
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嗎...(恕刪)


基本上如果知道fitting的結果對或者不對者
多半 已經有著相當了解了
可能也不太會去找人做fitting
而專業fitting中所謂的專業是什麼?這可能又是很有趣的問題
之前看過了幾個找專業人士做的fitting,只能說騎乘者本身
並沒有覺得比沒有做之前更好騎,甚至有些還更槽
elvisbar wrote:
...(恕刪)... 老實說,目前台灣我聽說過的要收費的fitting
沒有一間是讓我信任到願意花錢的
一來沒有醫學或是運動相關等背景
二來他們所謂的"建議"也缺乏職業等級車隊的背書與驗證
基本上,個人認為他們根本就不應該以"專業fitting"的名目收錢
了不起收個"器材使用費"還合理一點

況且,大部分店家fitting都是不收錢的
這年頭許多消費者卻反而覺得不收錢就沒人信?不收貴一點就不專業?


難道要專業就一定要科班出身的才能叫做專業嗎??

小弟看過粉多科班出身, 也考了所謂的專業證照, 結果一點都不專業!! ...

反而一些人因為不是科班出身, 結果是更專業!!

我個人是覺得看一個人的做事態度跟認真的程度, 加上聊過之後再下判斷會較為妥當, 只看學歷, 粉容易誤判, 地雷不少!!

再者, 開車店的老板或師傅, 科班出身的也不多, 粉多都跟你我一樣是因為對單車有興趣或原本跟這個行業有相關, 那他們做的Fitting 就夠專業??

說實在的, 即使車店中有Fitting Machine, 粉多店家也只是擺著好看, 能認真幫你做fitting 的店家是粉少的, 因為真的要花時間. 店家賣車都來不及了, 哪有時間幫你仔細的量. 只有少數店家會幫你仔細的Fitting, 可是這些店家的價格也都粉硬, 所以真的是免費嗎?? 羊毛出在羊身上吧!!

如果先作完fitting, 這時買車反而就不受車店的拘束, 省下的錢搞不好更多!! ...

沒事多騎車, 多騎車沒事!!
車架的選擇,跟身高體重的關係不大

當然也可以用WretchScience這類的網站去算,但對新手來說保證是霧煞煞,因為算出來都碼一堆非整數的尺寸,對照到成車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選~

有個比較古老的計算公式我覺得很方便,雖然算出來還是一些非整數,不過很適合拿來挑成車車架,但是首先,你要先確定該成車的車架幾何,至少要知道上管長跟立管高,這個不要買到太離譜,然後交車的時候在作一下Fitting,以後邊騎邊調就能Fit到差不多了

這個計算方式叫做Lemond System,是傳奇的美國車手Greg Lemond~~的教練發明的

簡單講你先量跨高,穿著襪子,兩腳打開約與肩同寬,然後拿一本書由下往上朝你的會陰部抵緊(一定要抵緊,以模擬實際上車後抵緊的狀態),然後量一下由地面到書本的上緣的高度,這個就是「跨高」

知道「跨高」之後,把跨高×0.67,會得到一個數字A,把這個數字記下來

接下來請對照以下原則
1、如果騎士身高超過183公分,則 A+2=適合立管長(C to C)
2、如果身高低於183公分,則A=適合立管長 (C to C)

知道自己適合的立管長之後,不等於那台車就適合你,一定要再檢查一次上管長,不然到時候就死定了

每個人的上身長度不同,如果只注意立管長沒注意上管長,萬上上管太長或太短,哭都來不及

所以接下來請坐在椅子上,背打直,先摸一下你的喉嚨,由喉結往下摸,會摸到一個胸骨凹陷的地方。

請從椅面量到胸骨凹陷的最凹處,這個數字是你的「軀幹長」

然後把手往身側伸直,先摸一下你的肩膀,你的肩膀往手臂方向的最突起的地方,這就是你的手臂起點,量一下從肩膀最突出的地方到你的虎口的長度,這個數字是你的「手臂長」

我們需要「軀幹長」跟「手臂長」來計算你適合的上管長

接下來要查一下成車的龍頭長度,現在一般都是10公分的龍頭,但你還是最好確認一下是不是10公分,知道龍頭長度後~

最適上管長 = (((軀幹長+手臂長) / 2 )+4) - 龍頭長度

你得到你的「最適立管長」跟「最適上管長」後,去比對想買的成車的立管長跟上管長,千萬不要白癡白癡的想說差一點無所謂,立管長說實在的是比較無所謂,就算是成車的稍短一點反正座管可以拉高。

上管長只要與計算結果相差超過3公分則千萬別買~


照上面的公式,我182.5公分,應該不用加2公分吧
立管=87×0.67=58.29CM

上管= (((62+68) / 2 )+4) - 12 =57


其實也跟網站量的數據,好像沒有什麼差別



The Competitive Fit (cm)
-------------------------------------------
Seat tube range c-c: 56.4 - 56.9
Seat tube range c-t: 58.1 - 58.6
Top tube length: 57.0 - 57.4
Stem Length: 11.7 - 12.3
BB-Saddle Position: 82.3 - 84.3
Saddle-Handlebar: 55.5 - 56.1
Saddle Setback: 4.6 - 5.0


以上,你可以參考看看哦
我是認為照這公式,應該不會差太多
如果夠強的人,會作完fitting後,自己選車架(尺寸)龍頭(大小)彎把套件(幅寬)
和套件(大盤長度),然後找自己信賴的過的店家作組裝
(如果自己沒有工具和組裝一些長久經驗累積的小know how).

但是本地的生態好像沒有辦法分工分到這麼細,
這種幫你組裝的店家該收多少工錢你覺得合理?幫你作fitting的工作室或是店家該收多少才合理?

還有最重要的,最後組出來的車到底好不好騎?
不好騎是組不好? 套件選錯? fitting算錯?還是你不知道到底好不好騎?

目前台灣的生態都沒有很明確的答案,甚至這類型的工作室也沒有很蓬勃發展.
現階段台灣車店生態很像以前的健保建立前,看診開藥 抓藥 都同一家醫院(或診所).
有問題就是問這家的對了,
但是這樣真的有比健保建立制度後的體系相比,一間醫院(診所)包到底真的就比較差嗎?
答案應該不是肯定,要看這家診所是不是完善到可以從頭包到尾,或是至少要包8成以上的所需服務的事.
當然反之亦然,做不好的診所也會被 看醫生和只負責拿藥的藥房給打敗.

以上只是比喻並不全然可以套用到單車業界.
(因為單車多了除了看診(fitiing粗估),拿藥(套件 材料) 外,還多了組裝,
且組裝完成後理論上應該是還要fitting微調一次,若可以騎乘一段時間應該在追蹤一次.

可是,試問目前哪一家fitting的工作室有做到,事前fiting測量,組裝完成後馬上在微調fitting,騎乘後和一段時間後又再幫你fitting一次當你騎乘後有疑問?或是騎乘後還有哪邊不舒服時候?(設定問題? 騎乘姿勢的改進?)
這些有人繼續幫您看嗎?還有繼續給你諮詢嗎?(或是你有繼續做功課去研究?)

Q1:若有,那這家fitting工作室到底該收你多少fitting費用呢?
Q2:若有提供這樣服務,但該店家要希望您在這家店組裝他只賺取零件錢(利潤比合理多一點來添補組裝費用),那請問你會額外另外付這位老闆Q1 FITTING 金額的錢給老闆嗎?

這些都是經驗,而知識都是錢.想完這些,就會知道好的工作室很難在本地存活,
好的店家哪敢收你Fitting費用和組裝費用(當你和他買整車時),如此說來服務無價,沒有幾家真有技術和熱誠的店家可以存活下去~
個人部落格 http://gundamcofee.blogspot.com/
t28912892 wrote:
最近對自己公路車座艙...(恕刪)


可以先貼一下照片嗎?! 上管長是事實無法改變!!

分享一下愛車側視圖(手把reach/drop & 前叉空間..........及坐墊設定!!)
tom_gundam wrote:
如果夠強的人,會作完...(恕刪)

+1
沒有一家車店有可能做到這樣
但是,在我所看到的歷程確實是如此
事實上這些不是fitting者單獨所能完成
被測量者,如果要得到最好的fitting,自己也必須從頭到尾介入
elvisbar wrote:
我蠻相信最準的fit...(恕刪)

真的是這樣嗎?
手不舒服,就調整把手、龍頭;屁股不舒服,就調整坐墊、座管。
你是拿自己身體的痠痛當fitting,你覺得這樣要試多久,試到運動傷害不是更划不來。
我不認為這是個好的作法。
Piet wrote:
真的是這樣嗎?手不舒...(恕刪)


請勿曲解別人的意思...我可沒這樣說....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