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台灣有企業可以培養本土自行車選手登上國際賽事嗎?

rcl1015 wrote:
容我潑一下冷水這邊是...(恕刪)


你說的大家都清楚明白,討論串就是大家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唄
...tune不合,frequency不搭...
rcl1015 wrote:
容我潑一下冷水這邊是...(恕刪)


以自行車競賽的專業來看~黃種人先天條件確實不如白人~但如果這樣想,很多世界級競賽直接分人種頒獎就好,未比信心氣勢就先輸對方,就因為還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最終勝負~所以競賽才這麼有趣又出乎意料

先天不如後天可以加強,舉凡科學訓練.營養補充.國內競賽環境與水準.企業政府支持,黃種人在近幾年也慢慢嶄露頭角

早期有日本選手進入歐美一級職業隊,沒記錯的話是金中大介後來有別府使之中間好像還有~忘了(先不論是不是有商業考量),這兩年有中國選手在世界杯的場地.登山車賽中拿下不錯的成績,甚至穿上以前從沒人想過的UCI五色冠軍衫

可以借鏡鄰國的發展經驗與環境,這部份說實話台灣起步很慢,但在這幾年的努力之下國內的市民競賽機會愈來愈多,也從10年前一場比賽可能不到百人的規模到現在,這就是一個正向的進步.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說穿了,就是自行車在台灣尚未形成 " 文化 "

在北宜公路賽時
會場一片熱鬧
看起來還真有那一回事
但正式比賽時
出來看比賽的老百姓卻寥寥可數 ( 台灣的自行車"文化"就僅止於我們這個圈圈的 )
甚至還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 ( 我本身是頭城當地人,很清楚他們在想什麼)
沒觀眾,何來商機?
廠商自然不願花錢做冤大頭了

每當看到環法 DVD 時,對於歐洲人能夠開著旅行車,不遠千里,在比賽前兩天,在比賽路段等候,又為車手們加油打氣,心想何時台灣才能到此地步。

若能至此,相信很多廠商會願意提供贊助的。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hironari_0819
台灣有一流的自行車品牌, 卻沒一流的硬體與軟體.
三大品牌贊助車隊, 相信也花了不少錢, 卻鮮少培養台灣的選手
或許多多少少有在做, 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
所以政府也好, 企業也好, 要多做宣傳, 多辦比賽
讓自行車運動更普及~~
投入的人變多, 相信有一天也會出現自行車界的王建民!

rcl1015 wrote:
容我潑一下冷水

這...(恕刪)



多數人會騎自行車
但是自行車比賽
尤其是像環法這種多日大比賽
其實很複雜
沒有人在一旁解釋
一般人不容易懂

多日比賽也不是人人懂得欣賞
像我老婆就覺得
就一群人騎腳踏車麻
有甚麼特別

各隊有策略 有戰術 有隊形
甚至有人當兔子
只為誘出對手
打亂對手的配速
幾個帶頭領先者
敵我之間的合作與攻防
兔子選手的落寞
從穿黃衫到失去黃杉
從失去黃杉到奪回黃杉
各選手依自己體型體能
應用不同騎法
針對不同路段攻擊
都不是那麼容易就懂
還得對選手如數家珍
並對各選手排名及未來的路線有所了解
絕不是常騎車的人就會懂

這一點是自行車運動很詭異的地方
常打籃球一定懂得欣賞NBA
常騎車的人卻不一定懂環法

多數大老闆不懂的比賽
而且台灣轉播次數少之又少
你要怎麼讓他掏錢出來贊助
要他掏錢培養選手
那除非他對自行車運動有夢想
幾個國內自行車大廠是目前最有資源
也最有機會可以這麼做的企業

事實上
贊助自行車比賽
在歐洲市場效益還不錯
我蜜月的時候
剛好是2007年環法
歐洲每天都有直播 重播
新聞也會報導很大的篇幅
如果我是想打進歐洲市場的非自行車相關的大老闆
我會考慮贊助成績好的車隊
而不是培養台灣選手
jay18 wrote:
以自行車競賽的專業來...(恕刪)


大大文中提到的兩位日本車手,分別是Skil-Shimano車隊的別府史之(Fumiyuki Beppu)及Bouygues Telecom車隊的Yukiya Arashiro
...tune不合,frequency不搭...

rcl1015 wrote:
至於為何鮮有黑人選手在單車賽事中表現,那是另一個複雜議題,不提了


有的....
我記得去年一本雜誌裡面有黑人場地車選手
但是只有說是法國籍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環境
歐洲單車歷史最久....
binkoliaw wrote:
尤其是像環法這種多日大比賽...(恕刪)


我覺得要一步一步來!
先將單日賽辦的好也是能揚名國際!
歐洲春季古典賽就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而且台灣春季的氣候很剛好!
適合當一年開始的熱身賽!!
目前現成的"花東300K單日賽"
結合"環花東二日賽"
重新規劃成國際型大賽!!

我的結論:不能有一流選手,也能辦一流比賽
有一流比賽,就能培養一流觀眾
這樣的結果遠比有一流選手好!
不論是觀光也好,國家形像也好!!

若台灣以後能辦F1, 二級網球賽事, 世界知名單日賽
頂級職業撞球賽, 之類的!!那真的就是要不知道台灣
也難!!! 
不要扯太遠,就拉回來自己身邊問自己就好了。

你要讓你的小孩長大當自行車選手嗎?

1.剛開始沒有薪水(只拿一隻車架,連輪組變速系統都要自備),就得穿贊助車衣。

2.摔車可能就沒有前途了。

3.未來如果要參加二級以上賽事,得要跳槽到國外隊伍。


第三點抱歉我講的很現實,但是就一個人的角度看,要能有10個人都可以參加二級以上賽事,短期內在台灣真的是"不可能",賴冠華 + 馮俊凱 + 馮貴祥,也還欠七個人。

就算真的找到七個有實力的,這七個人願意陪你玩嗎?

這個贊助又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收到成效,沒有三五年玩不出成績,三五年就算省著點花,一年也要破千萬(出國比賽要機票、工作人員的薪水等等)。

我相信捷安特的老闆也希望能有一隻台灣的環法車隊,但是說真的,就算用很拮据的方法去算,讓每個車手月薪三萬就好,養12個人,一年光車手薪資就400萬。

然後營養師、教練都是義工好了,也還得支付其他的設備器材,少一點算200萬,一年比賽的機票、外宿費用,算很節省也給他弄300萬,這樣一年也快要一千萬。


這麼窮的玩法,三年下來要三千萬的投資,這些選手不見得贏的了幾場比賽,輸了還可能丟了捷安特的臉。

而且,月薪三萬,有多少車手願意這樣陪車隊同生共死??

怎麼想,難度都很高很高,還不如去贊助既有的環法車隊就好了 . . .
www.cycliving.com
小弟非常同意Lanxlot5475大~
"人"在投資成本上永遠佔最大部分,風險也是最高!
如果我是企業老闆,我只願意贊助器具(如巨大贊助羅伯銀行車隊模式),有限的金額!
有人做殺頭的生意、沒人做賠本的生意。若養車隊能賺錢,台灣生意人早就養一堆了!

peace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