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有人公路車用登山車卡踏卡鞋嗎?

同意0266大大說法,我也是公路車用登山車卡踏,覺得很好用不用重複投資,登山車鞋子便宜好走路,以前一直疑惑踩踏面積大小,跟效率有關嗎,感謝0266大大說出我多年疑惑.....

請問先進們,登山車系統上卡的地方很小,上卡的時候腳會很難對準嗎?懇請釋疑
0266 wrote:
再附註補充請看圖解當...(恕刪)


您把踏板固定鞋底板的勾點解釋成承壓區
所以在spd及look的示意圖上是有疑問的
實際的承壓區應是位於中軸的平台
以shimano的踏板為例
就是加了不銹鋼版的區位
不好意思! 中軸平台無接觸,請您仔細看,我可附照片,這點我開始用卡踏時就有發現了!
如承壓區在中軸平台,那代表前後兩端勾點處與鞋底板就夾不緊了,會滑動.
(也許我錯了,請令指教,我亦希望事實真相,解決多年心中的疑惑)

spd系統我覺得不好對準.

(別稱大大啦!)
關於卡踏的疑惑(謠言)還很多--

1)小弟覺得軸最重要:鈦軸 or CR-MO軸心? 誰好
姑且不免俗的看, 08環法冠軍Carlos Sastre ,用CR-MO軸心.
這是一門材質學vs力學.不在此論

2)spd便宜嗎,等級低嗎?
-比等級,spd系統,國產有 鈦軸+鈦本體,look有作嗎, 等級誰低?
-比價錢,如果您能解決上材質學vs力學效率的疑問,那您應該對 某牌萬元的 Carbon+ Titanium產品, 就自然會有評價

對廠家是否炒作市場而下定論.






0266 wrote:
當L距離(施壓點離軸心距離)越大,代表使用更多材料--不管任何材料-材料用越多,形變當然越大
"形變大意指吸走你的能量越多",所以若以同樣材質作踏板,L距離較長的LOOK系統,會比L距離較短的spd系統踩起來較軟. 這道理非常簡單卻確.(只是這微小的L差距造成軟度,一般人不會察覺)

不正確! 上述分析僅成立在鞋底板與卡踏只有點線接觸 (不是面接觸), 然而"正常"鞋與踏板結合後實際受力情況, 實際的承壓區應是位於中軸的平台, 就是鞋底板的區位, 是面接觸 ; "有效踏面"越大踩起來越穩 ( 有效踏面 = 鞋底板 + 卡踏 + 硬鞋底) , 鞋底板與卡踏密合度很重要!

0266 wrote:
LOOK的L距離較長,優點是腳裸較不易左右轉動,也就說固定的較牢

正確!
Life makes more sense in travelling than just for arriving!

0266 wrote:
不好意思! 中軸平台無接觸,請您仔細看,我可附照片,這點我開始用卡踏時就有發現了!
如承壓區在中軸平台,那代表前後兩端勾點處與鞋底板就夾不緊了,會滑動.

Look (Carbon 2008) 至今並無此問題, 注意鞋底板是消耗品, 鞋底板與卡踏密合度很重要!
Life makes more sense in travelling than just for arriving!
中軸無接觸,
剛買新卡踏就針對這點悶悶不解!
個人的看法如下:
紅線區域是我認為的承壓區



請再看附圖,如果施力在A點(中軸平台),則兩B點就不受力,這樣光靠A點(面)一點吃力是會打滑的.




p.s. A與B平均受力(既各50%),應是最完美的,但我覺得實務不可能,那要非常精準,(世界沒有一個材質不變形)萬一A受比B多1%,B處就鬆了.
所以我相信廠家寧願給B受力,而不要冒險給A獨立一點(面)受力.這是我後來自己給廠家的解釋.

起初我也認為---在前後兩勾受力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但後來體悟一點(面)施力,不穩定度會增加.
(另可請大家觀察自己手上卡住鞋的情況--我的情況.兩勾處與鞋子夾非常緊.)
Stallings wrote:
看來滿多人用的,令我...(恕刪)


A530+1

因為我也是用這一個卡踏~

全車隊的公路車幾乎都用這個卡踏~~

不只走路好走之外,不穿卡鞋時,雙用卡踏也不至於不好踩~~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