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

小資男的輕量夢-Aura Mk3: 5.4kg + 新照片(p.47)


crazysugizo wrote:
UST與管胎何者比較...(恕刪)


UST正常配置(UST圈+補胎液+外胎)平均比管胎未灌補胎液重200~250g之間,管胎不是很多人用補胎液,UST沒用補胎液基本上會沒辦法上路。

UST基本上與輕快無緣,而且UST除了cycle cross路線之外毫無優勢,這跟登山車用UST的狀況不太一樣,基本上登山車胎最高胎壓都在60psi以下,最低胎壓也在35psi左右,低於40psi的胎壓就非常高的機率會蛇咬,低胎壓就算是壓大馬路一樣很好騎,雖然說越野車跟輕快本來就是無緣。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Arbicool wrote:
UST正常配置(US...(恕刪)

1. 馬吉斯有出一個號稱不用補胎液tubeless, 重量300g國內好像沒賣.應該是太貴又重, 不過路感很Q.
2. 管胎胎壓120與150在速度上有很大差別嗎?
3. 鋁框輪組裝open管胎, 打高壓就會比低壓tubeless騎的快? 是胎壓還是外胎的特性? 入門管胎與一級管胎都可以打高壓, 入門管胎可以完勝有內胎的一級胎或tubeless胎嗎?
4. 穩得勝(要內胎)也可以打160的胎壓, 還是沒很多人用是因為能耐高壓的框太少?

a34349a wrote:
1. 馬吉斯有出一個號稱不用補胎液tubeless, 重量300g國內好像沒賣.應該是太貴又重, 不過路感很Q.


隨便一條一級胎還有75g輕量內胎重量就贏這馬吉斯胎,更不用說一堆不到190g的一級外胎可選,馬吉斯這胎也只能用專用框,一來一往一輪還是得多近100g。

a34349a wrote:
2. 管胎胎壓120與150在速度上有很大差別嗎?

能打高胎壓的管胎大都是乳膠內胎,丁基內胎能打到高胎壓的不多,再者管胎最低胎壓到最高胎壓通常也在120~150之間,光管胎內胎材料不同及外胎調性就有得玩了,基本上除了乳膠內胎會在夏季打到140psi左右,其他管胎上路也大都在120psi/130psi之間,只有傻蛋會over150psi去犧牲舒適度還有增加滾動阻力。

a34349a wrote:
3. 鋁框輪組裝open管胎, 打高壓就會比低壓tubeless騎的快? 是胎壓還是外胎的特性? 入門管胎與一級管胎都可以打高壓, 入門管胎可以完勝有內胎的一級胎或tubeless胎嗎?

Clincher外胎一般最低胎壓在90~100之間,UST外胎也是最低胎壓在90~100之間,兩者都算是clincher胎/框,最高胎壓由框體能忍受的極限來決定,體重輕的人普通外胎跟UST一樣都可以打90~100psi來騎,這兩者有何區別?上路表現性能由外胎決定,不管是open胎還是管胎,只要外胎是渣,上路就是渣,乞丐中的皇帝終究只是乞丐。

a34349a wrote:
4. 穩得勝(要內胎)也可以打160的胎壓, 還是沒很多人用是因為能耐高壓的框太少?

goolge自己找答案。

UST在公路車很難盛行還有一個原因,只要胎壓過低,框體就可能會受損,特別是公路車外胎本來就是低容氣量高胎壓(相對於登山車35~40psi)的系統,外加圈煞(C夾)是主流,只要UST的低於工作胎壓(90psi是多低?),外胎的面積以及容氣量是不可能像登山車使用碟煞還勉強能騎。

UST胎使用氣密胎外加氣密輪圈而不使用補胎液破胎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拆胎後塞一條內胎打氣繼續騎,這樣玩UST不是畫蛇添足?

問這些用點腦袋就能思考出答案的問題,除了伸手牌不然就是某些障礙問題。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將近一個月沒騎車了,今天終於去小騎了一趟,路線是高雄-台22-佛光山-台21-大樹-186縣道-仁武-澄清湖,里程數64km,大部份為平路,只有台22和186縣道是丘陵路線,坡度約5~8%。

換上Farsports的輪圈,最令我好奇的當然是煞車性能了。Farsports有提醒新輪圈的煞車面需要約200km的磨合期才會有最佳效能,今天雖然是第一次使用,但煞車力道已經和鋁圈很接近了,煞車穩定、不管是低速或是高速都不會抖動,但前輪圈的煞車磨擦聲比較大(是"嘶"的聲音而不是"嘰"...),等我用一段時間後再向各位報告後續情況。回家之後檢視煞車面,表面的小孔被煞車塊的粉末填滿了,除此之外看不出有什麼異狀。

我的輪圈還沒使用前,煞車面有一些不太平整的地方,我先拍照記錄,以後再持續觀察是否有變化。

第一張是前輪圈平整的煞車面,做為對照組:

以下是前輪圈煞車面凹洞較明顯的地方:



後輪對照組:

後輪有凹洞處:



其實我有次看到輪皇賴威的膚質其實也不是很好,小洞也不少(http://weightweenies.starbike.com/forum/viewtopic.php?f=3&t=117474),這樣一來我也比較釋懷了!

今天沒有較陡的下坡可以測試,最高速度大約50km/h而已,下次我再去中寮山試試長時間下坡的煞車表現。

高框輪組的剛性不用說,當然比我先前用的低框+AC窄耳花鼓的組合好多了,在短上坡或是起步時站立抽車,以我這個肉腳的主觀意見來看,輪組的穩定性很好,加速性拜不到300g的輪圈所賜,當然是很輕快的了。今天騎完後檢查輪組,並沒有任何偏擺(我可是對自己的編工很有信心的啊...)。另外一方面,Challenge Criterium管胎(300TPI的舊版,現行版本是320TPI)路感很棒,吸震性不在話下(我的前後胎壓是100/110),在良好的路面上好像離地飛行似的,但Q彈的感覺常常讓我有破胎的錯覺...

最後補上SEQ-Lite鋁飛輪和內六角"快拆"的圖:





SEQ-Lite飛輪的齒型乍看之下沒有很繁複的加工,但是變速還蠻流暢的,我個人覺得和之前用的Red OG1090沒有明顯差異,除了下鍊(變重檔)的聲音稍大,使用上沒有問題。不過既然是全鋁飛輪,我會避免在重踩時變速,如果這顆飛輪的壽命夠長(希望能撐5000km以上...),我下次還會再用同樣的飛輪。
SEQ-Lite也有做全鈦的極輕量飛輪(官網),不過價格破萬

至於那兩根棒子就沒啥好提了,重踩之後輪子不會移位,應該是沒有問題了。討厭的是後面的軸心太長了,突出了2cm以上,還得自己切掉~

呼,終於交了拖欠許久的作業,請期待之後的追蹤報導!

BTW,為了維持這篇報導超然中立的立場,建議對Farsports有興趣的捧油可以去weight weenies看一下,俺最近發現Farsports的服務水準似乎有下降的徵兆:
http://weightweenies.starbike.com/forum/viewtopic.php?f=3&t=87659&start=525
(從"trychle"的po文開始)
事主目前尚無下文,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不過看到p.37 "syncmaster"的經驗,我又對Farsports重燃希望了呀~)

對胖胖框比較有興趣的可看這一篇:
http://weightweenies.starbike.com/forum/viewtopic.php?f=113&t=103936&p=1004758#p1004758

coopers0201 wrote:
我都是用後3-4片耶....爬坡常用....
那這樣會不會耐用一點阿....

所以全鋁跟red的比較建議全鋁的嗎???


Ans:用鋼製的Red飛輪還是安心多了,除非你也和我一樣是WCD重症患者,為求輕量不擇手段
比賽或團練就不適合用鋁飛輪了。
今天難得天氣陰涼又沒下雨,早上也沒事,就到柴山騎車去了...

因為輪組的煞車還需摸摸呵呵,我下坡時三不五時就用力煞個幾下,感覺煞車力道確實又提升一些了。

柴山路線常有許多下坡後接上坡的路段,下滑後站起來抽過坡頂的感覺是,輪組很穩、不重拖(1kg上下的輪組要是重拖還得了,sorry啦,我也只有這句廢話可說...)。

嗚啊,我發現自己不會寫辭藻華麗或引經據典或怪力亂神或天花亂墜的評測文啦!

givemelightbike wrote:
今天難得天氣陰涼又沒...(恕刪)


喔g大是高雄人啊
希望有機會在柴山見到你的5kg座駕跟本人

givemelightbike wrote:
今天難得天氣陰涼又沒...(恕刪)


G大要不要在柴山辦個展示會, 人數一定爆滿....

a34349a wrote:
G大要不要在柴山辦個...(恕刪)


只怕我的小命會不保...

低調低調...

givemelightbike wrote:
只怕我的小命會不保....(恕刪)


對阿!!小心會被關照喔....

大家想試我覺得可以私底下跟給大連絡..這樣會比較好...

來自中和的白Octavia Combi RS

coopers0201 wrote:
對阿!!小心會被關照...(恕刪)


看車如見人

我po過我的車改造法
在路上就被攔下來過
BLOG http://mpsevo.blogspot.tw/
  • 7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