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鐵騎 wrote:
幾個月前德國車廠canyon...(恕刪)
几个月前的话,已然是落后了。
这个落后并不是批判他技术落后,或开发进度落后。
世界上最轻的车架13年甚至更早之前的GURU和parlee就做出来了。
这东西的难度不在于最轻这件事情。
难在你有没有那个品牌力说服消费者为这支车架买单,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办法卖出足够多的车架。
3.Xkg的车多年前canyon就做出了。但是那台车能不能骑,或者好不好骑,是另外一回事。
迷思依然是存在的。
轻可以多轻,硬可以多硬,标榜永久保固的品牌会不会用外力的借口排除服务的承诺?
这些在行销上我认为过度华丽的辞藻和语汇,有没有一个更规范或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良心的标注。
这是我在这个高斯特 T1000事件里思考的问题。
顺路回答一下MishaShih
F1,我有我的个人理解。他的确花了很多钱研发,但是在制造端,讲真。那并非最困难的部分。也不是最花钱的部分。
这个世界上有“代工”这个生产模式。
多谈会扩大话题范围让本帖失去焦点。这样反客为主令我不安。
我们还是来期待这个事件的后续结果。
补充:
台湾人为什么要这么铁齿?道歉其实并没有很困难。
更何况台湾人这么天真淳朴容易遗忘。
高斯特有没有造假是一件事。
但是这个陈总作为同业的一些销售方式和对待同业的态度,难道没有要检讨一下嘛?
或者高斯特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品牌。为什么不出来说明一下你的T1000用了多少,用在什么部位,达到了什么效果。
成功的危机公关不也是品牌提升的好机会么?
只不过,窃以为提告在目前的台湾社会来说,可以是一种选择,但却不是最美妙的方式了。
目前的走向来说比较像。。。。乌龙吧。。。最后就臭庄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