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崇越單車"出清"高士特? 知情的站出來吧! 看不下去了

高屏鐵騎 wrote:
幾個月前德國車廠canyon...(恕刪)


几个月前的话,已然是落后了。
这个落后并不是批判他技术落后,或开发进度落后。


世界上最轻的车架13年甚至更早之前的GURU和parlee就做出来了。
这东西的难度不在于最轻这件事情。
难在你有没有那个品牌力说服消费者为这支车架买单,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办法卖出足够多的车架。

3.Xkg的车多年前canyon就做出了。但是那台车能不能骑,或者好不好骑,是另外一回事。
迷思依然是存在的。

轻可以多轻,硬可以多硬,标榜永久保固的品牌会不会用外力的借口排除服务的承诺?
这些在行销上我认为过度华丽的辞藻和语汇,有没有一个更规范或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良心的标注。

这是我在这个高斯特 T1000事件里思考的问题。

顺路回答一下MishaShih

F1,我有我的个人理解。他的确花了很多钱研发,但是在制造端,讲真。那并非最困难的部分。也不是最花钱的部分。
这个世界上有“代工”这个生产模式。

多谈会扩大话题范围让本帖失去焦点。这样反客为主令我不安。
我们还是来期待这个事件的后续结果。

补充:

台湾人为什么要这么铁齿?道歉其实并没有很困难。
更何况台湾人这么天真淳朴容易遗忘。
高斯特有没有造假是一件事。
但是这个陈总作为同业的一些销售方式和对待同业的态度,难道没有要检讨一下嘛?
或者高斯特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品牌。为什么不出来说明一下你的T1000用了多少,用在什么部位,达到了什么效果。

成功的危机公关不也是品牌提升的好机会么?
只不过,窃以为提告在目前的台湾社会来说,可以是一种选择,但却不是最美妙的方式了。

目前的走向来说比较像。。。。乌龙吧。。。最后就臭庄了啊。。。
meetso_temp wrote:
几个月前的话,已然...(恕刪)


製造在各個階段都有其門檻
我是覺得不需要一概而論
Carbon fiber也是製造,成型也是製造,都有門檻跟專業,隔行如隔山。
我是覺得啦,以現在的分工來看,一個公司就會有一堆山了。

而且如果不是那些公司一直研發,現在哪來的T1000可以用。
其實如果不是最近的爭議,會去看一些資料,
我根本還不知道碳纖維的強度已經誇張到這種程度。

就像你也無法理解應力集中,因為本來每個人能了解的資訊是有限的。
你懂的東西我也不懂啊XD

我不太懂你對科學好像有點輕忽?
就我來看科學的累積代表國力。

例:從華生跟克里克發現雙股螺旋到至今,
DNA定序現金已經成為一個博士生論文可以達到的事,
這可是花了多少人力時間金錢達成的這麼多基礎,包含各種科學的進步。
也許未來,一個碩士就有辦法做到。
現代的人享受科學的進步便利,不會是偶然。

中國拿不下台灣的問題就是比美國弱,就這麼簡單而已。
中國要是比美國強了,拿不拿下台灣可能也不重要了...

不過你說對了一件事,華人的確愛面子XD

svmax78 wrote:
要怎麼處理是他們雙...(恕刪)


人家沒有告,你怎麼知道?要特別通知你嗎? 你不是當事者,等你收到通知信函,你就知道了,更何況你連當事人都不是,
還有,要告,一般也不會告訴你我要告你哪幾條吧?

等了那麼久,都快12月了,想說回來看看進度!當初那麼森77的說自己本著良心不賣G的車(最後還是被挖出有賣,才又改說法~)

靠~結果跟我說,因為壓力大,不想公布,而且檢驗報告還不是SGS等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檢驗單位.
你在給我搞笑嗎~到底還要等到哪時候啊?





meetso_temp wrote:
对不起,,我觉得我...(恕刪)


認同你說的 每個廠牌把碳纖維的用料給顯現出來 而不是用銷售話術來打烏賊戰 這要會讓消費者更認同



kai507tw wrote:
認同你說的 每個廠...(恕刪)


Show出來也只是一種行銷手法

不表示材質的反而是大多數 我是不懂對大多人的意義在哪?

一堆人根本就不懂T1000是啥鬼 魔鬼終結者嗎?XD

kai507tw wrote:
認同你說的 每個廠...(恕刪)


恩,大致上是类似这个图。

影响碳纤维制造的,除了研发,模具,制造工艺,材料,可能还有生产地,环保标准什么之类,。
说到底,好骑,品质和价格匹配,品牌印象友好,他可能就是一台值得买的好车。

主要就是强调一下,并不是你用了高等级的材料,你就是好车。

阿拉斯加帝王蟹给不同的师傅煮,可能味道不同,
但是你说你用蟹肉,
结果用1%的啊撒布鲁蟹+99%的蟹味棒,然后开帝王蟹的价钱,案内就不大好了。
或者你卖蟹味棒的价格,那其实也很公道了。还多赠送了1%的蟹肉。
meetso_temp wrote:
恩,大致上是类似这...(恕刪)


我必須說一個事實,車架並不是食品...

嚴格講起來,只能說是交通工具,運動器材,頂多符合環保安全相關規定。

至於車架的材料組成,除非立法叫政府要求,不然車架廠商沒有任何義務這樣做,其實也沒必要。

輪組也要比照辦理嗎? 什麼東西都要比照辦理嗎?

知道材料不代表甚麼吧 = =

知道材料不代表比較安全啊 XDD

材料不代表性能,所以性能數據比較重要阿,例如風洞測試之類的。
MishaShih wrote:
我必須說一個事實,...(恕刪)


是的。你的说法我完全同意。
但是,我的主张很明白。
作为拥有高端先进碳纤维车架制造技术的台湾。有没有同业来成立一个关于车架材质标识的行业标准。

如果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完善。那么就一定程度避免厂商打擦边球作弊的空间。
不论你用T几百或T几千。

标注T1000,用1%也是用,不算诈骗没犯法。
但是如果只是随便贴了1%在随便什么鬼地方。然后强力行销说我们采用了T1000材料。

这样对消费者不公平。
对于建立消费者信心,和台湾碳纤维制造的信用,也没什么帮助。

这是“不做也没什么错,做了可能有机会更好”的选择。

Ultralight EVO那张图,我搜索了一下好像是BH,,人家愿意这样标识,看起来蛮有诚意的。
立刻我的好感度就提升了。虽然在米兰圣雷默还是啥的他们家队车的坐垫掉了。。。

以下是废话:
风洞测试数据在自行车车架上的追求属于marginal gain(我的画外音就是玄学),
人体和车架各自在整体风阻的占比。。。和。。车架本身风阻的减少比例。。
反正,那种时速40km骑行一小时可以节省2分钟这种优势,身为假日车手我本人来说是没在信道的。
穿一套合身的骑行服*(比如 BIOracer)得到的理论优势比车架多的多。何况我根本不在乎。
*然后你还可以轮车躲在人家背后。
更别说左岸这边有时候西瓜杯发的号码牌A4纸那么大张还叫你绑在龙头。
但是我也一样『尊重』厂商在风洞的努力。
meetso_temp wrote:
是的。你的说法我完...(恕刪)


http://biketechreview.com/aerodynamics/misc/465-rough-cfd-simulation

這是ANSYS模擬空氣動力,軟體就可以分析有人在上面的喔

如果作風洞,沒放假人,其實是外行XDD

材料的問題是這樣

很多東西,都沒標示材料的,衣服是直接接觸人體,食物是要吃的,有標示的必要。

本質上,單車沒有必要標示材料,但要符合一般製品需要的規範或是安全規範。

GUSTO就算標示得一清二楚,賣貴還是沒人買單,Dogma就算沒標示也是可以賣得貴鬆鬆。

車架要不要標示材料成分,個人覺得是見人見智,很難有法規強制性。
MishaShih wrote:
http://biketechrevie...(恕刪)


这个图正如我所说

整个空气动力条件。
人体的迎风面积,和车架迎风面积的比例。
看起来人体比车架大了很多是吧。
更别说你能躲在集团里轮车。
ITT或三铁例外。

气动设计是一个卖点。我也有两台气动车。
但是作战半径超过50km的话我不要骑他们出去。。。太硬~

晚安。关于这个东西我暂时不继续表达意见或回应了。
把频道留给追求真相或等待事件发展的人。
真不希望这个贴最后的结果是流局。

GUSTO的车或HASA的车并不在我的wish list上,
对于预算有限的朋友我会建议他们去找车况不错的二手车。比如Giant,美利达之类。
你发的这个链接我收藏了。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