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碳纖結構分離經驗分享


ghostinshell wrote:
沒想到幾天沒追,已...(恕刪)

有爭論才有討論
從中才可獲得一些資訊,姑且不論是對的錯得
再怎樣也比「請推薦一台車」之類的文來的有價值
01最近好少這種技術討論的文了

MishaShih wrote:
個人提供一點看法這...(恕刪)


側向剛性的採樣 可能影響數據跳動原因
在本篇討論中就有提到至少3點
1.儀器
2.花鼓預壓
3.不同輪組花鼓造型差異的夾持
當然還有更多沒提到的
只有測過越多的輪組 才會看到更多的影響因素

你對1%和5%的意義 我不以為然
當你同一個施力點採樣五次
數據單向的顯示越來越低或越來越高 但只有1%變異
數據照你說法就是可以用嗎?
我不會用
我接受的數據穩定但要有高有低我才會採用
實驗設計及執行的人很重要
你可以相信你想相信的實驗及人
但別亂下評論
挖洗"山姆叔叔"啦...
vul4 wrote: 01最近好少這種技術討論
...(恕刪)



看汽車版,手機版,以01現在的氛圍
一次兩次後任誰也沒有興趣再發文

mogwai403 wrote:
確實沒有必要啊

在台灣還不會出現那種 "吝北在論壇上不爽,去,500萬拿去,給我測出個結果" 的豪傑

話說... T1000跟T700... 大家應該要在乎的是... 出事情,誰賠得起... 這個比較重要吧


大哥您的專業很強喔! 不過我認為500萬可能還搞不定哦.....
當無法還原測試條件,測試出來的結果根本沒有比較基準(因為這小撮碳紗不可能按照Toray的方法來測試出數值)
就算要建立一個新的資料庫來比對,更難的是碳紗已經被經過幾次不可逆的改變
1.被做成prepreg
2.手工預型
3.被cured成型以後造成了多少的型變,跟成型過程中造成殘留內應力?從車架取下來的樣品一定會有無法量化的差異
4.不論有沒有被燒解,反正到第三點就已經沒救了
5. 測試方法:這更需加要外星科技來把紗再做成測試樣品了.....不做成測試樣品怎麼上儀器測試????
6. 分離出單根碳紗來做測試????恕我孤陋寡聞,目前我不知道台灣有實驗室可以做這樣的事情(或是願意做),所以我認為500萬可能還過於保守

這件事其實不是誰賠的起的問題
當事實跟鄉民所期望不符,提出反證的人還要負責證明“為什麼你們不懂”(其實應該是你們不懂的人要去上大學才對啊啊...),還要負責把這些人都教會為什麼提出錯誤“專業知識”的人是錯的,要文情並茂,深入淺出,還沒圖沒真相......不然就被冠上陰謀論的大帽子
本篇導火線在:如果沒有這個碳纖維在他面前沒有任何秘密的seafood胡吹,又怎麼會有後面這些爭論?但始作俑者把事件轉化成攻擊跟打壓小公司....X的,這太累人了.....
台灣人簡直比共產黨還能搞鬥爭啊.......
山姆叔叔3746 wrote:
側向剛性的採樣 可...(恕刪)


儀器本來就要先確認使用範圍,萬能試驗機是在試驗材料,10Kg~20Kg可能不適合。
另外一個問題,如這個儀器顯示公斤整數,
1.5公斤,這台儀器要怎麼處理? 少一些,跳1公斤、多一些,跳2公斤。
CHC應該是專業,這種事情其實不用我講,
用不合適的儀器去量測,本來就沒有意義。
儀器本來就有使用範圍,就像扭力板手一樣。

方法問題,我覺得是沒有夾持問題啦,就像後叉那樣夾一根棒子(快拆)穿過花鼓就好
後叉有這麼不穩定嗎? 所以可以做個比後叉剛性好更多的偽後叉,就像小索那樣。

為什麼要預壓我是不清楚為什麼,但為什麼要預壓?
我只能猜測spoke與nipple、hub的接合並非理想的剛接(fixed-end)
先壓一壓讓接合處先歸位一下XDD
如果一個實驗這麼多不穩定因素,數據真的會毫無價值。

其實大多實驗都有非常多不穩定的因素,重點是要讓影響到最小。
誰說校正就一定很準? 也只是確認儀器在合理的精確度之內。
準不準本來就有尺度的問題,不是絕對的。

一般所謂規格書或datasheet上面的數值,其實是nominal(標稱)

simonyou wrote:
大哥您的專業很強喔...(恕刪)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愛操縱民粹...

anyway,碳纖維沒有秘密...東麗沒有祕密...

seafood一出馬,信徒就拜跪了

其實01某方面來講,還滿寫實的。

good886 wrote:
唉!想想上個月台中...(恕刪)



呵呵~3M大叔不意外~
理不過你就找你碴找語病
講不過的就一句"我不回應"
偶爾口號號召一下信徒 "你們相信我就對了
萬人擁戴~ 總之在他的小圈圈裡面怎麼講都行
你甚麼都沒做他也凹成你有做
在他世界是師父~~在外面的只是Seafood~

碳纖沒祕密~?是啦等他轉職成黑客可能真的就沒祕密了~




MishaShih wrote:
我只能猜測spoke與nipple、hub的接合並非理想的剛接(fixed-end)
先壓一壓讓接合處先歸位一下XDD


你突破盲腸了
所以就算是跨領域,其實科學就是科學,不要Apple to banana就好
ghostinshell wrote:
沒想到幾天沒追,已...(恕刪)


好啦,原因出在我拉
因為我在隔壁某樓說,隔行如隔山,不要恣意評論。
某人就惱羞了,先講在前面,我並沒有要釣魚喔XDD
我只是覺得,一個人專業本來就有限,怎麼可以講沒有祕密這種事。
要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麻煩去國圖一下,或是google scholar一下carbon。

再來看看自己說"碳纖維沒有祕密"這句話是多無知好嗎?

至於你說的盛氣凌人? 我每天都在面對這種質疑
甚至每天都在質疑自己,這根本還好吧,只是你不習慣被質疑而已。
被質疑就不舒服了...是有沒有這麼脆弱阿...
就像我一開始講的,拿不出ems顯像就不要出來嘴,山姆完全不懂這句話的意思。
一個人說碳纖維是可以被分析的,好啊,他的結論就是可以分析,問題是分析結果呢?然後就說專家會處理...
所以山姆的意思是,remove resin就等於可以分析的意思嚕...這是哪門子的神鬼邏輯。
然後竟然一堆拍手叫好的人...到底是有沒有一點基本的判斷力阿...
反正熱解的方法也不是他發明的...
對了 還有一件事

轉動慣量(慣性矩)I,不是用量的,是用算的

I=mr^2 不過,用手算不好算

但我記得沒錯的話,CAD可以算得出每個零件的形心

有限元素分析軟體,都會算出I,其實也真的不用算

轉動慣量其實不難理解

例如F=ma

F:力量
m:質量
a:加速度

轉動的話就這樣

τ = Iα

τ:力矩(扭力)
I:轉動慣量
α:角加速度

請問一下山姆,為什麼轉動慣量是用量的不是用算的?

  • 5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